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大放厥词

“讲完了少数民族形成的过程,接下来我们聊一聊目前北伐的这个强敌,辽国。

辽国的前身是契丹国,契丹国的前身则是在唐初便形成的一个松散联盟,是由契丹八部融合而成的大贺氏联盟,这便是契丹国最初的雏形。

咱们中原有句老话:五百年必有圣人出,比如陛下就是这五百年一出的圣人,生来便是为开创一个全新时代而降世的。”

随口拍了一记马屁,引得赵匡胤尴尬的轻咳了几声,“别扯远,继续讲。”

王浩斜眼瞅了赵老大一眼,心说嘴上说别扯远,看你表情还是挺受用的嘛。

“其实少数民族也一样,历史的长河中,总会出现那么几位,整合松散部落联盟,开创一个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契丹国的创立者耶律阿保机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他不但整合部落建立契丹国,还设立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管理制度,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造契丹文化,更是发展农业、商业,让松散的部落联盟日趋强盛。

尤其是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这两条管理制度,一个皇权,两套官制,有效的解决了国内汉族与契丹的内部矛盾,再以“四时捺钵”这一套巡察制度,增强部落中的威望,加固统治地位。

契丹立国至今虽已已过六十载,然无论是国力,兵力,战力,统治力等各方面均处于上升趋势,甚至有些方面,尤胜大宋三分。陛下若要在有生之年定鼎北疆,仍是任重而道远呐。”

“休要掌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听王浩一直吹嘘辽国,赵匡胤有点听不下去了,不服气道,“朕富有四海,有雄兵百万,何来不如。”

“陛下说的雄兵百万是指那些厢军嘛?”

“即便除去厢军,朕的禁军精兵也有三十五万,而辽国满打满算不过二十万兵力而已。”赵匡胤不经意间露了老底。

“非也,辽国的现役常备军虽只有二十万,然而他们的预备军至少有五六十万都不止。”

“什么军?朕为何从不曾听说。”臭小子随口一个五六十万听得赵老大倒抽了一口凉气。

“预备军,北方游牧民族自小在马背上成长,从小便在恶劣的环境下养成了凶悍坚韧的性格,乃是天生的战士。

前面的二十万打光了,各部落首领只需回去自己的领地把手一挥,便又能组成一支战力强横的军队。

而我们大宋却不然,要把一个种地植桑为生的青壮培养成一个可堪一战的精兵,其过程何其漫长且艰难。

所以说,从兵力来讲,我们大宋其实是远不如辽国的。”

“唉,休要再胡说,”赵匡胤挥手打断了王浩的侃侃而谈,这话太过伤已士气,虽然说的还有些道理,然而辽国总人口不过两百万,怎么可能抽得出五六十万的兵力,即使是二丁抽一怕是也抽不出这五六十万。

“那朕问你,辽国与之我大宋,可有不如的地方?”

“当然有,其军力、兵源组织力虽强,但辽国地小物贫,生产方式单一且落后,其人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联盟形势看似稳固,然只是纯碎的利益纠葛体,不稳定因素颇多,一块草场的争执便可能造成两个部落的分裂,这种看似强大,实则组织松散的联盟性质国家,经不起长期的战争。

因此,大宋与之辽国最为稳妥有效的方法乃是持久战,消耗战。”

“唉……不妥不妥不妥,”赵老大一听说要打持久战消耗战,连呼三声不妥。心说这臭小子果然是个不懂军事的。

“如此规模的国战,绝不能久耗,不光辽国消耗不起,我大宋更加消耗不起,动辄数十上百万的民夫征用,乃是动摇国本的下册,隋炀帝便是前车之鉴。

辽人善攻不善守,由此当出大军以一战之力谋三两州之地固守,而后再积蓄力量徐徐图之方为上策。”

“徐徐图之图的最多也只是暂时的安宁,北方地区独有的战略纵深,使得我们只能选择以防御为主,很难主动进攻将他们彻底消灭。

说白了就是只能将他们暂时赶跑,待他们喘够了气,又会南下来侵略我们。

况且陛下论的乃是战,战当以武力消耗敌方的有生力量来达到消耗对方国力的目的,然势则不然,并非一定要用武力来削弱对方。”

“呵呵,还有无须武力便能削弱敌国的法子?”赵匡胤又递去一个不屑的眼神,这小子越说越离谱了。

“有的,陛下也知道,辽人战力的依仗乃是战马,而我们大宋维持战力的根本当是粮秣。马匹与粮秣我们可统一称之为战略物资。

而这粮秣说白了也就是百姓手中的土地,其实辽人也一样,草场便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良田产出有定数,草场亦是如此,大宋百姓手中的土地除了种粮食,还会种桑麻等经济作物。

辽人同样如此,草场里除了马匹这类战略物资,也会养一些牛羊等经济作物兼备日常口粮之用。而且这草场的产出相比农田更为有限,加上落后的生产方式,这也是游牧民族的人口一直无法大量增长的重要原因。

如此算来,我们只要令其多养牛羊,少养战马便能实现消耗辽国国力的策略。”

“哈哈哈,你这话太过想当然了!其他不去说,只说让辽人的草场之上养马还是养羊岂是你我可以说了算了的。”

“这太能算了,而且是让他们心甘情愿的多养牛羊,尤其得多养羊,绵羊。那玩意,特能吃,比马还能吃,不光吃草,还好啃食草根,养的多了,大片大片的草场立马就被祸害了。”

“哦?竟有此事?你说的这绵羊如此这般不利于草场,那辽人岂会不知?”这什么绵羊啃食草根倒是第一回听说。

“应该也知道吧?这个臣倒是不清楚,然而草场之上除了放牧马牛羊还能做啥?如果放牧牛羊便能过上富足的生活,陛下以为他们还会愿意冒着生命危险用抢掠的方式来维持生计吗?”

“这倒也是,”这一大通道理讲下来,赵老大似乎感觉这问题被带歪了,分析战事的话题怎么就到了关心起辽人的草场之上该养些什么来了。

这养什么与战事会有何干系?听着这小子越来越离谱的奇怪理论,赵老大也渐渐失了继续讨论的兴趣。

只是随后问道,“那么如何才能让辽人的草场之上多养牛羊,少养马匹呢?”

“两个字:贸易。”

兜兜转转一大圈,王浩最终还是露出了商人本色。

“听说因为此次北征,陛下已下令停了边贸,臣以为这样是极为不妥的,我们不但不能停了这边贸,还要更进一步,大力支持商贾们与辽人贸易。”

“这又是为何?战事一起,边疆动荡,且商贾多有无德之辈,常有因利谋违法之事,偷运一些违禁商品卖于辽人,与国无益,反倒滋养了敌国。况且辽人又不肯用大宋急需的战马来交易,只肯拿一些牛羊之类的牲畜出来……”

说着说着,赵匡胤感觉哪里不对了,这小子说着说着怎么又绕到赚钱的门路上去了,虽说大宋国策并不抑商,自己也不反感商贾,然养活百姓的终究还是土地。

若人人崇尚经商,而因此无心耕种,岂不是祸乱之源,不过这小子对赚钱还是有些门路的,据闻他那几家煤炉工坊至今已养活了数千流民贫户,倒也是功德一件。

“对辽人来讲,卖出一只羊还是卖出一匹马,其成本其实是差不多的,草原上多养一只羊,必然需要少养一匹马。

因此无论辽人肯卖给宋人什么,尽管让商贾们放开了手脚去做,臣甚至建议让商贾们只收牛羊,不收战马,以此大大提高辽人放牧牛羊的积极性。

至于商贾走私一些违禁商品卖于辽人的问题,无非盐铁,我大宋地大物博,可跟辽人买卖的东西多的去了,制定完善的管理模式加上正确引导,必能大大减少盐铁走私的情况发生。

况且辽国已立国六十载,国内的王公大臣部落首领们早已习惯了奢靡享乐的生活习惯,还特别崇尚中原文化,据说一幅名家赝品都能换到好几只羊,这太划算了。

我们大宋那些肩不能挑,手不能扛,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国的那许多酸儒,陛下就应该下诏让他们每人每月上缴十幅字画,支援大宋建设。

还有那些个瓷器茶叶,玉石布帛,名贵艺术品,统统给运到辽国去换牛羊,换来的牛羊制成各色皮毛进行二次贩运,久而久之,让辽国成为一个彻底的原材料输出国,在大宋深加工之后再贩卖给他们。

如此一来,不但刺激了大宋的工商业繁荣,解决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问题,还能不断的吸取辽国的血液,让他们的表面上的日子过的越来越好,实际上日子过得越来越差。

我们还可以制定律法,统一管理,设立一个自由贸易区,对,就是自由贸易区!”

说到这里,王浩也进入了角色,自由贸易区,这其中可以操作的东西太多了,操作得当甚至还能间接的达成以商养战的有利局面,得好好计划一下。

这事太重要了,不能随随便便就这样嘴炮一下了事,得好好列个章程,说服赵老大在宋辽边境择一处地设立一个自由贸易区。

边上的赵匡胤正听的眼皮直抽搐,这小子也太能胡扯了,听他的意思,要搞定辽国,只需让商贾去边境做些买卖就成了?太荒唐,实乃谬论。

这马上就要跟辽人打仗了,这小子竟还在想着与他们做生意?还让那些文人去卖字画?还有什么深加工?剩余劳动力?原材料输出国?自由贸易区?这都是些啥玩意儿?

正想给这臭小子一个爆栗,让你再大放厥词,却见王浩怔怔的住了口,两眼迷离像是在沉思些什么。

“咳咳!怎么不继续讲了。”

听了赵老大的提醒,王浩这才回过神来,“陛下,关于设立自由贸易区的事,其中大有文章,臣一时也讲不出个所以然,容臣回去好好列个章程再呈于陛下可好?”

赵匡胤闻言一愣,自己什么时候答应他设立那什么自由贸易区了?本想听听这小子关于此番战事的看法,不曾想兜兜转转听了个混不吝,搞得自己脑仁疼,看来战场之事还是跟自己的爱将商量比较靠谱。

听他要立什么章程给自己看,他要立便去立吧,反正战场上的东西也没他什么事儿。

到此刻,便也失了再继续听他聒噪的兴趣,挥了挥手示意他去立那个什么劳什子的自由贸易区章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