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韩氏变法

郑骀假装犹豫了一会儿,然后才对田牧说道:“寡国尚需修甲兵、正卒伍,况且此时天气尚寒,不宜作战,不若待到三月再做打算。”

“郑公言之有理,那外臣三月之时再来。”田牧爽快的说道。

周都雒邑成周周王宫千秋殿内。

周王午看着地图上的王畿之地紧皱着眉头。

“王畿为韩氏领地所包围,予一人下一步便是要收回为韩氏所占之地。”周王午幽幽的对右卿单信、左卿刘宠说道。

“此事恐怕殊为不易。”单信摇头说道。

刘宠觉得周王午可能有计划,于是便问道:“不知天王打算如何做?”

周王午嘴角露出一丝微笑,说道:“予一人打算借助齐、秦、郑三国之力伐韩。”

刘宠疑惑道:“即使齐、秦、郑三国愿勤王伐韩,可他们又怎会轻易让出韩氏之地?”

“予一人自有办法。”周王午自信的说道。

刘宠和单信闻言更加好奇了,于是追问道:“不知天王有何妙计?”

周王午说道:“我可以封田白、赵悼子、郑骀为侯为条件。”

单信闻言摇头说道:“田白或许会答应,赵悼子和郑骀恐怕不会轻易答应。”

“哼!成不成也要试过才知道。”周王午冷哼道。

本来周王午打算让单信出使秦国、郑国和韩氏,但是现在周王午见单信对他的计划没信心,于是便对刘宠吩咐道:“左卿,出使秦、郑、韩之事便交由君去吧。”

刘宠虽然也对周王午的计划没有信心,不过他还是拱手应道:“诺。”

晋国韩氏都邑平阳韩氏宫阙懿德殿内。

韩司马韩备出列向韩启章请战道:“主君,臣启章愿率五万劲卒伐郑,以报去岁荧阳之辱。”

韩启章闻言心中便怒火中烧,不过他还是强压下怒火,说道:“近年数场战事消耗甚巨,此时不宜开战。”

韩备见韩启章拒绝了他的请求,于是便退回了坐位。

退朝后,韩启章将家相韩罴单独留了下来,对其说道:“魏斯以李悝为相,变法图强,如今魏氏实力大增,我也准备变法,不知子勇子可有贤能推荐?”

韩罴知道主持变法之人一定会取代他为相,不过他还是向韩启章推荐道:“臣听闻卫人公孙岱专攻‘黄老之术’,以‘术’着称,主君不妨见见此人。”

韩启章点头应道:“有劳子勇子将公孙岱带来见我。”

数日后,韩罴将一名清瘦的中年男子带到了韩启章面前。

“公孙岱拜见韩子。”清瘦的中年男子正是公孙岱,他向韩启章稽首道。

韩启章回礼后客气的说道:“久闻子峰子贤名,今日可算是见到了本人。”

“岱才德疏薄,实在不敢当。”公孙岱谦虚的说道。

韩罴和公孙岱入座后,韩启章便向公孙岱问道:“先生知道我请先生前来所为何事吧?”

“岱知晓。”公孙岱答道。

“若子峰子为相,打算怎么做?”韩启章向公孙岱问道。

公孙岱答道:“内修政教,外睦诸侯。”

“如何修政教?”韩启章追问道。

“明法正义;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富国积粟;收私兵为公卒,以苛法训之。”公孙岱答道。

韩启章闻言眼前一亮,满意的点了点头,然后又与公孙岱交谈了数个时辰。

翌日,韩启章以韩罴为左相,以公孙岱为右相。

公孙岱一上任便开始整顿吏治,虽然韩氏家臣怨声载道,但公孙岱有韩启章的鼎力支持,因此进展还算顺利。

晋国魏氏都邑安邑。

李悝带着一箱竹简求见魏斯,魏斯在昭德殿偏殿接了李悝。

“主君,此乃臣汇集列国刑典所着。分6篇,为、、、、和。”李悝指着木箱内的竹简对魏斯说道。

魏斯大概看了一下内容,发现对于国家法令、政府职能、官员的升迁奖惩、军功的奖励,都做了最完备的规定。

于是魏斯高兴的说道:“善。稍后我便将颁布下去,今后便为魏律。”

魏斯命侍者将收起来后,又向李悝问道:“如今少梁城已固若金汤,我准备由少梁城西进,右相以为如何?”

“臣观秦伯有其先君穆公之志,的确应该趁秦未盛之时西进。”李悝赞同道。

秦穆公为秦扩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乃“春秋五霸”之一。

翌日,魏斯以司马魏成为中军将,以军司马耿回为上军将,以魏将霍韦为下军将,命三人率三万武卒由少梁西进伐秦。

晋国赵氏都邑中牟赵氏宫阙姬苓寝宫内内。

胡康穿着从郑国购买的成衣兴奋的对姬苓说道:“我发现了比胡服更适合骑兵穿的衣服。”

姬苓注意到了胡康的穿着,于是指着胡康的衣服问道:“就是君身上穿的这套?”

“正是。”胡康点头答道。

姬苓仔细研究了一下胡康身上穿的衣服,赞同的说道:“这郑服的确比胡服更适合骑兵穿,我稍后便命人仿制郑服。”

“不必仿制,直接从郑国购买即可。”胡康说道。

“啊?那得花多少钱呀?”姬苓惊讶道。

胡康随即解释道:“郑服价格低廉,我算过了,直接从郑国购买与仿制的花费相差无几,倒不如直接从郑国购买,如此还省事。”

“既如此,便依君之意。”姬苓信任胡康,便点头同意了。

“我明日便派人去郑国购买。”胡康高兴的说道。

“嗯。”姬苓点头应道,然后又忧心忡忡的说道:“中山乃赵之心腹大患,不知何时才能根除此患。”

“待赵氏有五万骑兵之时,我定能踏平顾邑。”胡康自信的说道。

“五万骑兵何时可成?”姬苓追问道。

“三年内必成。”胡康保证道。

燕都蓟邑燕侯宫内。

右相司马玄向燕侯载禀报道:“禀君上,碣石宫又来了几位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