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鲁若麟自立

华夏的人才选拔制度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的。

秦汉以前,官位是世袭的,就是所谓的世卿世禄。因为贵族垄断了知识的传播,平民百姓是没有机会做官的。

孔子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的有教无类开创了知识下沉的先河,使得知识开始平民化。大量的庶民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有了更上一层的可能。

秦朝的军功授爵体系虽然使得平民也有机会授爵,获得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但是缺乏教育机会的他们依然难以获得真正的实权官职,官僚机构依然掌握在传统贵族手中。

汉朝开始的察举制度对中央政府的人才选拔是一次有益的进步,给了众多有才干的士人晋升仕途的机会。而且察举制度里的考试环节对后世的科举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但是察举制度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太大,任人唯亲、唯财、唯势的情况在后期愈发严重,是后来门阀形成的重要原因。

为了摆脱对门阀世家的人才依赖,隋唐开始的科举考试制度应运而生,这才开启了官僚阶层的平民化。随着宋明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为大量平民提供了上升通道,很好的缓和了社会矛盾,累世大族得到了抑制。

科举制度也大大加强了文官在朝廷里的统治力,宋明时期的重文轻武正是文官势力大增后的一个体现。

首开公务员考试制度的华夏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无疑领先了西方世界上千年,对于维护华夏的大一统是非常有益的,间接推动了华夏文化的繁荣。

但是科举制度从最开始的多科并举、专业人才众多逐渐变成了经学、文章做主导,选出来的官员都是一帮经学家和文学家,专业性官员反而凤毛麟角了。

文科生统治朝堂的后果就是打压和歧视其他一切异己,理科、工科、商学、军事等一切非文科类都被他们压制,一家独大。

这也造成了华夏自秦汉以后两千年科技进步缓慢,制度改革更是很小,依然在秦始皇制定的框架内打转。无非就是小修小补,在矛盾无法调和时,每三四百年来一次改朝换代。

在这样的人才选拔制度之下,大量拥有其他天赋的人才被埋没,这导致除非天赋异禀,很多需要专业性知识和综合能力的部门,实际权力都由升迁无望的吏员们把持。大部分官员甚至离开了专业幕僚就根本没有办法理政,地方官府尤甚,用后世的话说就是高分低能。

过分强调经学文章使得华夏的朝堂成了哲学家的战场,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其他学科和人才都被抛弃了。

一本论语治天下,文官就是全能全才。这种理论是很有市场的,专业人才从事专业事情的理念被他们忽略了。

当然存在即合理,文官的壮大是统治者自己的选择,诸多因素结合的产物,本质上是为了维护自身的统治,只是最后尾大不掉罢了。

在鲁若麟的论调里,人才可以分为技术性和管理型,以及综合型。管理型人才的职能在于统筹协调、调度指挥、统领全局。技术型人才专于某项技术,是各个行业的精英。综合型人才是掌握技术的管理型人才,也是最难得的。

兴汉军能有如今的局面,各种类型的人才均衡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最主要的是鲁若麟对人才的定义完全超出了李富川等人的认知。

不同于大明将那些拔尖的读书人称为人才,在兴汉军,只要是在各行各业里拔尖的都可以称为人才。他们可以是工人、医生、老师、水手、工匠、军人、农民,当然也包括官员。人才的定义是比普通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甚至可以改变一个行业,引领时代的发展。

就比如徐班,他的很多发明和创造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因为他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将很多经验性的技术转化为了文字,可以使技术得到更大的推广和应有,对整个行业的引领作用是巨大的。他的价值对于鲁若麟来说,比一个状元都高。

大明人口亿万,又有多少个徐班被埋没了呢?

诗词文章可以培养品德、修身养性,但把它作为人才和做官的唯一标准就有些过了。兴汉军里就有很多不善诗词的,他们一样表现的很优秀,是兴汉军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就好比李定成,读书的天赋只能说一般,但据鲁若麟了解,李定成其实对于经商更感兴趣。只是这种兴趣被李富川给压制了,也不敢表露出来,只能抱着书本死啃,期望能够中举。

如果李定成等人不把自己局限在科举这条死胡同上,从事自己擅长的行业,获得的成就绝对不会比毫无希望的在科举上蹉跎一辈子差。兴汉军里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就看他们怎么选择了。

随即鲁若麟将话题转到了李雪晴和柳如是身上,直言在他看来,李、柳二人的诗词文章天赋是在场众人中最高的,自己绝对是远远不如。哪怕是拿到大明去论,也比九成的人更有天赋。如果不是大明禁止女性科举,中进士真的不难。

这话说的李雪晴和柳如是连连摆手说不敢,李定成等人则是面有愧色,也无力反驳。李柳二人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才学,确实不是自己等人可以比的。

所以并不是女子们没有才,而是被世人给限制和禁锢了。一旦解开了她们身上的牢笼,她们所能爆发的能量一点都不比男人逊色。解放了这些女人,兴汉军可以获得人才的基数就增加了差不多一倍,也有了更多的人力投入到生产,这是非常划算的,无非是抛弃一些傲慢和偏见。

鲁若麟甚至打趣,如果柳如是愿意入职兴汉军,自己可以任命她为文宣司的副司长。因为和李定成等人要熟悉一些,鲁若麟不好轻易开口邀请他们加入兴汉军,怕影响双方的交情,对于柳如是则没有这方面的忌讳。

柳如是顿时来了兴趣,询问这个文宣司具体是做什么的。

这还真不是鲁若麟心血来潮,随着兴汉军的人口越来越多,生活也渐渐安定富裕,精神需求也变得旺盛。济州岛因为教育的普及,扫盲班的建设,识字率也在逐年提高,对于文化需求也就更加迫切一些,所以如何做好文化宣传工作就非常重要了。

现在济州城里就有这么一个戏班子,在江南的时候听说济州岛繁华富庶,冒险来到济州城捞金。这个戏班子在江南并没有什么名气,混的半死不活。班主倒是有股狠劲,打着移民的幌子来到了济州岛。对于这些不愿意进工厂的假移民,把他们运来的商人非常生气,双方大吵了一场,把官司打到了警察局,最后连鲁若麟都知道了。

鲁若麟对这件事情非常感兴趣,亲自处理了这起纠纷。知道了这个班主还想带着手下唱戏,并不想进工厂。鲁若麟心里一琢磨,好像济州城里还真缺一个戏班,就为他们找齐了唱戏的家伙什,在济州城里开演了。

就这样一个在江南三流的戏班子,唱的还都是一些老旧的曲目,依然引起了全城的轰动,前来看戏的人那是人山人海,哪怕远得只能看到一个人影,看戏的人依然乐此不疲。这也让鲁若麟开始意识到文化娱乐的重要性。

没有人比鲁若麟更清楚宣传与舆论的重要性,所以就有了组建文宣司的想法,不过一时人手不够,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负责人。毕竟自己的手下现在恨不得身兼数职,根本忙不过来。现在碰到了柳如是这个文艺女青年,鲁若麟半真半假的提出了邀请。

对于文宣司的定位,鲁若麟的要求是创作出普通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不要曲高和寡,要接地气,尽量用白话。作品立意要高,要积极向上,比如抗击鞑奴的英雄,比如重获新生的新女性,比如兴汉军如何帮组这些难民走向新生活,比如徐班如何从一个被人嫌弃的蠢书生蜕变成兴汉军的栋梁之才,总之要在娱乐的同时引导民众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

对于鲁若麟这种完全不同于大明的创作需求,在场的众人都是有些面面相觑。大明的主流文化作品面对的市场主体是那些士人,毕竟能够创作小说和戏曲的都是文人,能够消费得起这些产品的也同样是文人,专门针对普通百姓的还真的很少。所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这些通俗小说才会那么受百姓欢迎,而这些小说的影响力有多大,鲁若麟是再清楚不过了,直到后世都一直深入人心。

柳如是听了鲁若麟的解释,对于这份适合自己胃口的工作非常感兴趣,只是现在的她还不是自由身,又不想让自己显得迫不及待,矜持的说要考虑一下。但是鲁若麟已经从她的脸色看到了兴奋以及跃跃欲试,显然已经动心了。

李定成等人看到鲁若麟邀请柳如是加入兴汉军,心里都有点酸酸的。真要他们加入兴汉军他们也许会因为在大明的前程而拒绝,但是这样被人忽视的感觉真的很难受。

李定成于是半开玩笑的问道如果自己加入兴汉军,鲁若麟准备把自己安排在哪里?

鲁若麟倒是没有敷衍,认真考虑了一下后说可以给他三个选择,一个是商业司,一个是文宣司,一个是人事部。至于具体位置,可以从副司长做起,但是如果表现不合格是会被调整的。

李定成问人事部是干什么的,鲁若麟告诉他管官的,可以把它看成一个小号的吏部。在场的众人心都咯噔了一下,吏部啊,位高权重的部门,鲁若麟肯让李定成进人事部,真的非常看重了。

同时鲁若麟强调,他们如果想要上任,还要经过人事部门的培训和考核,不过一般他同意了问题不会太大,但是这个程序还是必须要走的,这是兴汉军的规矩,他不能带头违背。

李富川是真的很纠结,李定成读书天分不高,在人才济济的江南真的很难有出头之日,来鲁若麟这里无疑起点会高很多,只要鲁若麟不倒,前途未必比在江南差。但是要放弃江南的一切,又有些舍不得。李定成等人不比徐班或者柳如是,在江南他们过得并不差,身份地位也不低,很难下得了这个决心。

对于鲁若麟如此慎重的答复,李定成只能不好意思的干笑一声,说自己要好好考虑下要不要跟着他混。对此鲁若麟也表示理解,毕竟人家脚上是穿着鞋的,还是精品皂角靴呢。

聊了好久,鲁若麟安排众人在府邸一起吃了顿饭,就带着他们开始游览济州城。比起前几日他们自己走马观花,这次鲁若麟带着他们进入了工厂的核心区域,参观了兵器厂、枪炮厂、钢铁厂,甚至玻璃工厂都简单的观看了一下。然后就是一些职能部门也参观交流了一番,最后更是来到了军营,参观了军队的训练。

这次鲁若麟带队看到的东西就完全不一样了,无论是那些工厂还是军队,给众人留下的印象就是太强大了。工厂是生产能力强大,军队是战斗力强大。就凭这些东西,只要鲁若麟自己不作死,以后的前景不可限量。

兴汉军官府的那种蓬勃朝气更是令他们侧目,也许是从建立之初就树立了良好的理念,现在兴汉军的官员们还带有浓厚的草莽气息,对于官与民的身份定位还没有那么明显,加上制度的约束,官员们异常的亲民。

李富川他们甚至看到一个老太太因为一件琐事在与警察局的警员进行争论,警员没有半点不耐烦,还陪着笑脸在那里不停解释。鲁若麟跑过去了解了下情况,原来老太太的儿子是部队士兵,被派驻到了白翎岛,老太太担心儿子在部队受苦,想要给儿子捎些衣物和吃食,也不知道怎么送,就跑到警察局来了。

先不说兴汉军不允许这种事情,因为食物和衣服部队都是统一配给的,避免特殊化或者吃坏肚子。即使允许,这种事情也归兵役厅管,但是老太太有点耳背,怎么解释也听不明白,警员也很无奈。

鲁若麟听完警员的解释,就拉住老太太的手,坐下来与她聊起了天。通过鲁若麟的讲述,老太太知道了部队里的待遇和规定,自己的儿子除了苦点累点,吃的饱穿的暖,顿顿都有鱼有肉,好着呢。

正聊着的时候,老太太的大儿子闻讯跑到了警察局,不停的给众人道歉,说老太太是太想小儿子,给大家添麻烦了。众人都是不以为意,只是让这个儿子照顾好老太太,有困难可以去兵役厅寻求帮助。最后儿子搀扶着心满意足的老太太回家去了,至始至终他都不知道与他母亲聊天的就是济州岛上被神化了的鲁都督。

如此简单温馨的一幕给李富川等人留下的印象却比前几天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深。如果在大明,老太太会怎么样?只怕会被当做刁民乱棍打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