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醇亲王府

再说醇亲王府之前选说一下有关清代王府的使用。

可能有些人觉得王府就是王公们自家的房子。其实这并不正确,清代的王府贝勒府都是属于国家的,王公们只有居住使用的权利,没有所有权。

清廷入关后在北京城里按照等级规制陆续修建了一系列王府贝勒府,分配给王公们使用,由于清朝的降等袭爵制度,居住者的等级降低了,就需要搬出原来的府邸,搬到相应级别的府邸。当然在操作上也不是绝对的,有事不着急用也会让原来的使用者继续居住。而没有人居住的王府平日都由朝廷保管。就算是那些不降等的世袭罔替王爵们,从制度上来讲,老王去世之后,府邸就会被朝廷暂时接管,包括皇帝赏赐的物品也会被暂时保管,待继承人正式袭爵后,朝廷再发还给新王。

接下来再说说醇亲王府。

历史上的醇亲王府一共有三座,一座在太平湖东里,称为醇亲王南府,一座在后海北沿,称为醇亲王北府,还有一座在中南海,称为摄政王府。

1.先说醇亲王府南府。

南府原是乾隆第五子荣亲王永琪的府邸。你没看错,就是五阿哥永琪。

道光三十年(1850年),作为道光第七子奕譞获封为醇郡王。咸丰九年(1864年)分府出宫,居住在太平湖的今南府。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醇亲王,府第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奕譞的次子载湉就出生在该府中。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帝载淳逝世,奕譞的次子载湉嗣位,年号为光绪。由于载湉入继大统,醇亲王府成为了“潜龙邸”。

在清代规制中,凡是登基为皇帝的,其登基前所居住的府邸就被称为“潜龙邸”,就不能再住人,要改成庙宇或是闲置。例如北京有名的雍和宫就是雍正登基前的雍王府,雍正登基后改为了喇嘛庙。

既然醇王府成为了潜龙邸,奕譞就不能再住在里面了,于是他就搬了出来。后来奕譞去世后,南府被一分为二,前半部改为醇亲王祠,后半部分仍作潜龙邸。

民国时期,王府宅院一度是中华大学的校址,后来还做过中国大学附中。

新中国成立后,醇亲王南府被分给了中央音乐学院和北京三十四中学使用。1989年,醇亲王府南府被列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上的醇亲王府南府,东起今鲍家街及太平湖东里,西至原太平湖西岸及西城墙,南起今太平湖东里,北至宗帽胡同头条。王府坐北朝南,建筑分中东西三路和西部花园。

中路现存府门3间,两侧有八字影壁,内有东、西二门分别至东院和西院。中路新建礼堂一座,尚存两进四合院。东路院落保存较为完好,西路的古建筑大都已被拆除。现存的王府建筑中,金融街少年宫使用王府东路的后半部分和中路的后罩楼,其余部分由中央音乐学院使用,教学楼东边就是醇亲王府南府遗存建筑。消失的王府建筑和王府花园都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地界。

2.再说醇亲王北府

醇亲王奕譞自太平湖东里搬到了后海北沿,因此醇亲王原在太平湖的王府称南府,后海北沿的新王府称北府。

醇亲王奕譞在后海的北府历史比南府更加悠久。它原是康熙朝大学士明珠的宅园。他的长子、清初颇具才名的词人纳兰成德就是在此宅出生的。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任伊犁领队大臣的明珠四世孙承安因故被革职,承安留在伊犁带罪效力,家产抄没。其在北京的府邸被分为东中西三所,东所留给了承安的眷属居住,中西两所改建为了成亲王府。

成亲王永瑆,乾隆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被封为亲王,乾隆五十六年开始了改建工程,之后就一直住在这里直至去世。

光绪十四年(1888年)奕譞上书称自己应迁出太平湖府邸,仿雍正旧例。很快慈禧下旨将太平湖府邸升格为宫殿,将原成亲王府赐予奕譞。而仍旧居住在府里的成亲王四世孙贝子毓橚则迁居到西直门内半壁街一座空闲府邸中,慈禧还赐下了一万两搬家费。

随后拨银10万两用于修缮府邸,次年再次拨银6万两。结果奕譞迁入新府居住仅年余就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病故,卒谥贤,葬于西山妙高峰园寝;奕譞死后将旧府前半部改建为醇亲王祠,后半部仍作潜龙邸。

醇亲王北府坐北朝南,占地面积近4万平方米。府邸部分由中、东、西三路院落组成:中路轴线上依次为大门五间,正殿(银安殿)五间带东西翼楼各五间,过厅三间,过厅后形成一组单独的院落,内有后寝五间及东西配房,院后为九间后罩楼;东路是家祠、佛堂等,东墙外另有一组院落,为王府的马号;西路为两组并列的院落,是王府的生活起居处所:府邸西边是座花园,里面松柏苍翠,绿草如茵,一湾碧水从园中流淌而过。亭台楼阁分布于湖水沿岸,形成一处安适幽静的庭园。

醇亲王奕譞入住南府的时候,只是个郡王,所以南府是个郡王府规格,但入住北府的时候,早就升为亲王,而且因为是皇帝本生考,朝廷授予亲王世袭罔替,即****,但他战战兢兢,谦抑退让,好逸畏事,这在王府的建造上也有鲜明的体现。

北府基本上是复制南府的规格,因为是亲王府,中轴数间门、殿都覆绿瓦,但是大殿只有五间,低于亲王府的七间,如今保留下来的七间绿瓦王府大殿只有孚王府一处,但是在乾隆京城全图上可以看到很多,后寝门三间,硬山顶,低于孚王府的五间歇山顶,后寝殿五间硬山顶,低于孚王府的七间歇山顶,甚至低于宁郡王的五间歇山顶。北府后寝殿院落,后寝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后寝门三间硬山顶,也是郡王级别,甚至屋顶形制还略低。

辛亥革命爆发后,辞去摄政王之位的载沣退居藩邸,又回到了醇亲王北府。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被驱逐出宫,搬进醇亲王府居住。

此后不久,载沣一家和溥仪搬到了天津居住。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载沣拒绝前往东北任职常住。1938年载沣一家回到了后海畔的醇亲王府,为节省开支,居住在王府西花园。1947年抗战胜利后,为避免国民党军队强占王府,载沣与四子溥仁利用王府空房开办了北平私立竞业小学,溥任担任校长,载沣任董事长。一群群平民百姓家的孩子,走进了这座华美典雅的王府宅院,留下朗朗书声和欢歌笑语。

1949年载沣将醇亲王府的全部房产出售给国立高级工业学校,全家搬到了东四北魏家胡同46号居住。1951年载沣病故,葬于福田公墓。

北京解放后,载沣于1949年9月将府邸全部房屋售与重工业部附设的高级工业学校。以后,府邸部分由卫生部作为办公地点,1984年5月将醇亲王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

现正殿为国家宗教事务局,马厩为市第二聋哑学校,东端是醇贤亲王祠和家庙龙华寺。

醇亲王府西部的花园,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从1963年迁入居住,至1981年5月29日逝世,在这里工作、生活了19年。期间经过整修,拆除少量原有建筑,添建了一座仿古风格的二层小楼。在她逝世后,于1982年2月,将该园作为北京宋庆龄同志故居,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向群众开放。

3.最后说一下摄政王府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慈禧去世前决定由载沣的长子溥仪继任皇位,所以溥仪出生的醇亲王北府就又成了一座“潜龙邸”,必须被空出来,因此新的醇亲王府又开始修建。

由于慈禧在去世前除了决定溥仪入继大统外还任命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所以新的醇亲王府变成了摄政王府。

摄政王府位于中南海西北角,北西两面临墙。原位于西苑墙外,光绪十一年扩建西苑时将此地圈入中南海,并将位于原址的蚕池口天主教堂迁往西什库。慈禧太后拟在此修建新园林“集灵囿”,但一直未开工。

1909年将此地拨给摄政王载沣,修建摄政王府。

宣统元年(1909年)正月二十六日,新摄政王府工程正式动工兴建。东从金鳖玉蝀桥起,西至府右街北口,南达中南海西北门,呈南北长方形。整个工程分为10个项目,共修建殿宇、房屋、门等295座,1505间。后来,为了接待德国皇太子来访,又添加了转马台、平台、洋厨房、锅炉房、浴房等建筑,总共修建1546间,全部工程估算工料银二百零六万一千多两。由于王府西北墙外地势狭窄,有碍交通。为了扩宽王府北面的道路,又要将北墙外一带的东来玉煤厂、天河汽水厂、火器营新军队占用的官房和商铺迁移,并将民房157间拆除。

摄政王府规制同旧醇王府(北府)相似,包括中路、东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园。

由于多种原因,如工程浩大、中间插入接待德国皇太子工程、对待工人苛刻引起工人罢工等新摄政王府前后历时近三年,至1911年清朝覆灭时王府仍未竣工。

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政时期,将其改为中华民国国务院所在地。1918年徐世昌任总统期间改为总统府。1924年段祺瑞执政时又由陆军部和海军部占用。

1949年后改为国务院办公区,1970年代末大规模翻修中南海建筑时曾计划将摄政王府落架大修,但发现建筑质量非常低劣,地基松散,木柱间裂缝用碎砖填充,已无法保留,只得拆除。现存正门和正殿,为会议室。***曾居住于西花园内的西花厅,也加以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