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七章 首战告捷
谷口的伏击战并没有持续多久,杨老将军甚至都没有派出那两千多用来把关的老兵,战斗就已经结束。
八千多义学新兵,在山谷两端以两面夹击的战术,尽斩李继迁所率的数千溃兵,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结束战斗之后,新兵们甚至还提着铁枪,在遍地尸骸的谷地中依次又戳了一遍,以此确保没有留下活口,顺便再巩固一下枪头入肉时的手感。
战后清点伤亡,李继迁所部被全歼,不过义学也有三百多的伤亡,这也是第一次有朝夕相处的同学在眼前赫然逝去,尽管这个战绩对一窝新兵而言,已经是非常不错的成绩,但大家的情绪仍然有些低落。
收敛了同袍的尸体之后,同学们进行一次简单的告别仪式,随后含泪火花,就地掩埋,并不打算把同袍的骨灰带回去,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不过在之后清理战场的时候,却并没有找到李继迁本人的尸首,确实没有找到,翻来覆去找了两遍都没有找到。
新兵作战,可能的确有点混乱,并不像老兵那样,始终都有人盯着贼首,把取下贼首首级作为在战场上获得的最大功劳,而义学新兵们,可能当时并没有考虑那么多,他们只是按部就班地厮杀,不冒进也不涉险,这也直接导致贼首给趁乱溜脱了。
这也是本次伏击战中唯一的遗憾了,也是最大的遗憾,茫茫群山,要追击一个惯于在荒野间游走的贼首,并没有那么容易。
遗憾归遗憾,也没办法继续在这里耗下去,由于是长途疾行伏击,带出来的粮草有限,休整一夜,明日一早就得拔营返回,不然就有断粮的危险。
可义学的新兵们不甘心呐,这是他们的第一次实战,怎能留下如此巨大的缺憾,为了这次实战,他们不知疲倦地准备了大半年,还牺牲了那么多的同窗,怎能甘心就这么回去,于是很快就有人主动请缨,要求留下来,继续追踪贼首的下落。
杨继业深思熟虑之后,最后还是决定先行回返大营,一来这次出来都是轻装上阵,没有备足足够的粮草军械,二则他不能擅自作主,答应他们留着这荒山野岭中,既危险又不合规矩。
叛军贼首肯定是要继续搜索的,像李继迁这样的人,要不了多久,又会被他拉拢一支部落勇士伺机而动,必须尽快把他彻底剿灭,但不是现在。
现在应该先回去,重新整顿一番,备足了粮草军需,再遣出几路人马,继续清剿散乱的逃兵,定难五州既然收复了,就不会马上率军回返,总要把后事都料理完了再回去,因此也不急在这一时。
回返银州,报告此次伏击战的战绩,听说没有逮住贼首,李大帅的脸色明显有些不太好看。
正所谓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定难五州,始终都是党项一族世代聚居之所,不能消灭贼首,始终都是个心腹大患。
不过这事也不能全怪到杨继业带领的这支新兵头上,伏兵本就有三道,他们一部本来就是一支计划外队伍,别的伏兵也做不到在几天内跑那么远去拦截,这支新兵能跑那么远的路,并几乎带着全歼叛军的战绩回返,已经是很让人意外的战绩了。
三道伏兵都拿不住贼首,这或许是天意使然,不能苛责太多,再者银州城里还有一大堆烂摊子需要收拾。
那些部落首领,放也不是,留也不是,放出去吧,这些人只是面和心不合,放他们回去,他们也不会记好,该出幺蛾子的时候,还是会出幺蛾子。
留下来也不行,留下了首级,失去了人心,这些部族首领,各有族人散居在西北,居无定所,善于野战,一旦留下来,那就是结了世仇,以后要想彻底收复西北,那就更难了。
左右权衡之下,李大帅最终还是决定把这口锅踢给远在汴京城的赵老大,反正他的任务已经差不多完成了。
接下来,是要继续在党项八氏中选个合适的部落首领担任定难节度使,继续施行自治的政策,还是派遣朝中官员接受银州城,施行王道教化,都是政事堂该议定的事情,再说了,经过这一次的折腾,党项一族,至少在十年之内,再难成气候。
信使出营,奔赴京城报告战况,并轻视后续事宜,这一来一回,至少也要大半个月,银州城内的头领们,也只好再委屈一下,继续苦撑半个月后再说了。
可城里的人,真的已经撑不下去了,能吃的都吃干净了,再领不到救济粮,那就得吃人肉了。
派出去求粮的信使,也被射杀了一个又一个,始终没有人过来理睬他们,最后实在没办法,他们只好来了招狠的,由几位部落首领亲自出城借粮。
这一招果然有效果,既然是部族首领亲自出面借粮,那就不好再当成逃人射杀了。
李大帅在听了部族首领的一通哭诉之后,勃然大怒,当时就把负责银州城城防的妹夫俞振叫过来给训了一顿。
这人都被饿成啥样了,让你负责城防的,你倒好,竟然把人给当成囚犯关起来了,而且连口吃的都不给,死囚都有一口断头饭呢。
一番训斥之后,当即承诺,马上会安排人,从仅有的军粮之中拨出了三百石米粮,以解党项各部的燃眉之急。
三百石粮食,够吃几天的呀,但寄人篱下,也不能要求更多,大不了等吃完了,再来要呗。
此时的银州城内,由于消息封锁,他们甚至还不知道,逃出城去的李继迁一部已经彻底覆灭了,所以也没提什么时候能放他们回去的事。
三百石粮食很快就被送了过来,但是那位刚刚被大帅训了一顿的俞将军,心情显然不是很好,冷眼冷语的,表示自己的将士们都吃不够,还要分出那么粮食给你们。
不仅如此,俞将军还指定这三百石粮食要由细封氏的部族的人出来接收,明知道这是宋军使的挑拨离间的手段,却也只能认下了,自己人之间,总是可以商量的。
细封氏在不久前刚刚失去了他们的部族首领,此时暂领族长之责的,是原首领的侄子,还比较年轻,并没什么声望,即便得了那三百石粮食,他细封氏也休想独吞。
在继续苦熬了半个月之后,终于盼来了赵老大关于定难五州的政令,果不其然,最后还是决定放人。
但有一个条件,宋军以后会在银州城,与夏州城内设置经略使,并常备驻军,还会派遣官员负责城中的民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