第六章 书信频频(下)

高俊看完了信,长长的舒了一口气。“彭义斌真是义士啊。”

“百户,我们首领希望你弃暗投明,他情愿让出位置,恭请百户上座。”那名送信的骑兵恭敬的对高俊说。

“你叫什么名字?”

“在下聂敢,是红袄军的骑兵队正。”那名骑兵重颐阔面,看上去十分威武。

“红袄军当中果然豪杰辈出,可惜,可惜!”高俊懊恼地拍了一下桌子。“我稍后就会给彭头领回信,请聂队正在此稍候。”

聂敢听出来高俊是不打算投降的,也重重地对高俊施礼:“也请高百户再多考虑。”

高俊没有答话,而是离开了指挥部,前往寿张县城。

此时城外聚集了数千村民,偶是从寿张各地逃到县城想要避难的,但是无论他们怎么哀求,寿张县城四面城门依旧纹丝不动。

高俊带了十几名军兵赶到此处时,城外已经听不见多少哀声,村民们在城外已经整整哭了一天,此刻都是意气消沉,没有人还能继续哀求下去了。

“城上的,我是押剌百户的亲管、敦武校尉高俊,你们传信给张通古,我有事情和他说。”

“诶,诶。”守卫城墙的都是县里的弓手,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看到城外的人这么惨,心里也都过意不去,听见高俊叫喊,赶紧答应。

片刻之后,十几个人簇拥到县城女墙之上,站在最前面的是个穿青绿色官服的人,正是寿张县令张通古。

“张明府,这些人都是你治下的编户齐民,如今贼寇将至,生灵涂炭,你为何不打开城门,容纳灾民?”

“这些人中孰知混没混进红袄贼的奸细,本官守土有责,不可轻易启闭城门,一旦城池有失,悔之晚矣。”张通古得意洋洋地对高俊说:“高百户为何私离汛地,来我寿张?等到此战结束,本官定要上书东平府,好好告你一状!”

“明府,面对这近万灾民,你就一点同情心都没有吗?明府如果开城门,可以全活数千生灵啊!”

“老爷啊,求求你救救我们吧!”灾民们跪倒一片,用力的磕头,有的老者磕的满额都是血也不敢停,齐声请求张通古把他们放进来。

张通古勃然变色。“高俊,你不要不知轻重,江山社稷相比于小民孰重孰轻,你不是不知道。哪怕是寿张的人全都死光了,寿张的城也不能丢。”

“你!”高俊勃然大怒:“张通古,你不要不识好歹!”

“高百户不要跳脚,本官还要告你一个不修官箴之罪!”张通古哈哈大笑。

“张通古,你今天逼着数千人去死,等到此战结束,我定要冲进寿张,惩治你等!”

“你先活过这次再说吧!”张通古狂笑着带人下了城墙。

高俊既失望又不失望,或者说,他早就知道是这种情况,只不过是想把张通古的嘴脸在众人面前暴露出来而已。我不其然,听完两人的对话,所有的灾民都是一副痛恨的样子,面对城墙咬牙切齿起来。

“民心可用!”高俊心里想到。

赵汝凡被何志也特意派来,当作新开拓区的民政负责人,从昨天开始,他就忙得脚打后脑勺,眼下刚刚把高俊口述的给彭义斌的回信写完。高俊又来询问:“以你看,安置城外的灾民需要多少钱粮?”

“咱们现在收上来的钱粮肯定不够,要从小山墩堡再领取一些。”

“好,你立刻开一个单子,我会告诉何志也,一应全部满足。”高俊斩钉截铁的表示:“我现在就去对村民们做出承诺,咱们要对寿张县的一切负责。”

正当高俊准备组织城外村民的时候,彭义斌收到了高俊的回信。

“彭兄亲鉴:

勾践砺国,曾有卧薪之日;淮阴神机,不免胯下之辱。衔命受辞,忍辱负重,此所必为也。

夫今天下之事,金宋聩聩,夏理昏昏,惟塞北铁木真者条理善陈,好战忍杀,修三务而重贤,提六军而图大,此必为中国之祸也,吾曾一游塞北,深知若此,故不愿兄弟阋墙,为敌者资也。

吾事朝廷,屈微被身,岂意独身之欢快,但计万民之疾苦,何惜庙堂之位,心甘逋逃之薮,唯独不愿见中原陷黑鞑之浩劫,故不得己也。愿兄能识此意,莫再相逼。

高俊谨启。”

彭义斌看完了信,心中十分疑惑,在之前的几封书信当中,两个人可以说是坦诚相见,高俊也明明白白的表示自己并不忠于金朝。可是如今他给出的理由却是为了防备铁木真,不愿意兄弟内战,这个理由,彭义斌就接受不了了。

关于铁木真的事,彭义斌只是略微有些听闻而已,据说这是塞北黑鞑人的首领,去年刚刚在和河北消灭了十万金军,听上去确实很厉害,但是现在就断言他是中国之祸,并且因为防备他而不愿意离开金朝,彭义斌不能理解。

“前锋到了哪了?”

“彭头领,前锋已经进入寿张,抵达桃花村,在那里我们看到了金人的游奕。”

“就以桃花村作为前沿,修筑壁垒,等待时全的到来。”

“得令。”

衡玉彬的大军已经前进至寿张县城南侧十里处,先锋觇骑甚至已经看到了县城的墙壁,自然也看到了城下的数千灾民。

“也就是说,高俊正在给这些人分发粮食,提供住处?”彭义斌有点吃惊。

“首领,咱们现在冲上去,说不定就能干掉高俊。”

“哪有那么容易?他身边的五百劲军难道是吃素的吗?”彭义斌摇摇头。“咱们红袄军起事,就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天下太平,既然高俊愿意抚慰灾民,我彭某人当然要卖他这个面子。现在要做的,是抚慰咱们控制区的人,要让寿张的人看到,咱们红袄军比他高俊更加爱民。”

“没错,后方不稳,地动山摇,兄弟们也没心思打仗。”李参议点点头,开始起草安民榜文,派出人手抚慰乡里。

当天晚上,高俊收到了最后一封书信:

“高兄亲鉴:

神灵在天,安惩暴而存恶;公道当彰,必驱鞑并灭金。黑鞑凶暴,或有其事,女真贪狡,安能为虚?兄不明大矣。

兄不愿归正,彭某深以为憾,来日两军对阵,六途穷蹙,仍望兄及早悔悟,思之慎之。

彭义斌谨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