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西迁(中)
在始毕可汗身亡之后,按照黄明远的请求,对东突厥势力进行了重新划分。当然,因为东突厥势力还在,而且为了阻止韦纥人南下,黄明远力排众议,请求天子,以义成公主之子阿史那维翰为东突厥可汗。
阿史那维翰虽然年少,但其母义成公主是大隋公主,又在雁门之围中立有大功。杨广对其也很满意,于是册封阿史那维翰为东突厥可汗,并封为英仁可汗,为东突厥大可汗。
对于东突厥,要用更要防。对于义成公主也是如此。
黄明远很清楚,自己这个昔日的小妹妹,今日已经成了弑人猛虎了,稍不留神,就能吃大亏。
原来大隋为了恶心始毕可汗,先后封了十几人为小可汗。这些人或是不敢受,或是已经身死。
当然大隋当时封的这些小可汗也有些儿戏了,毕竟封多了就不值钱了,损的不光是东突厥的威严,也有大隋的。
于是黄明远请求杨广,将原本封的小可汗号,重新封授。东突厥大可汗之下,设四个小可汗,分为四面可汗以此为定制。
原来东突厥的北面可汗是英明可汗俟利弗,仍保留其爵,为小可汗第一。
被始毕可汗打到漠西的顺化可汗阿史那裴罗加西面可汗,为小可汗第二。
南面可汗原来封的是启民可汗的弟弟阿史那执室,加封号为怀顺可汗,但阿史那执室当时执意不受。此时为了分化启民家族的势力,仍以执室为南面可汗,为小可汗第三。
至于东面可汗,则是启民可汗三子阿史那咄苾,历史上的颉利可汗。大隋曾封其为归义可汗,但当时咄苾也没有接受。此次义成公主竭力推荐此人为东面可汗,希望联合此人对抗俟利弗。黄明远也希望东突厥保持稳定,至少大可汗有能力压制其余小可汗,俟利弗的实力太强了,于是便同意此事。咄苾仍加归义可汗号,为小可汗第四。
至于其余的几个小可汗,哥伦身死;阿史那苏尼施和阿史那思摩皆投降大隋;拓特勒和叱吉设、步利设、欲谷设皆是或死或势力大减,皆废止。
雁门之围,东突厥和铁勒诸部皆受到不同程度的打击。而草原上唯一得利者竟然是北面的韦纥部。
为了抑制韦纥部的南下,大隋重立安北都护府之后,便下令突厥诸部北返,在于都斤山重立牙帐。
当初被黄明远烧过的于都斤山,经过十多年的自然生长,又重现了绿色。
义成公主、俟利弗、咄苾、执室等人尽皆北返,在頞根河、独洛水一带定居。而整个漠南,只剩下一些大隋的附庸部落。
众人北返之后,阿史那裴罗远在漠西,鞭长莫及。执室历经沉浮,万事不关心。因此整个东突厥内部,就是义成公主联合咄苾和俟利弗的对抗。
俟利弗实力最强,但义成公主掌握了大义名分,身后又有大隋支持,双方斗得不亦乐乎。
俟利弗一直在寻求外援,但周围的部落,也没有几个敢插手突厥内政的。这时带着部落从赛音山北上借道的同罗部便成了俟利弗最好的选择。
听闻同罗朵儿云英未嫁,俟利弗立刻派人前往同罗部求婚。
同罗朵儿正小心翼翼地向西,见到英明部的使者,心中暗恼。不过此时正在借道,她也不敢激怒俟利弗。因此同罗朵儿一面派人向郑言庆求助,一面和英明部的使者虚与委蛇,同时命令部队加快西进的速度。
俟利弗也是个心机深沉之人,眼看同罗朵儿总是跟他绕圈子,能不明白对方的用意。他心知对方不到绝境不会低头,决定以势迫人。
于是俟利弗亲率主力万骑在独洛水以南拦截同罗部。
同罗部长途而来,没有后勤补给,被突厥人拦截之后,立刻就地转为防御。同罗朵儿很清楚,隋军既然同意她西迁,就不会眼睁睁地看着她被突厥人歼灭。因此与突厥人猛拼猛打,实为不智的选择。
这七千骑兵既是她的部众,也是她和大隋讨价还价的本钱。
同罗部之前在赛音山城,因此长于守备。同罗朵儿学着隋军用大车围成大阵,以为防备,然后在那用弓箭射杀突厥骑兵。
双方相持十余日,俟利弗始终不能击破对方,也不能逼降对方。
这时其余众人也反应过来,义成公主当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俟利弗兼并了同罗部,扩大了实力。于是派人传令俟利弗,不得攻打同罗部,同时又派兵向东,作出威逼的态势。
而郑言庆听闻俟利弗拦截同罗部之后,立刻传令铁勒诸部和苏农、执失等部调集兵马,向俟利弗部合拢。
卫公既然同意同罗部西迁,那同罗部就得西迁,还得西迁成了。俟利弗这么阳奉阴违地出兵,打得是大隋的脸。
于是各部联军纷纷向英明部靠拢,先是一些英明部的附庸部落被打击,然后延伸到英明部。
整个草原一番甚嚣尘上的紧张气息,仿佛要开始一场草原大战。
这种情况着实吓坏了俟利弗,他着实没想到郑言庆和义成公主会这么激动。他本想浑水摸鱼,这鱼没有摸到,反而惹火烧身。
俟利弗一面放开对同罗部的围堵,撤回营地,一面派人前往都护府,向郑言庆请罪,请求大隋的原谅。
而义成公主等人,趁着这次良机,不断派人侵占英明部的牧场。俟利弗一是无力抵抗,同时也不敢抵抗,只得任由义成公主大肆侵占他的势力范围。
幸好大隋还准备留着俟利弗制衡义成公主,所以没有真想处置俟利弗。但为了以儆效尤,还是罚金千斤,剥夺草场五处,以为惩罚。
这一次俟利弗真的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没有增长实力,还被迫放血。加上之前被义成公主侵占的地盘和部族,双方的实力对比一反一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大隋对于俟利弗的惩罚,其原因很多,夹杂着整个漠北的政治斗争,也是多方较力的结果。不过同罗部也算因祸得福,此事之后,漠北诸部,再无人敢对同罗部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