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公车私用
“庶子敢尔!果真是通敌之举,来呀,速去拿人!”
边上的李文定听后,嗷一声便窜了起来,马上就要叫人去捉拿奸细了。
通敌?怎么就变成通敌了,顶多也就一个窝藏包庇嘛,王浩赶忙开口辩解,“陛下……”
“文定稍安勿躁,此人不会通敌。”还是赵老大了解自己。
“王浩,跟朕说说你与那杨延昭的事吧。”
赵老大的语气极为平静,仿佛一点都不惊讶,甚至还让自己坐下来说。
看来小命是没有问题的,王浩也不藏私,从和尚带回杨延昭后藏在家里说起,一五一十的把事情说了一遍,连还玉是如何替杨延昭做手术的事都说了一遍。
“哦?子正家那女娃竟还懂歧黄之术?”这个大宋朝的第一位女官,赵匡胤是很有印象的,这小子随军出征之后,诺大一个义学便由她负责管理了,是个有能力的女娃。
据说她家还藏了个神童,那日演出之时在舞台上指挥数百人毫不逊色军阵的小不点,至今想起仍让自己赞叹不已。
王浩听赵老大把注意点转到了还玉身上,心说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先作个铺垫,哪天也好将白衣天使这个职业介绍给你。
听完王浩的陈述,赵匡胤沉思良久。
这刘无敌也算是自己一生的宿敌了,后周与北汉国结怨颇深,因此从自己跟随周世祖帐下效力之时,便记下了刘无敌这个名号,说起来,自己也算是战功累累了,而在这个刘无敌身上似乎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时光荏苒,这一转眼便差不多有二十年了,想到此处,竟油然而生一种英雄相惜的感觉来。
“陛下?”王浩见赵老大迟迟不表态将如何发落自己与小六子,不禁提醒道。
“将那杨延昭唤来,朕想见……不,还是朕亲自过去一趟。”
说着,便起身朝朝帐外行去,“文定同去吧。”
王浩闻言心中大喜,这明显是不准备处置的语气呀,难道是赵老大想亲自出马前去劝降?好事好事。
屁颠屁颠的随在赵匡胤身后朝着自己营帐所在的方向行去,李文定也一并前往,方才在帐外受刑的俞振倒是不见了踪影。
“浩子?这赵官家会不会把六子给宰了?”
帐外,和尚一脸担忧的看向身边的王浩。
“你想多了,观这情景,最多也是送回京城杨家软禁起来,我估计连押至城下为质这样的事,官家也是不屑为之的。放心吧。”
就在刚才,随着赵老大进到自己营帐,进去一句话还没说完,便被李文定轰了出来,想听些内幕消息都是不能。
只能等会自己问小六子了,想不到自己也有向他打听内幕消息的一天,只是不知道还有没有机会,应该不会被马上带走吧?
赵老大进去了大概两刻钟便出来了,脸上并无异样表情,更没跟王浩交待什么,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般,就那样离开了,离开了……
难道已经劝降成功了?王浩一阵激动,赶紧窜进了营帐找小六子问个究竟。
“赵官家只是问了袭截辽国援军的一些事,其他的没问什么,只说到太原城下后便放小六离去。最后还让小六替他向爹爹带句话。”
“啥话,快说。”
“赵官家说,我们汉人的宿敌在北边。”
“没了?”
“嗯。”
“就这么简单?”
“嗯,王大哥,你们大宋的赵官家人还真不错。”
“那到了太原城你打算回去不?”
“自然是要回去的。”
“嗯,不错好样的,有骨气!哥支持你!”
嘴上这么说,王浩心里早就打定主意了,一到太原城就把你捆起来,想要回去送死,门都没有。
放下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王浩总算松了一口气,这赵老大果然够男人。
“陛下为何不趁此招降北汉的刘继业!”
回去的路上,李文定问出了心中的疑惑。
“朕何尝不想呐,刘继业刘无敌,此人有勇有谋,若朕得此人,胜得十万雄兵呐。然如刘继业那样的人,胸中忠义重如山岳,又有前朝旧怨瓜葛,要招降,难呐。”
赵匡胤蔚然一叹,继续道,“放其独子归去,才是最好的选择,刘继元此人,生性暴戾,猜忌心极重,若得知此事,心中必然生疑,或能因此使得君臣失和。”
“可是陛下……”
“行了,此事便这么定了,还是先议一议如何堵截辽人援军之事吧。传令下去,令河东道行营马步军都监郭进,右千牛卫上将牛思进前来中军大帐议事。”
赵老大与几位将军商议军事去了,这自然没王浩什么事,放下心事的王大人感觉整个身子都轻松不少,早早的上了床,继续没有写完的情书……
所谓情书,只不过是用一堆华而不实的优美辞藻堆砌起来的废话,而且是通篇的废话,洋洋洒洒数千字,概括起来其实就三个字。
很久没写这玩意了,尤其是有了手机之后,从短信到微信,传递情话的方式越来越方便,而口中情话却是越来越短,也越来越直白,哪像以前,一句我爱你前面不写个千儿八百字的铺垫,是断断说不出口的。那种通篇洋洋洒洒一大堆废话的情书,现在的小年轻怕是不曾收到过的。
水了一大段废话的王大人略有得意之色,很久没写,功能有些退化了,不过拼拼凑凑,总算也是水出了不少字,就如现在。
只是不知道这书信写完了该怎么寄出去?据说军中有专卖的军邮使,明天去打听打听。
还有,不知道这情书会不会被老徐那家伙偷拆!尤记得前世自己写给老婆的第一封情书就是被老丈人偷拆的!
不知不觉,这身体变年轻了,心似乎也年轻了不少,都几十岁的人了,大半夜的,竟然在琢磨这样的事。
次日,赵老大又差海公公过来传话让自己过去一趟。
这些日子,似乎一下子面见老板的次数急剧增加了,这几日更是大宝天天见。
“王浩,将你那日在义演时用的那个,那个……那个什么画个图出来。”
赵匡胤说不清楚那玩意儿叫啥,半握拳头在嘴上比划了两下。
“陛下说的可是喇叭?”
“那玩意儿叫喇叭嘛?”自从上回的中秋义演上第一次见着那东西,赵匡胤就暗暗记下了这种东西。
拿个罩子扣在嘴上,虽然形象略有不雅,却能将说话的声响扩大数倍,这东西用在军阵上还是很有用处的。
尤其是战阵之上,若阵中有人以此为号,能将军令传达至每一位将士耳中,必能让阵营更为稳固紧密。
另外布置疑兵之时,用来扰敌之用也是一利器。之前喊话,都知道将双手拢于嘴边,怎会没人想到制作这么一个小玩意儿呢。
听了赵老大说要将这喇叭用到军阵上,王浩是有些小得意的,没想到连这么个小玩意到了这里,也能受到如此待遇。
战争,是一个复杂度极高的多人组织综合协作项目,每一个细节都有可能关系到一场战事的成败。
几千人的军阵崩溃,可能只是因为其中一个士兵行进的脚步慢了一拍,一场战役的失败,也可能仅仅是因为掉了一枚马蹄钉。
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在战场之上尤为突出,用无数微不足道的细节,就是能堆积出一场战争的胜利,这一点也不夸张。
因此,尽管只是个微不足道的喇叭,尽管心中有些小得意,然而,对赵老大的为人,却在此刻更加敬重了几分。
这个皇帝,虽然也有不少缺点,比如得位不太正,用后世的话说,就是欺负了人家孤儿寡母,黄袍加身说着是被迫无奈,然而这种话估计也只能骗骗自己,大过年的带着军队出去溜达了两天,回来就是皇帝了,这种事,没有事先周密的安排计划,谁信呀。
不过这个缺点也用太过计较,像五代这种乱世,幼帝临朝的不稳定因素太多,赵匡胤有想法,不能保证其他人没有想法,至少这一次朝代更替是很温和的一次更替。
其次便是压制武将压过头了,可能是由于自己也是武人出生,深深知道武人势大对国家造成的不稳定因素太多,因此对武将实行了一系列的制约措施。
这其中包括杯酒释兵权,实行地方将领轮换制,以文抑武限制武将的升迁途径等等。
以压制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来维护稳定的统治,却没有想到长远的利益发展,不得不说,眼光是十分有限。
还有就是继承人的问题上,太过优柔寡断,这其中虽然也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然而不得不说不够果断,这也直接导致了自己死的不明不白,自己的两个也跟着死的不明不白。自己最小的弟弟也同样死的不明不白。
这么说来,赵老大这个人呐其实有点可怜,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算不上善始,烛影斧声死的不明不白,算不上善终,唉……
虽然高高在上,也是有诸多不如意呀。
至于优点,便不一一赘述了,可以说符合了一个作为帝皇身上所能具备的大多数优点。
伟人曾经在一首诗中将他与秦皇汉武唐宗并列,很多人不服气,说赵老大何德何能,只是为了诗词的押韵,完全是凑数的。
这点不作争辩,各人有各人的观点,没什么好争执的。
综上,尽管自己的专利,又被赵老大拐走一样,不过这次是心甘情愿的。自己能做的贡献也就这些边边角角的东西了。
不过也不能白给,事后,王浩隐晦的表示自己给家里写了封信,希望老大能够顺便给捎带一下。
王浩打听过了,用军中普通士兵的给家中捎信的信使,一来一回有时得走上小半年。
而赵老大不一样,每日都有专用的六百里加急,这几乎是朝发夕至呀。
尽管赵老大佯怒自己是个不肯吃亏的,尽是一副小商户的嘴脸,但最后还是召唤出了海公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