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李敬斋的数学(上)

夜幕降临,一天的进攻已经过去,光军的贴军们穿着醒目的白色衣服走来走去,清理城下阵亡战士的遗体,也古和高俊在这方面有君子协定,双方都不会射杀对方收罗尸体的人。

勇敢的士兵们喘着粗气,终于从战场上撤下来,他们杀得双眼血红,眼睛中带有一点空洞,似乎看不到确确实实的敌人在自己面前让他们感到紧张。

晚饭很丰盛,参加过战斗的军队都能吃到肉,酒却非常非常少,规定是有需求的士兵可以申请在睡前饮用两钱,帮助他们快速松弛神经。

但神经是松弛不了的,士兵们万万想不到,在经历完战斗之后,他们居然还要被问起具体的战场细节,把每一名战友是怎么牺牲的都一五一十的记录下来一共参考。

如果这项工作是军法队负责的话,士兵们一定都怕的发抖,如果是押官们负责的话,大家一定会抗议,以为这是上级不信任他们,但是现在具体负责记录这个的却是人人都敬重的教员队,是那些教大家读书识字的人,这让所有人都摸不到头脑了。

这份统计数字是高俊要求的,原因无他,他准备发动新的大战役了,事前要做另一方面的准备。

这一天的战斗和前几日相似,光军凌厉的攻势确实让对手压力倍增,但是城内坚强的守卫也让光军无可奈何,很多勇敢的战士还没有冲到敌人面前就被白白损耗了。

通过这几日的估算,单个突破点的攻势双方的交换比大概是1:2左右,光军吃亏,目前中都城内敌军总数大约十万以上,这样交换比的作战肯定不能持续下去。因此,高俊在策划一场更加全面的进攻,把所有的部队都拉出来,在所有的方向上一起猛攻,好好看看合撒尔也古父子俩到底有多少手段。

说白了,极限施压,就不怕你不出差错,没有人比高俊更懂攻坚。

人手是绝对不缺的,攻克中都作为整场北伐战役中最宏大的终章,高俊也集中了最多的军队,目前,三大主力都已经在中都城下会师,除去外围警戒的兵力之外,高俊足足能拉出22万人来攻城。缺的不是人,是器械和准备。

所以,尽管夜已深,但是工程的筹备工作还在紧张继续,各类攻城器械还在紧张打造之中。

这方面高俊不得不感谢楼升,云梯和鹅车上有一些部件往往要提前数年开始准备,木材要经过长久的处理才能使用。

高俊只是向楼升提到过应该拟定大纲,根据光军解放的时间表提前准备,没有想到楼升把这话记的很紧,提前几年就已经开始做工程器械筹备工作,才使得今日光军不至于手忙脚乱。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楼升的行动直接帮助了胡光祖。

而另一种准备更关键,也正是高俊要求统计参与攻城战斗士兵伤亡分类的真正原因。

在营地的另一处,已经是深夜了,但是校场上却点着火把,数以百计的士兵聚集在这里,根据军官的指令不断变换队形,被火把映照着的校场中央居然竖立着中都城墙的一段模型,总长度约计三百米。

这就是高俊的计划,通过数学统计工具确认军兵在攻城战中伤亡的原因,针对性的增加保护,改变队形的密度,以及每轮进攻军兵的人数,改良工程器械的造型以减少伤亡。

这一段中都城墙模型本来是高俊按照他在各类影视剧和宣传节目里看到的特种部队训练场面想象出来的,想让自己手下的士兵们练练如何去攀爬中都的城墙。不过不久后,他才沮丧的发现,练兵这事还是要讲究科学,靠影视剧抄几个时髦方法是什么用都没有的,与其在这练,根本就没有用的爬梯子,倒不如让士兵们继续好好的练体能,再不然就歇着保存体力。

所以,这座城墙的模型未能发挥其本来作用,但不代表不能进行另外一些实验,眼下光军正在这里用实验手段确认战场宽度。

战场是有一定容纳宽度的,这是军事上的常识,如果把部队排的过于紧密,很有可能反而造成更大杀伤。

古典战场的宽度究竟如何,这几年通过无数次的野战,高俊自己也有一些心得,但是光军以前从来没有进行过超大规模的攻城战,因此在这方面还是一方空白,直到要对中都城实施一次极限施压的时候,高俊才意识到,在之前光军甚至没有进行过这方面的讨论,眼下只能从头开始。

有一线战兵的战场经验,工程人员们开始着手改造工程器械,并且重新讨论进攻分队的密度,并改良作战时的流程,就连盾牌也重新设计过,原本的叉腰大盾被证明除了好看之外一无是处,光军正在考虑使用鸢尾盾。

负责这项工作的是高俊一向青眼有加的数学大师李冶,虽然李冶的造诣主要集中在几何学上面,但是做些统计也不算难,而具体参与实验的军队则来源于近卫师直属步兵营,对外代号717部队。

这支部队的起源也有些典故,考虑到师一级作战单位要统筹整个战场,经常需要一支精干的小队来执行特殊任务,所以北伐前,高俊同意建立师部直属步兵都。

这一百名士兵都从步兵中挑选相对精干,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人组成,并且在政治上要绝对过关,这样一支精干的百人小部队足以满足大部分师帅凑人手的要求。在军事交通都成立之前,这些人往往要承担前后方引路的工作;有时要负责清除敌军间谍或者是突袭破坏的敌军精锐小队,通讯兵人手不足的时候要协助通信兵们,更多的时候是配合军法队行动,执行维持军纪,围堵逃兵溃兵的任务。

近卫师自然也组建了这么一个步兵都,而且因为高俊本人的特殊性,近卫师的步兵都要安排得尤其精锐才行。该都由原近卫师少年军校改编而成,主要军官都是少年军校的毕业生。而士兵也大多来自于老根据地,兵役检测属于甲种的优质兵员。

随着高俊个人需要,步兵都的规模因之也扩大。最终,漳河战役结束后,高俊签署命令,组建近卫师直属步兵营,而改编部队正是李骁奇所在的部队。

他有心让李骁奇来当这个步兵营统制,但是后者却表示自己更愿意呆在一线部队里,无奈之下,高俊改签原有命令,依旧让李骁奇的步兵营改编为直属步兵营,但李骁奇另有任用,担任第39步兵营副统制兼旗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