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圆满解决

这甜枣不是饼,不是钱,更不是什么保证书,而是正儿八经,盖了政事堂大印的授官文书。

虽都是几个隶属太府寺这种冷衙门里从八从九的末级小官,却也算是吃皇粮的正经差事了。

从商到官的转变,王浩或许没感觉到多大一回事,但对于像阮家这样的商贾而言,则是一个阶层的跨度了。

由朝廷正式任命的官员,这是花多少钱都买不到的东西。

……这话好像也不对,这钱似乎是可以买到官的。

不过此时的吏治相对清明,要得到一个正儿八经由政事堂任命的九卿下从官,确实不是光花钱就能办到的事。

因此,当王浩把手中的四份授官空白文书递到阮孟常的手中时,老头子使劲的擦了好几回眼睛,方才相信这眼前的事实。

“大司农这是何意?”

阮老爷子的说话声甚至有些微微的颤抖。

“如阮老所见,这是四份授官文书,没别的意思,就当是为在坐各位的家中子侄寻个出生。”

王浩的语气则是云淡风轻,说实话,这样的文书他那里还有好几份。

出发广州前,没要够人的王大司农死乞白咧的缠着赵老大讨来的。

说什么要万一人手不够用了,或是遇到半个如自己一般的不世出奇才,也好用这东西把人给绑回来。

赵老大倒也通融,新晋的三百多个新科进士,大多也都是给安排的这样的职位,也就不介意多塞上几个了,就当是给了个同进士出身嘛。

而此刻,这区区四份授官文书却派上了大用场。

这官显然不是授给在坐的四人的,王浩的用意也很明显,从各自家中挑个成器的儿子出来,以后大家就是实实在在的同一阵线的人了。

这效果可能比当场甩出几十万贯铜钱的效果更为直接有效。

在这个尤为注重阶级地位的时代,能从商贾进化到官僚,这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飞跃。

尤其是对他们这边岭南边地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会,一颗真正无法拒绝的甜枣。

就像王浩之前跟玉老三闲聊时所说的,若能在大山里走出一个进士,那山娃子就不再是山娃子了。

同样,商贾之家也是如此,家中若是能走出一个同进士出身,那商贾也就不再是商贾了,那是官人,正经的大官人了。

“这……这……当真?”

“这还有假,不过话说回来,各位可要擦亮了眼睛挑选家中子侄呀。

挑个真正有才干出来,他日随本官回京之后,才好博取一个更远大的前程。”

“一定一定一定,大司农尽可放心,这事由老朽亲自把关。”

此时的阮孟常难抑激动心情,谈生意谈出一个京官出生,着实是掉了大馅饼了。

其余三人的心情同样如此,也因此,之前的那些不愉快也瞬间化为虚无,对眼前这个毛头小子的背景更是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

能随随便便一下子拿出四份授官文书的人,在皇帝身边该会是一个怎样的地位,想都不用想,那必然是绝对的心腹重臣呐。

自家子侄若跟在这样的皇帝心腹身边,将来的前程,也绝对不止这授官文书上写的那么简单。

用四份太府寺左司藏右司藏之类的第十八级授官文书换取四大家的效忠,这对王浩来说也是一门极为划算的生意。

像这样的职位,太府寺会有一百个,虽说他们的前途并非会像赵老大以为的那么渺茫,四大家的效忠会掺上多少水份也未可知。

但这足以是一个相当满意的局面,码头生意可以顺利的洗牌,海贸的蛋糕可以重新瓜分。

太府寺的年轻官员们在英明神武的大司农带领下,更是不用担心自己的前程,更不用四大家的效忠里面有多少水份。

他们会搀水,自己搀水的能力也不能小觑,只要这蛋糕重新分到他人手里,就休想再抠出哪怕是一粒碎末。

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动物,已经放进自己口袋的,那怕在他人眼中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会像宝贝一样紧紧捂着,随时准备战斗,给外人看一眼都不行。

然而若是一旦因为某种原因或者利益交换而往外抠出了那么一丁点之后,那么剩下的,似乎也在一瞬间变得不再那么重要了。

四大家此前死死捂住的码头生意就是如此,缺口一旦打开,便再也捂不住,放下心中的执念与表面的警惕,也是指日可待的事情。

告辞之前,乡祖望方才想起手中这份账本的事情还没有一个圆满的结论。

“那这账本?”

“账本上的钱两,是属于我大宋国库的钱两。”

王浩一副大公无私的模样,刚刚的钱权交易似乎没发生过一般。

“国库里的钱,一文都不能动,这是原则问题。”

看着众人似有不解,王浩继续补充道。

“只是……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呀,且容老朽一些时间筹措一二可好?”

“阮老果然是个知礼明事之人呐,有这份心就好,时间不急,今年明年都行。”

说是今年明年都可以,当然也不会真的拖到明年。

四大家的家主们揣着各自的授官文书,愉快回家筹钱去了,补齐税款,就当是入仕之前的政治献金了,并不会有多少不乐意。

那么大一块蛋糕都拱手让与他人了,这点小钱自然也就无所谓了,现在的他们是这么想的。

思想一旦转变,观念也随之走上一条全新的道路。

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烧掉的那本所谓罪证,也会经由乡老四的口述放大数倍。

与海盗的瓜葛尽管不能一下子划清界限,但大司农给出了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案——招抚。

弃暗投明,归入厢军,上岸过正常人的生活,其实就是去轮窑厂踩泥巴,但轮窑厂的福利一向不错,尤其是在快入冬的当口。

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按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但在出海之前,有一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敲定。

王大司农将这一次群体性事件称为万商大会。

当前,齐聚在广州港码头的各地商贾数量接近三百家,有大有小,最小的,大概也就是恰逢其会过来凑个热闹的样子。

有远有近,最远的,甚至有来自大宋北地的商贾,而在未来两年,无一例外,他们都将会走的更远。

这是一次立规矩,定章程,分蛋糕,有钱大家一起赚的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