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起落山道(下)

杨妙真脸上似乎还带着洁白的月光,仿佛一个巨大、美丽、威武的天使瓦尔瓦拉一般冲入敌军,而丑恶的蒙古人在她身边纷纷溃散消亡。

太平军鼓噪起来,向两边发动进攻。拥挤在山谷之间的敌人丝毫不是对手,除了少部分人逃走之外,剩下的都横尸山间,仔细看了这些人的发式,都是真正的蒙古人。

然而这个时候,杨妙真却微微弯下腰来,大家才发觉她之前受伤了——从会战开始,这个女子单枪匹马的往来杀戮,一路突围至此,枪下亡魂不下百人,但是也中了两箭。几名军兵赶紧将训练参军扶下马来,杨妙真伤的不轻,看到大军在此,精神一松,几近昏迷,还在喃喃的说:“让军医别用止血粉,会留疤的。”

“郎君,我来的方向那边,还有不少弟兄们被困着呢。”几名军兵架着杨妙真去休息,而她还在给高俊指的方向:“敌军大约120余骑。”

刚刚汇合的军马又折返向南,驱逐这120多名骑兵,军兵在山路上鱼贯前行,尽可能的压低声音,从背后靠近对方之后,用强弓劲弩突然射击,一口气打散了敌军,解救了这一路被困的弟兄。

连续两次袭击成功,军兵们的斗志恢复了不少,被解救的军兵们更是兴高采烈。

此时的营部里面一刻也不放松,高俊和所有的参军典史忙忙碌碌的计算着目前还拥有的粮草军器,并且开始绘制道路地图,探讨下一步的进军计划,正如高俊之前所说的,一定不能失掉信心,但凡有一丝希望,就要尽可能的挽救弟兄们。

和高俊潘正相比,孙庭受到了关注略微少一些,他战退敌军,退到了略靠西北处的山头上,并在这里汇合了不少败兵,总人数达到两千余人。

突围几乎是不可能的,蒙古骑兵很快就找到了这里,他们知道山上有敌军,但不知道具体人数,因而也不敢轻易进攻,只是在山谷间设置岗哨巡逻,准备将孙庭等人困死在山上。

留守只是死路一条,趁着敌军还没有调集大股人马过来,孙庭决定突围,他有一项比高俊和潘正的优势,在他的部队里有不少本地人,比较熟悉这一边的山路。

在布置突围计划的时候,张大春被授予了一项比较艰难的任务,现如今他已经是指挥兼营副统制了,与孙庭搭班子,让他执行这样的任务,孙庭也经过考虑。

这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带着一个都的兵力,在孙庭所率领的真正的主力部队以南数里处与主力部队一道突围,借以吸引敌军的注意力,迷惑蒙古人。

这几乎是一项必死的任务,孙庭考虑的是,张大春级别够高,能够压的住士兵,而且,他和鲍员外的女儿结婚后,妻子已经有了身孕,也许能生下一个男孩,这样的话大春就不会绝后了。

张大春面色如常的接受了命令,并且立刻去检阅自己要带的兵马,那个军使叫做袁胜,全都还剩下31名军兵,小伙子们个个高大挺拔,听说有一位副统制来带领自己后更是喜不自胜,都在张大春面前努力的挺直腰杆,让自己显得魁梧一些。

这是一群好小伙子,张大春挨个的检阅了他们,并且让他们不要紧张。

孙庭的军马突然从山上冲了下来,蒙古人没有预料到这座小小的山包上居然藏了这么多人,惊讶之下很快溃散。孙庭与张大春作了个简短的告别,两个人即刻分兵,张大春率领少数量人马登上了郁郁葱葱的南山,而孙婷则率领主力部队卷旗卸甲,从北岭悄悄穿过。

在他们以南数里处,蒙古军将们得到了发现太平军大部队的消息,骑兵正在向这边赶来。

在高俊略微以东数里处的山道上,三名契丹骑手正茫然不知所措的看着周围,他们中间护送着一辆轻便的马车。

这大概是耶律齐人生最刺激的夜晚之一,先是被太平军俘虏,但随即太平军又打了大败仗,他们被败军裹挟至此,身边只剩下了十几名太平军,却偏偏撞上了蒙古人。

契丹人对狂傲的蒙古人没什么好感,而对俘虏了自己的太平军也不假辞色,因而他们选择了在旁边中立,胜利的人可以将耶律齐郡主带走。

实际情形让人啼笑皆非,太平军与蒙古骑兵,战了个平手,双方互相杀伤死伤殆尽,居然没有一个活人。

所有人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耶律齐的目光扫视众人,她清楚,绝大部分契丹人其实并不愿意投降蒙古,他们还希望恢复旧日的大辽帝国。更不希望自己做什么蒙古人的郡主,而是堂堂大辽皇帝耶律留哥的亲妹妹,响当当的辽国长公主。

关于这一切,她都十分清楚,但是,她更明白哥哥为何要选择投靠蒙古,属于契丹人的时代真的已经过去了,但可以选择投靠一个真正有力的势力,继而使契丹人在未来获利。正因为如此,耶律留哥才会不顾部下的劝阻,毅然去掉帝号,觐见铁木真。

此时自己怎么能为这样的事拖后腿呢?如果自己去太平军那里,一旦让铁木真知道,该如何看待契丹人的忠诚?千千万万的族人还在辽东,在铁木真的控制之下,这不是可以犹豫的时候。

“我们想办法往西走,去寻找蒙古人。”这是耶律齐最后的命令,骑手们露出了或是欣慰或是不甘的表情,立刻套好马车,继续前进。

相比于高俊的前线苦战,潘正的压力立刻就轻松了许多,在泰安州以北的各处,他迅速树立起旗帜,开始收纳流亡军兵,当地的山民也和太平军相处融洽,这里也属于根据地的一部分,当地山民对太平军印象极好,还有不少人参过军,听说高郎君在泰西打了败仗,山民们商量着还要将泰山上的道士和尚请下来,做个法事。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潘正在短短一天的工夫内重新集结了一千五百多人。陈秉彝厥功至伟,在混乱时刻,他护住了所有的典籍文册,在几名军兵的保护下一路逃到这里,使得太平军的重要文献得以保存。

在高高低低的山路上起伏不定,与蒙古军相周旋,不断的解救被困军兵,让蒙古追兵逐渐感到力不从心的高俊并不知道这些,如果清楚的话,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各方面的情报逐渐汇集到铁木真这里,追兵们成绩不佳,虽然也歼灭了不少太平军,但敌军逐渐形成了有组织的抵抗,很显然,太平军在被击溃之后又复活了。

“不要管在山里面的高俊了,他在山中走得不快,我们想办法绕过它,去袭击胶东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