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五章 实用主义
说实话,按照王浩的构思,这次的太府寺重建后的式样,非常的没有美感。
而且还是纯砖石结构,完全不符合大宋子民的审美观。
呈凹字型的太府寺大楼,上下三层,没什么花样,一切以实用为主。
这也将会是京城内唯一一栋砖石结构的三层楼建筑。
落成之后,将作为钱庄总行及太府寺衙门使用。
以后,这里就是整个国家的经济中心了,意义非常重大。
徐明诚找到王浩的时候,他正在指挥工匠们刨地。
大司农的要求太奇葩,整个地基挖了三尺深还不够,还要在地基上面挖出数十口只有一尺宽的水井。
这么窄的井,又难挖,还要连着挖上数十口,这要求实在是太奇葩。
按照大司农的说法,挖好之后,还要埋入竹筋,然后还要那什么灌浆。
说白了就是要重新填满,这不是折腾人嘛。
王浩相信,这栋大楼建起来,虽说不上是最美观的,但绝对可以说是最坚固的。
自从有了水泥之后,他甚至想过在黄河上造一座黄河大桥。
怎么造桥墩他都想好了,就在枯水期的时候在河床上挖洞。然后桥板直接在船上浇筑,待到丰水期的时候把桥板架上去。
这当然也只能暂时想想,具体实施肯定不会那么简单。
“你糊涂呀!”
老徐把王浩拉到一边,开口就是一句痛心疾首的糊涂。
王浩听的一头雾水,心说老子身为朝廷高官,却在工地上亲自指导工作,应该受到表扬才对呀,怎么就糊涂了。
“徐伯伯何出此言?”
“你说!你为何要私自带兵出海行劫掠之事!你糊涂呀!”
“徐伯伯,这事都已经过去一年多了!”
心说您老的延迟也忒高了一些吧。
“可这事还没完!”
虽说现在可以凭着陛下一时的宠爱把事情揭过去。
但这问题实在是太严重,已然成为一个抹不去的污点,将来肯定是要被清算的。
“确实没玩,徐伯伯我跟你说个悄悄话。”
王浩随即又把老徐拉远了些,把赵老大打算调遣更多的人去印南劫掠的事跟他说了说。
说着说着,老徐的身子竟有些微微的摇晃起来,脚下似乎也软了一下,王浩赶紧伸手扶住。
过了好一会,徐明诚才缓过劲来,完了,这下彻底完了。
他不但私自率军出海劫掠,现在还蛊惑了陛下发兵远征。
这窟窿无论如何都补不回来了,一幅妄动刀兵,致使民不聊生的画面在脑海中盘旋。
汉武帝就是那样做的,不顾国库空虚,执意远征万里,搞得国内百姓苦不堪言,最后还下了罪己诏。
同武帝的时候一样,现在的大宋也有一个很会搞钱的大司农。
他不但会搞钱,现在还在怂恿陛下远征万里去搞钱,虽然以此得了一时的器重。
但保不准日后也会像桑弘羊一样,稀里糊涂的卷入某次大变后,惨遭灭门之祸。
因此,老徐很捉急,这可是关系到他女儿性命的大事,怎能不急。
安安心心的在京城当官不好嘛,在京城同样能做出很多事,非要大老远的跑出去搞事情。
“听说你从海外运了几十船的稀世珍宝回来敬献给陛下?可有此事?”
“不错,那几十船东西,确实当得起稀世珍宝了。”
“你为何要行阿谀奉承,邀宠献媚之事!”
“什……什么事?徐伯伯,此话从何说起?”
“还敢狡辩!满朝大臣全都看到了,你说,你那船里装的都是些什么?”
“几船铁疙瘩,几船石头而已。”
“石头?”
“嗯石头。”
老头子也太紧张了一些,搞得跟什么一样,八成也是让朝中同僚们给唬的。
也像他们一样,以为自己出海寻宝,只是为了来讨好赵老大的。
不过对老徐也没啥好隐瞒的,连陛下打算令派他人再下南洋的事都告诉他了,乌兹钢的事,就更没必要隐瞒了。
以老徐的心思,完全不必担心他会四处生张。
因此,俩人找了个地儿,王浩将发生在故临城的事一五一十的告诉了他。
只不过与赵老大不同的是,对于王浩在南洋诸国的所作所为,徐明诚则是越听越心惊。
这哪是劫掠那么简单,竟然还在海外筑城驻军,动不动就征调数万民夫,这是要自成一国的节奏呀。
正思索着如何才能把这小子从那个泥潭中拔出来,却又听他提起了另一件事情。
“对了徐伯伯,那占城国的使臣可有过来找你?”
“来过,你倒是说说,那占城使臣又是怎么回事?还有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又是个什么玩意儿?”
于是,王浩只好把自己在占城国坑蒙拐骗的事情也简单说了一下。
老徐的心也随之又凉了一截。
想不到自己女儿要嫁的,竟会是这样一个人。
坑蒙拐骗偷,烧杀打砸抢,十大罪,都给占全了。
“那这占城国的使臣现在在何处?”
“月前,陛下已经令他回返母国了。”
“就那样放回去了?”
“还要怎样?不过此使臣非常仰慕我中原文化,因此陛下赐了一处宅子与他,还委任了一个鸿胪寺的虚职,待其回去复命之后,便会将其家人一道迁来京城居住。”
这下轮到王浩头晕了,您老徐头果真也不是个省油的,什么仰慕中原文化,还赐宅赐官的,说的比唱的还好听。
这是直接把人给策反了呀,跟自己的坑蒙拐骗又有什么区别?
身为帮凶,却在这里责备主谋说你这事做的不够厚道。
这么看来,占城与大瞿越之间马上就要打仗了。
得赶紧写个信到广州市舶司去,让他们做好发战争财的准备。
或者还可以让赵老大倾销一些退下来的劣质弓弩,劣质刀剑过去,两头都可以做生意。
这样或许还能让他们打的更热闹一些,最好能打个十年八年的。
不知道有没有可能挑拨一下辽人跟党项人的关系,让他们两个部族也结上一些无法化解的梁子。
似乎那党项的李继迁搞事情也就这两三年的事了。
不知道赵老大会不会也像赵二那样,脑袋一抽就想着把人全家老小都给端来京城养老。
之后还连续的一通骚操作,帮助党项人为他们后来建立起西夏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宋朝其实从建国之后没多久开始,大概也就是赵二屁股中箭之后把,就一直过得都很憋屈。
几乎所有的邻居都在点火,救完这里救那里,那里没救完,这里又来了,是不是国内还出几回幺蛾子。
纵观整个宋朝历史,简直就是一段憋屈史,区别不过就是小憋一口还是大鳖一口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