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不一样

传舍,前来徐州公干的裴机,与自家掌柜马钦交谈,谈到蜂窝煤的买卖,马钦说话都带着颤音。

“郎君,如今这蜂窝煤推广得不错,煤的运输方便,价格也便宜,都卖疯了!”

“泗水下游一路过去,过淮水,走邗沟到广陵,沿途不要说下邳、宿豫、淮阴、广陵这些城池,就是沿岸小城、村落,煤都不愁卖。”

裴机见识过蜂窝煤和烧蜂窝煤的煤炉,却觉得难以理解:“蜂窝煤总是容易碎,不好长途贩卖吧?”

马钦回答:“郎君有所不知,商贾贩卖的不是蜂窝煤,而是煤粉。”

“徐州煤矿这边开采的煤,用船运到寒山堰,在作场用水磨磨成煤粉,又装船运到下游各地。”

“各地再用水力或人力制煤器制作蜂窝煤,对外销售。”

“州廨一直贴钱压价,使得走水路运到广陵的蜂窝煤,价格都不比木柴高多少,耐烧,煮饭烧水热得快,配上铁锅...铁锅如今也不愁卖。”

裴机听到“铁锅”二字,不由得压低声音:“我听说,徐州这边,往齐国卖铁锅?”

“卖,敞开了卖。”马钦笑起来,“郎君不必如此,如今朝廷都不说什么,州廨是敞开了向齐国商贾售卖铁锅。”

“生铁锅买过去,他们就算要熔了打造兵器,也得费好大力气,毕竟生铁做不了刀、甲叶。”

“而且,小人听说,少府在徐州这里,光是卖铁锅这项的收入,就不得了,去年十二月,一个月的收入,是这个数...”

马钦做了个手势,比了比一个数字,裴机见了有些惊讶:这么多?

又听马钦说:“铁锅及铁钉的销售所得,少府从徐州这里获取的收入,已经超过东冶了。”

“但东冶不产煤,这里有很多煤,售煤所得更多,让少府的官笑得合不拢嘴。”

“郎君想想,陛下内库能有如此收入,哪里会为些许闲言碎语,苛责李使君?”

裴机感慨:“那倒是,只是,没想到,李使君办产业,能办到如此地步。”

马钦对此说法很赞同:“那当然,毕竟鄱阳那里,不就是李使君经营起来的?如今鄱阳新平白瓷运到徐州,对齐国敞开销售,也是供不应求。”

“李使君果然会做买卖,之前,大伙见徐州就彭城、寒山这几个孤城,彭城又被水泡了,田也种不了,还以为官军要在此立足会很困难。”

“结果,一年时间,李使君就把局面打开了,事前,谁能想到?”

“州廨行锅引、煤引制度,吸引两淮商贾运粮、运盐到寒山,换铁锅、煤炭、铁钉,如今徐州可不缺粮,也不用朝廷调拨大量粮草接济。”

徐州这一年来发生的变化,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裴机还没来寒山之前,就听说过各种议论。

如今到了寒山,感觉确实不一样。

他想像中的寒山城,应该是以防御为主的堡寨,如同一个大军营,可来到寒山一看,发现寒山城的规模,已经不亚于广陵了。

寒山堰附近,有码头,有大量的作场,南北两岸的南北两城,规模颇大,其内除了公廨、军营,还有如同棋盘一般的里弄。

常住寒山的不仅有官吏、将士,也有大量百姓和商贾,因为煤、铁吸引了大量外来商贾的缘故,城中邸店、酒肆、食肆数量不少。

南北两城中,建筑过半为砖瓦所筑,城墙都是包砖的夯土城墙,又有高耸的敌楼、箭楼,远远看去,寒山城气势非同小可。

但是,南北两城的规模还在扩张,原先的外廓,其木栅已经拆除,建起包砖夯土城墙,据说还要吸引更多百姓来寒山定居。

这么多百姓来定居,可以在寒山周边地区屯田,或者到寒山堰附近各作场、码头做工,赚钱养家糊口。

一开始,裴机不相信寒山能养活这么多脱产的青壮,如今亲眼看到寒山各产业的繁荣发展情形,心中疑惑消散。

“我明日去公廨办事,会见到李使君。”

裴机看着马钦,认真的问:“你有什么想要打听的,我或许能打听一二。”

马钦回答:“小人听闻,州廨过阵子,会再发放一些特许经营的‘牌照’,所以,想请郎君帮忙,打听一下...”

“铁钉的经营牌照,大概会放多少个出来...”

“铁钉?”裴机觉得奇怪,他还以为马钦关注的是煤炭的专营。

“郎君有所不知,如今徐州已然成了聚宝盆,不仅少府在此赚钱,又有许多权贵、各地豪强,也在这里赚钱,热闹得很。”

“寒山城里,多得是给各权贵打点产业的掌柜、驵主,都按着李使君..州廨定下的规矩,一起发财,忙得不行...”

裴机好奇起来:“你仔细说说。”

马钦便娓娓道来。

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徐州这里把煤、铁产业办得有声有色,铁锅、煤畅销,自然就吸引了趋利的商贾。

徐州刺史李笠,照搬当年在鄱阳实施过的制度,实行许可经营,发放‘牌照’,定下各种规矩,让各方都能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有机会发财。

发财分大小,拿到专营许可的人,发的就是大财,这其中,煤和盐的许可经营是暴利,少府和州廨各有一个。

剩下的牌照,被几个徐州当地豪强、淮北豪强,以及藩王的代理给瓜分了。

藩王之中,就有鄱阳王。

随着煤产量的大幅增加,牌照数量也会增加,之前,第二轮发放的牌照,被更多的豪强以及权贵给瓜分。

但还是不够,因为煤产量继续增加,而急着发财的宗室、权贵、豪强源源不断。

所以,每一轮的牌照发放,竞争都很激烈,马钦权衡利弊,决定不去抢煤、铁锅的经营牌照,而是要拿到铁钉的经营牌照。

自从李笠献了拔丝工艺以制作钢琴琴弦,这种拔丝工艺很快就有了别的用途,其中之一,就是制作铁钉。

铁钉不起眼,却很实用,用水力拔丝机制作铁钉,价格便宜量又足,所以能做到“薄利多销”。

东冶有铁钉作场,制品供不应求,而徐州寒山堰的作场,是两淮唯一能大批量生产铁钉的作场。

所以,这里出产的铁钉,同样不愁卖,加上产量极大,可以容下更多的商贾靠卖铁钉获利。

裴机明白了,却想起一件事:“既然能拔铁丝,岂不是连绣花针都能做了?怎么没见寒山堰的官办作场做铁针?”

“郎君有所不知,这铁针的制作有些特别,如今,其工艺是李使君的作场才掌握,也只有李使君的作场能够批量制作物美价廉的铁针。”

“不过,别人可以从李使君的作场进货,这不需要牌照,加上这买卖看上去不起眼,所以不是很受关注。”

“对了,李使君的作场,还制作鱼钩,毕竟这和铁针类似,无非一个是直的,一个是弯的。”

“郎君可别小看了铁针、鱼钩,许多小商贾就靠着批发、贩卖铁针鱼钩,赚了不少钱。”

“商贾云集,饮食需求增加,养鸡鸭、养鱼的也能赚钱,因为用工需求大增,所以寻常百姓靠着帮佣,也能养家糊口。”

“所以,如今的寒山,权贵、豪商、豪强大户们吃肉,寻常商贾也能吃肉末,百姓能喝上肉汤,皆大欢喜。”

“提到李使君,人人都夸个‘好’,毕竟徐州地界的规矩,都是李使君定的,大伙安安稳稳发财,谁敢搞乱,谁就要倒霉。”

“无论是少府,还是权贵,亦或是各地豪强,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谁会去为难李使君?”

这话说得有道理,裴机知道自家虽然在淮南已历数代,算是淮南豪族,但平日里经营的产业,只能说是自给自足。

毕竟靠着土地的产出,想要快速积累财富是很困难的,除非经商。

但经商不易,要赚大钱,得找到商机和商路,并且要有权贵做靠山。

所说“权贵”,指的是京城里的权贵,毕竟买卖做大了,没有京城里的权贵护着,很容易被人当肥羊宰了。

现在,在徐州,就有很不错的商机,哪怕实在是抢不到什么‘牌照’,做些转卖的营生,一样可以赚钱。

放债所得颇丰,但在徐州地界,没有‘牌照’不能放债。

不过,可以把钱借给那些有‘牌照’的大商号,对方吸纳资金拿来放债盈利,‘散户’可以在大商号那里吃利息。

这利息虽然比不上直接放债来得高,但胜在稳和省心,只要把钱借给那些商誉好的商号,就可以稳稳的‘钱生钱’。

把钱借给大商号“钱生钱”,可不比自己雇人做买卖来得省心?

毕竟做买卖还可能会亏,借钱给大商号吃利息,那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因为这些大商号后面,都有权贵做靠山,又要接受公廨监督,所以相对而言,稳得多了。

譬如,如今在徐州经营的一个大商号,是几个鄱阳背景的商号之一,其东主,是李笠的妻家,有如此靠山在,哪里会不讲信誉?

裴机自己家里,就把一部分钱粮借给某商号,定期有利息收入。

他兄长裴畿,也同样如此,只是裴氏族人众多,为家族考虑,还是得有人来徐州经营产业,尽可能拿到某个‘牌照’,多赚些钱。

马钦就负责这件事,裴机说着说着,提到了兄长裴畿,随后想起,五六年前,裴畿碰到的李笠,当时不过是个材官将军。

当时,官军收复寿阳、钟离,李笠的材官营随军出征,负责搭建攻城器械。

以擅长攻城闻名的李笠,果然名副其实,协助官军在短时间内收复二城。

只是谁也没想到,短短五六年间,李笠就由一个材官将军,变成坐镇一方的徐州刺史。

徐州刺史的班秩,和江州刺史相同,地位非同一般,虽然目前只有几座孤城,但看着寒山如今的情形,未来必然大有不同。

年纪轻轻的李笠,现在已经是独当一面的方伯,和当年不一样了。

相比之下,裴机觉得自己和兄长裴畿的仕途进展,真的是很慢。

但李笠是靠着无可置疑的军功,才有了今天的地位,别人除了羡慕嫉妒,又能说什么?

淮南地区,那些当年的开国勋臣家族,譬如裴氏、夏侯氏子弟,面对如此耀眼的年轻武将,当然心里百味杂陈。

但是,除了羡慕、嫉妒之外,他们其实还有期盼。

李笠在淮北徐州独当一面,必然需要两淮子弟做帮手,所以,他们是很有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