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满人姓名字号的问题

满人入关后迅速汉化,也接受了汉人有名、有字、有号的风俗。但由于满人名字的特点,字号不方便与姓氏联用,所以满人称名不举姓。

就像溥仪,很少有人喊他全称爱新觉罗·溥仪的,还有大家都熟悉的鳌拜,又有谁知道他全名叫瓜尔佳·鳌拜?而且满人习惯用名字第一字或前两字冠以官职字号敬称之前。就像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字容若,所以也叫纳兰容若,很多人以为他爹叫纳兰明珠,其实这是错的,他爷俩姓叶赫那拉,没错,就是和慈禧太后一个姓,他爹就叫叶赫那拉·明珠,纳兰是纳兰性德名字的一部分,所以他和索额图分别被称为明相、索相。还有大家都熟悉的和珅,他姓钮钴禄,但大家都叫他和大人,还有和珅字致斋,所以也有人喊他和致斋。

自顺治起清代皇帝就起汉名,自康熙二十年,康熙给自己的子辈起名用“胤”字,之后定下了“胤、弘、永”三个字辈,乾隆时,又添加了“绵、亦、载”三个字。道光时添了“溥”、“毓”、“恒”、“启”,咸丰时添了“焘”、“闿”、“增”、“祺”。

同时还规定了近支宗室、远支宗室的字辈使用。

但乾隆一方面极其推崇汉文化,在自己身上积极汉化,又极力防止其它满人汉化。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皇帝颁布了这样一道谕旨:昨日,吏部带了一位名叫“满吉善”的人来见朕。满吉善是满保的儿子,没想到他竟然以满为姓,按照汉人的起名方式给自己起了这么一个名字。朕将他的名字改为“吉善”。

吉善是觉罗(宗室远支),身份甚属尊贵,但他却不看重觉罗的尊贵身份,以满为姓,依照汉人方式起名,这是何道理,成何体统?…朕担心宗室中尚有其他人如此命名,故交由宗人府王公等人查明,一旦发现,全部更改,严禁以后如此取名。

嘉庆十九年(1814年)也下了一道前旨,禁止宗室成员以三个字命名,嘉庆在谕旨中这样说道:听说英智有个儿子,名叫“清永泰”。满洲向来的命名传统是,满文名字不计字数,但若使用汉文,则只准用两个字不准用三个字。如今,“清永泰”这个名字三字相连,与汉人的姓名无异违背了朝廷定制。

今年,朕曾经将侍卫“和珅保”的名字改为“和保”,并将管理宗人府的王公们申斥了一番。此次,宗人府的这些办事人员漫不经心,览阅折奏时一点也不仔细,朕下旨,将所有管理宗人府的王、贝子、公等人,各罚薪俸三个月,其族长、学长等人各罚俸六个月,将“清永泰”这个名字改为“永泰”。

在这种一面汉化一面又阻止汉化的矛盾状态下,到了晚清形成了宗室以字辈起汉式姓名,中层有起汉式名字的,也有起满语名字的,从醇王府档案中看,王府侍卫多为满语名字。

而底层旗人汉化最为严重,在辛亥以前就已经有底层满人改用汉姓的了。

至于字号,虽然大多数满人不学无术,但还是有一些学习不错的满人,甚至是诗书传家的,而且宗室里对孩子的教育抓的比较严,基本上文化水平还是不错的,这些有文化的满人大多数都有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