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优柔寡断

王頍乃南梁名将王僧辩之子,曾经辅佐太子杨勇,坐事发配岭南。他听闻杨谅意欲起兵,立刻赞同。

王頍认为,此时杨谅准备充分,能够立刻召集三十万大军,而关中杨广准备不足,根本难以抵挡。只要杨谅能够攻入关中,然后招朗州的武陵郡王杨俨等人响应,必可夺得皇位。

其他诸心腹萧摩诃等人也纷纷赞同,杨谅此时心中乃定。

杨谅准备与众人摊牌,正巧天生异象。当时正好火星处在井宿的位置,府众人议论纷纷,而仪曹傅奕通晓天文星历,杨谅问他:“这是什么征兆?”

傅奕回答道:“天的井宿,在黄道带,是火星必经之路,这是正常的规律,倘若进入地井的位置,那就怪异了,这是要生乱的前兆,怕是有碍大王。”

杨谅听了很不高兴,将傅奕赶了出去。而傅奕自觉怕是要起乱子,为免受池鱼之殃,他连家都不敢回,便弃职前往关中。几个月前他与黄明远一晤,他自觉要想完成灭佛的理想,还是要靠当今天子,因此便打算先去投奔黄明远。

傅奕很快逃出了晋阳,杨谅根本不知。此时的他并不关心一个手下的逃走,他现在准备跟手下摊牌了。

杨谅匆忙将手下文武召集起来。等到众人到了之后,杨谅便故意在人前大哭了起来。众人不解,忙前相询。

杨谅便哭着说道:“阿耶去世,孤身为亲子,竟不能亲往,真是不孝,如何不难过?”

这时裴文安故意问道:“大王身为先帝亲子,如何不能前往长安奔丧?”

杨谅便说道:“非是孤不愿,实此乃先帝遗命,孤不敢违背。本王离京之前,先帝曾言‘如果有玺书召你,验看敕字加点,还与玉麟符相合,方可受命路。否则,必不可前往长安。’昨日屈突通持先帝诏书前来招我回长安,可这诏书之,并无敕字加点。这可如何是好?”

不待众人反应过来,裴文安立刻站了起来说道:“大王,如此说来,此必不是天子本意,乃有人矫诏而故意诱使大王回京,大王现在千万不能奉诏啊。”

杨谅一听,立刻站了起来说道:“难道我就不去见阿耶最后一面了吗?”

这时裴文安又说道:“大王,先帝去世,死因不明,天下人议论纷纷,皆言是当今天子弑父篡位。大王身为人子,难道不当查清父亲是死亡原因,还先帝一个公道。”

二人跟说相声一样,一个逗哏,一个捧哏,全无别人插嘴的份。

这时王頍也站起了说道:“先帝必为当今天子与奸臣杨素合谋所害。杨素欺主罔,贼害良民,使父子道灭,乃祸乱之源。大王当为天子复仇,诛灭杨素,还天下一个太平。”

这时候众人终于明白杨谅的这次会议是什么目的了。也明白杨谅是在故意试探他们是否忠诚。因此众人纷纷前痛斥朝廷的无道和杨素的暴虐,请求杨谅带兵杀入长安,重塑大隋。

更有不少将领,纷纷求做先锋,一时之间,人人景从。

不过也有人反对。这时杨谅的麾下首席文官,并州总管府司马皇甫诞却给高涨的众人头泼了一盆冷水,直言此事不可。

皇甫诞乃安定乌氏人,祖、父俱为关陇世家出身。少刚毅,有器局。杨谅担任并州总管之后,杨坚以皇甫诞公方著称,拜皇甫诞为并州总管府司马,总府政事,一以谘之,杨谅也很敬重他。

见是皇甫诞反对,杨谅不好发怒,只得耐着性子问道:“皇甫公,难道孤就要看着自己的父亲不明不白的死去吗?”

皇甫诞流着泪说道:“我预料大王的兵力不是京师军队的对手;加君臣的地位已经确定,双方势力悬殊,大王的军队虽然精锐但难以取胜。希望大王奉诏入朝,守臣子之节,必有松、乔之寿,累代之荣。如果大王迁延止步,那么一旦身处叛逆的地位,被追究刑法,就是想作一个平民也不可能了。”

杨谅听后大怒,一脚将身前的桌案踢走,指着皇甫诞大声斥骂道:“孤有胜兵百万,五十二州臣民,难道还不能击败杨广?”

皇甫诞大声说道:“以五十二州之兵马,可抵天下之胜兵吗?大王三思啊,只有奉诏入朝,才是完全之计。”

此时杨谅再也无法忍耐,令人将皇甫诞押下去囚禁起来。

皇甫诞被关押,此事再无人敢反对。

杨谅乃起身说道:“孤欲起兵诛杀杨素,拨乱反正,诸位疏愿与孤同往。”

有了皇甫诞这个榜样,更没有人敢反对。众人纷纷跪地请缨,杨谅乃见士心可用,心中大喜。

······

众人议定起兵,乃风风火火的布置下去。

此时杨谅早就已经集结了大量的兵力,又居高临下,可以直接威慑到关中的安全。杨谅询问众人如何进兵,这时众人就起兵名头又发生争论。

裴文安、王頍都认为可以“利用的是先皇死因不明,天下议论纷纷为由,打出‘新皇弑父,汉王替父报仇’的旗号”。若是杨谅同意,此举便可颠覆了新皇的合法性,也给自己赢得了名分,使得师出有名。

这时并州司马张祥劝杨谅道:“一旦言先皇死因不明,必使先皇声名受损。且矛头直指杨广,必令杨广心中震惊,发动殊死抵抗,其结果于我不利。不若以‘杨素谋反,要诛杀他,以清君侧’为名头起兵,也可麻痹杨广,使得他和杨素发生龌龊,一如汉景帝杀晁错一般。我军起兵,是为诛杀杨素,避免了大王麾下因为讨伐天子而产生畏惧之心。哪怕我军进兵不利,也未和杨广撕破脸皮,到时割地自守,也能图霸大河以北。”

杨谅也觉得张祥的说法更加稳妥。裴文安等人的说法虽然名头更响亮,但却是和杨广不死不休的局面。再说张祥说得有一点很对,真若是起兵不利,他也能和杨广求和,不至于因为双方不死不休而弄得无法挽回局面。

因此裴文安和王頍虽然与杨谅关系更亲密,但杨谅还是接受了张祥的说法。

此时王頍清楚杨谅优柔寡断,并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也只得同意了杨谅的意见。

但杨谅不知道张祥并不是真的为杨谅图谋,而是故意使杨谅造反的名头不实。杨谅说杨素造反,只要新皇出来辟谣,他就无计可施了。到时候为难的就是杨谅。

而且张祥在此之后,秘密逃出晋阳,前往井陉一带抗击汉王逆军,成功阻止了汉王祸乱太行山以东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