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二八章 实力
恋上你看书网,大明新命记
杨振直领的征东先遣军,不在金海镇其他五路人马的序列之内,这是杨振以征东将军名义直接指挥的嫡系人马。
移防之初,奉旨扩营为军的征东先遣军,虽然仍旧是杨振麾下的主力队伍,但它只是空有一个唬人的名头罢了。
当时,征东先遣军旗下实际拥有的人马并不多,只是编有几个火枪哨、几哨掷弹兵以及几个拼凑起来的炮兵哨而已。
说是征东先遣军,但其实仍是以前征东先遣营的规模,只是比以往稍大了一点。
如果去掉留守辽西松山城的人马,当时跟随杨振移防的所有火枪手、掷弹兵和炮手,加在一起,也就是十三个哨,实有三千九百人。
像这样的规模和兵力,作为一个先遣营,还算勉强说得过去,但是作为一支准备叫它独挡一面的征东军,那可就太寒酸了。
好在六七个月的时间过去,经过杨振的辗转腾挪,现在的金海镇,已经不再是年初他们刚刚移防时筚路蓝缕重启山林的穷酸样了。
不仅旅顺北城的冶炼厂、枪炮厂、弹药厂,产能和产量都远远超过了他们当初在松山城的时候,而且之前安置到辽东半岛南端的六十四屯移民,也给他们提供了自有的充足的良家子兵源。
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不仅金海镇其他五路人马的实力得到了快速的壮大,而且杨振麾下这支被命名为征东先遣军的纯火器队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补充。
从六月末的征兵令发布,到九月初新编的各个团营哨队完成基本的训练,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征东先遣军的规模和兵力几乎翻了一倍。
原来只有三个哨的火枪营,一跃而成为了拥有九个哨并且全员装备燧发火枪的征东先遣军第一火枪团。
原来拥有六个哨的掷弹兵营,则一跃而成为了拥有八哨精锐掷弹兵的征东先遣军第一掷弹兵团。
而原来只有四个哨的炮兵营,如今则成为一个拥有重型红夷大炮四十门、冲天炮已经超过二百门的征东先遣军第一炮兵团了。
林林总总算下来,如今的征东先遣军已经拥有燧发火枪兵两千七百人,掷弹兵两千四百人,各类炮手一千八百余人,累计三个团八个营二十三个哨六十九个队六百九十棚人马。
如果算上杨振这段时间叫人从各营哨队之中挑选出来的精锐士卒组成的侍从卫队,如今整个征东先遣军的实力,已经超过了七千人。
这样的兵力,虽然与杨振构想当中一个军的规模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但是相对于以前来说,那绝对是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
在辽东半岛丘陵遍布的地形条件之下,杨振的麾下有了这样一支装备了各种火器,且兵员数量超过七千人的征东先遣军,他的心里终于有了前所未有的底气,觉得自己可以面对满鞑子打一场歼灭战了。
崇祯十三年九月初四日上午,杨振就是带着这支全火器队伍,兵分两路,北上东路前线去了。
其一,是走陆路,这路人马由张臣指挥的征东军第一火枪团和李禄指挥的征东军第一掷弹兵团组成,由杨振自己亲自率领。
他们有的骑马有的步行,人人携枪带弹,同时带着备好的干粮袋子,沿着辽东半岛的东海岸,浩浩荡荡地投北而去。
其二,则走海路,这路人马由南路水师仇震海所部、中路水师严省三所部以及杨珅率领的征东军第一炮兵团组成。
杨珅的炮兵团人数虽然并不多,不过一千八百余人而已,但是他们携行的重炮、冲天炮以及预备好了供应大战的各种弹药,却为数不少,沉重无比。
包括杨振他们走陆路的火枪兵与掷弹兵们无法全部随军携带的粮食和弹药,也需要依靠水师船队,走海路往前线输送。
就这样,此前一段时间驻扎大连湾垦荒筑城,一直没怎么派上用场的严省三中路水师营,也被杨振一纸调令叫到了旅顺口,充当起了这次输送弹药粮械的海上运输队。
九月上旬的辽东半岛,天气已然开始转冷,虽然正午时分秋高气爽阳光仍烈,可是一早一晚,已然露水湿重,霜寒透甲衣了。
好在现在杨振麾下的金海镇,早已是今时不同往日了,不仅各个团营哨队的武器弹药已经鸟枪换炮装备一新,就连他们的军装被服也早已配备齐全应有尽有。
当年杨振他们在辽西边外东蒙草原上截获的山右大商队,就携带有大批量的土棉布布料以及数不清的羊皮兽皮和毡帐毛料。
而这些东西,当时大部分都被带回了辽西的松山城。
杨振当然清楚自己的敌人是谁,清楚他们都是些更加适应东北与外东北冬季酷寒气候的人。
既然如此,他当然不可能忽略了自军人马在冬季的军装被服与靴帽问题。
所以,当初移防金海镇的时候,那些从草原商队那里截获的大批土棉布布料、羊皮兽皮和大批羊毛毡,也就跟着过海的船队,一并来到了旅顺口。
那之后,杨振就叫张得贵领着协理营务处安排人手,以大量库存的这些土棉布、羊皮兽皮和毡帐毛料等物为底子,重建了以前的征东营被服厂,负责统一生产供应全军的被服靴帽。
原本该由朝廷兵部统一配发给九边边军的鸳鸯战袄,早就停发多年了。
即使是朝廷边军各镇的经制营头,这些年来军士战衣战袍,也多是各营自制。
久而久之,自是形制不一,服色不一,五花八门,混乱不堪。
但朝廷自己无力按制配发,对下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看不见罢了。
至于金海镇的被服厂统一生产制作的冬季军服,其制式,则是大明鸳鸯战袄与后世棉军大衣的结合。
大明朝传统的军士战袄,即所谓鸳鸯战袄,表里多用粗布缝制而成,内实以棉花,袄长齐膝,样式是对襟,窄袖,圆领,配合盔甲使用。
杨振叫人设计的金海镇新式冬季战袄,采用了鸳鸯战袄原有的优点,比如采用厚实的棉布,比如对襟、窄袖的设计,但是他也在原来的基础上做出了大量的改良。
比起老的鸳鸯战袄来说,金海镇的新式战袄更长,过去的是及膝或者齐膝,新式的则达到了膝盖以下。
为了在较短的时间内生产制作出足够的过冬大衣,全军上下只有一个标准款式,那就是杨振的款式。
而以杨振一米八多的身高来说,能达到了膝盖以下,那么对其他绝大多数士卒来说,就能达到了足踝甚至脚面了。
除此之外,由于金海镇这里并没有什么棉花,所以这款新制的战袄大衣,就无法像后世的棉军大衣那样,或者像鸳鸯战袄那样使用棉花了。
但是去年的辽西边外之行,他们截获了大量山右商队出关交易所得的数以万计的各种毛皮,其中尤以的整张整张的羊皮数量最多。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被服厂搞不到棉花,当然要使用当时截获的各种毛皮了。
整张的当然最好,但是零碎的毛皮,经过缝制连缀而成以后,同样可以剪裁使用。
由此而制成的对襟战袄大衣,其御寒保暖的效果不比后世的棉军大衣差,比起老的鸳鸯战袄来说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只是在轻便方面,略逊一筹罢了。
与此相应的是,过去鸳鸯战袄的圆领设计,也被杨振参照着后世的棉军大衣款式,做了改进,放弃了圆领的设计,而是采取了与对襟衣更搭配的翻领样式。
过去圆领的设计,露个大脖子,虽然有盔甲的护颈遮挡,但在冬季的辽东,盔甲的护颈可无法有效防寒保暖。
反正金海镇被服厂的库存当中,多的是当年从边外缴获的毛皮及其边角料,于是在对襟战袄军大衣的领部缝制一圈毛皮充当取暖的毛领子,就成了一个必然的选择。
对于这个小小的改变,有些人觉得奇奇怪怪,丑陋至极,但是对杨振来说,却叫他似曾相识,颇觉美观。
当然了,除了新式的战袄军大衣之外,杨振也没忘了叫协理营务处管理的被服厂,继续使用羊毛毡的料子,给全军准备带有两个护耳的毡帽和大批厚实的毛毯子。
杨振很清楚,打仗其实打的是后勤,他知道吃穿住用行的问题解决不了,人马数量再多也没用。
尤其是到了冬天以后,在天寒地冻的条件下与更加适应关外气候的满鞑子作战,一旦自军防寒保暖的问题解决不了,那还打什么仗呢。
也因此,这一次北上,征东先遣军的各个团营哨队,不论老兵新军,还是将校士卒,每个人都带足了个人的装备。
除了盔甲武器和干粮袋之外,每个人还背着自己打包好的一件战袄大衣与毡帽毡毯。
有了这样充足的准备,杨振率部北上进军的旅途虽然翻山越岭辛苦异常,白天行军,夜晚露营,但是军中的士气却一直昂扬向上维持不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