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二章 番邦未来

高丽国的好日不多了,绝不是只是说说的一句话。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宋国境内,已经开始出现了劳动力紧缺的现象,特别是江南地区,这些年在太府寺的帮忙运作下,慢慢崛起了多个规模庞大的大工坊。

特别是丝绸行业,确切地说应该是纺织行业,正在以一个不可思议的速度迅速发展。

除了更加先进的纺机技术,还有棉花种植,也已经渐渐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

自从从杭州回来之后,王浩就专门安排了一些人收集棉种,并在义学的义田上劈了十几亩地,进行育种育苗以及试种的工作。

与此同时,还在义学成立了一个纺纱机的研究部门,没有黄道婆,棉纺技术也只能从零开始,自己找人研发。

种桑种棉种麻,纺丝纺纱纺麻,都需要海量的工人,照目前的情况发展下去,要不了几年,沿海各地的多个工业开发区内,就会涌现出无数资本家的血泪工厂。

你可以圈定工业区和种植园的位置与规模,却无法阻止那些庞然大物朝着嗜血贪婪的深渊滑落。

自己只能选择当一个凶兽管理园的园长,把那些庞然大物圈定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然后不断的投食,不断满足他们所需要各种食物,作为回报,他们当然也会拿出其中几枚蛋,来回报市舶司。

要不断发展势必需要饲养凶兽,饲养凶兽必定饕餮周围的底层平民,所以只能尽可能地把凶兽圈养起来。

工业区与种植园需要圈定,作为提供饲养凶兽的养份原产地,同样需要指定。

而高丽国与倭国,还有三哥他们家,就是极好的养料输出地,让他们坚持一下,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种种社会矛盾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平衡的。

所以现阶段需要的不是小弟,而是仆从,一个可以予取予求的仆从,忠诚不忠诚是次要的,你不肯给,我可以自己拿,总之就是不能有一个你侬我侬的睦邻友好关系。

倭国高丽国的情况与三哥家不同,三哥家里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取,倭国高丽国就不太一样了,因为太熟,又因为他们把姿态放得很低,长期处于一种跪舔的状态,因此始终都不太好下手,所以要中转一下,这样可以拿得心安理得一些。

其实这样做没啥鸟用,只是想在心理上与面子上过得去一些而已,但很多人活着,不就是为了一张面子嘛。

把面子维护好了,矛盾也会少一些,各种事情实施起来,也能顺利一些。

送走了高丽国的使臣,不出所料,接下来他们应该会答应开放一个港口,“借用”给市舶司。

就像此时的倭国一样,虽然不愿意,但时势所迫,不得不答应,不过高丽国的情况会比倭国好上许多,倭国王室因为答应了市舶司的这个强势要求,几乎已经跟下面的大名撕破脸了,如今倭国国内的矛盾相当尖锐,只需要再扔上一点点火星,他们就会干起来。

高丽国就不一样了,日子虽然过得战战兢兢,有上顿没下顿,但国内的政局,相对平稳,割一个港口出去,割了也就割了,并不会有什么尖锐的矛盾因此升级。

接下来会有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不论是辽国还是倭国高丽国,都会各自安稳度日。

只有宋国没有安稳日子过,等把北边的事情安顿下来之后,就该好好的整顿一下西北西南的各种邻居了。

这些邻居并不好摆平,不是因为太强,而是因为太弱,弱者会想着逃跑,而不是迎难而上。

而那里又都是高山大川,原始森林,或是无边荒漠,一旦逃起来,很快就能逃的没人影。

因此整顿起来,不但需要巨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更需要耗时日久的时间。

那些地方,由于人烟稀少,千百年来,始终都找不出一个真正实用的管理模式。

如果能像中原地区那样,筑一个大城,把人都安顿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方,这样管理起来,就会容易很多。

但在西北西域这样的地方,筑大城集中管理的方式绝对行不通,因为土地贫瘠,注定需要他们分散在更广阔的空间内,各自寻食度日。

若集中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最后的结果,只能是饿死。

但太分散,就无从管理,就没有有效的统治手段,没有有效的统治手段,就无从教化,无从教化就会时不时的举旗造反,不甘于再做小弟,或者以武力相要挟,讨要更多的好处。

无论是强如汉唐,对西北西域这块地,其实也没有很好的控制手段,虽然设立了一个名义上的都护府,然而依旧是处于自治状态的存在,都护府的作用,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安抚并平衡各族之间的矛盾而已。

这样的管理模式问题很大,因为你没有办法融入他们的内部,让他们始终都是一个独立的存在,因此一旦中原的王朝有所变动,他们立马就会脱离,一走就是一大块。

然后等中原王朝彻底完成又一次的改朝换代之后,你又要过去逐一安抚,给予大量的好处,讨得一个名义上的归顺,实际上这样的归顺并没实质上的意义,唯一的作用,不过就是换来了边疆的暂时安定而已。

那就像是一个狗皮膏药,把一个仍未剜除干净的脓疮给贴了起来,压根就没有根治的功效,所求的,不过就是在老子当家的时候,下面的脓水不要流出来罢了。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政策才是治理那片土地的好政策呢?

一朝一朝的往前数,很快你就能发现,并无前例可循,那么往后数,能够随意的往后数,这也就是大司农独有的提议功能,那么往后数有没有有效的后例可循呢?

答案是也没有……倒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在更往后的那个时代,还是勉强可以算有那么半个的。

不过那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的差距被完全拉开之后,自然而然产生的一种和解方式。

要说真正的人为的解决模式,其实并没有,汉唐时期的时候,有都护府在安抚,在另一个时代,归根结底,你会发现,施行的,仍是安抚之策。

最后唯一剩下的有效方法,恐怕只有共同致富了,只有真正的合作,才有真正交流,并施以有效手段淡化其中矛盾,从而渐渐融合,几代十几代的融合下来,差不多也就能彻底归化了。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有效的方式,就是割草,至少需要二十万的劳动力,投入难以计量的财力,持续不断地割上三十年以上,差不多也能彻底把杂草割干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