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三章 回京复命

南边的大海上,每天都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北边的辽国,却想着要与宋国签订一条百年不变的和议。

变与不变,只在你身处的处境为何,辽国希望的不变,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能够改变目前的处境。

只是这个变的代价稍微有点大罢了,又是让地,又是送质子,这个代价实在让人难以承受。

却也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大司农说的没错,趁现在还能值这个价钱的时候及时出手,如若不然,再过上两面,怕是连这样的价格都保不住了。

榷场步入正轨,留给萧绰考虑的时间已经不多,那榷场贸易,也如他之前所说,由于辽宋两国间存在着巨大的物价差距,双方的买卖,完全被宋人的商贾主导。

完全是一副爱买不买,爱卖不卖的模样,这窝囊气受的,着实让人无奈,可留给她考虑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朕要与赵官家立歃血之盟,辽宋两国,百年之内不得动刀兵。”

这是大司农回京之前萧后留下的最后一番话,大事已成,接下来就等着她先把自己家的事情搞定,然后再约定具体的约会时间就行了。

历时数月的辽国之行圆满结束,比预期的更加顺利,接下来就该回去听听赵老大的意见了。

幽云十六州要留两州之地给辽国,怎么说都是有一点遗憾的,但也是没办法的事,那一个角落肯定得让他们继续占着,析津府说是陪都,其实其作用,对辽国来说早已经超过其上京的存在。

留一个缺口在那里,也算是一种警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完美无缺,日子过得太安逸也不是好事。

正如之前跟俞青山说的那样,人生不止这一次旅途,同理,宋辽和议,也绝不会只在这一纸条文。

一百年不变,终究只是写在书面上的几行文字而已,待到将来形势需要改变的时候,它还是会变的,这不是一纸和议或几个人能控制的东西。

与美丽智慧的笔友相处数月,俩人关系不是友人胜似友人,不管俩人承不承认,多日的相处下来,私人的友谊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临别之际,俩人依依惜别,互道珍重的话语中,也绝对是带着几分真挚的。

但这不会是诀别,更不是俩人的最后一面,如果不出意外,年底之前,俩人还会有一次会面。

那次会面,大司农会像原本历史上的寇大县令那样,拉着他们的官家,与辽国签订一份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停战协定。

只不过这一回的和议,宋国方面不再带有丝毫的屈辱意味,承接那一份屈辱的,将会是北边的辽国。

但凡和议,总要有一方作一些让步,那样才能谈的成,不过这一回,宋国方面其实也是作了一些让步的,拥有自古以来这个最大名份的幽云十六州,需要留两块地给外人继续占着,从感情上来讲,有些许遗憾,那也是肯定的。

不过此时的人们,对幽州析津府的感情,还没有像后世的那样深刻,况且辽国方面给出的诚意,也确实够重,再者,打仗嘛,终究不是好事,至少朝中的诸多文官,还是希望少打一些仗的。

多打仗,就意味多重用武人,重用武人带来的社会不安定因素,想必不用说,大伙也都心知肚明。

因此,这一回,大司农前往辽国,能取得如此利好的成果,最开心的,其实是政事堂的那帮老骨头们。

尤其是老徐,抖着那把美髯,一脸的激动,连道了五个好字,有此一事,朝堂上的一众大臣,之前对大司农的偏见也是一扫而光。

终于不用再打仗了,这是万民之幸呐,那些粗鄙的武人,终于可以消停一会了,还有他们的老大,也终于不用再动不动就往外跑了。

垂拱而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美好盛世,终于被他们给盼来了!

但这个巨大的好消息,最关键的主角赵老大却有些不买账,在听取了大司农的工作报告之后,赵匡胤的双眼瞪的如铜铃一般大,不断倒吸着凉气,良久之后方才疑惑地问道。

“如此苛刻的条件,他们是如何答应下来的?”

“时势使然,以辽国如今的处境,只能接受这样的条件。”

王浩闻言,如实相告。

“既然这样,为何不把余下的那两州也一并要了过来?”

赵老大听后,马上就把关注点放在了没有拿到手的那部分上面。

“陛下……臣日后还要经常过去辽国那边处理公务的……”

言外之意就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嗯……拿一个没啥用的小皇帝,换朕一个肱骨之臣,这事,朕还是觉得不划算。”

其实在赵匡胤看来,剩下两州之地拿不拿回来倒是其次,把他的财神爷送到辽国去,这点很难让人接受。

“是半个……臣已经与萧后说好了,没年最多也就过去三个月左右的时间。”

“三月也不行,你是朕的臣子,怎能去他国任职,这成……这事成不了。”

本来是想说这成何体统的,可话到嘴边又给咽了回去,一臣事二主的事,古往今来又不是没有,先秦时期的那几位名人就不去提了,就连前唐的一代名臣魏征,也前前后后换了五六个主公。

况且他带着整套太府寺的班底过去,是要去接管辽国的财政的,就用那些印出来的纸币,换取辽国的货物,怎么说这事像是要去挖辽国的墙角的。

听赵老大的意思,似乎主要还是不肯把自己放去辽国任职的意思多一点,没法子,王浩只得从经济角度考虑出发,重新为他讲解了一番自己其实是要去辽国设立一个太府寺的分部。

以此接管辽国的财政,控制他们的经济命脉,从此彻底的消弭北疆的边患问题。

对于王浩提出的观点,赵匡胤其实还是非常认同的,这些年来,尤其是西北党项的反水,也让他意识到,大宋的四周似乎并不事那么的安定,包括西北西南,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许多不稳定的因素。

就像他之前分析过的,这些不安定因素,此时还没有显现出来,只是因为如今宋国军队的战力,还没有颓废的迹象而已。

倘若有一天,宋国军力呈现疲软之势,何止西北的党项,还有土蕃诸部,回鹘各族,甚至大理,大瞿越,都会想着趁机上来咬上一口。

海贸的兴起,更让他认识到了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获取源源不断的巨大财富的同时,也让人们知道,除了中原大陆之外,海外不止是一些番邦小国,更有不输于中原王朝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