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所为何意
铁原城遇袭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送抵朝鲜城。
隋军为了方便辽东地区的联系,从襄平城一直到朝鲜城再到松岳城,沿线设置了数十个驿站。从朝鲜城到松岳城近三百里的路程,信使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将达奚暠的求援信送抵黄明离的手中。
听闻铁原城遇袭,黄明离也一惊。
战事如火,黄明离立刻命令张希康率领八千人马从五谷城南下,支援铁原城。同时又向辽东黄明祯处报信,请求援兵。
虽然大幕还未完全拉开,但很明显这一战的规模怕是小不了。
黄明离还严令达奚暠,在援兵未到达之前,要步步为营,紧守防线,不要贸然出击,以防为敌所趁。
张希康原本屯驻五谷城是为了剿匪,此时离得铁原城最近,也能最快赶往铁原城
从五谷城到铁原城有一百多里,不过沿途多丘陵地带,又要渡过瓠泸河,道路并不好走。
张希康率部出发之后,先沿着大道向南,又折向东走,不过两日的时间便赶到了瓠泸河。瓠泸河水流开阔,并不便通行。
张希康乃命士兵扎制竹筏,制作浮桥渡河。
隋军连夜修筑了两条浮桥,到了第二日一早,张希康指挥部队渡河。就在这时,瓠泸河两岸突然有伏兵杀出,猛攻正在渡河的隋军。
原来金白净命令报德军攻打铁原城,又命大将金舒玄、一吉日夫率领三万人马在瓠泸河设伏,准备全歼从松岳城赶来的隋军援军。
不过达奚暠因为北汉山城的异动,没有上当。此部队便一直在瓠泸河两岸设伏,最后等来了张希康部。
张希康眼看有伏兵,心中大惊,此为半渡而击。
张希康而且眼看对面军队无数,恐有上万人之多,虽然打着报德国的旗帜,但报德军主力正在攻打铁原,如何能有这么多军队。他心中便猜测这些部队怕是新罗人。
新罗人背地里的小伎俩,并不能瞒住隋军。
张希康立刻下令撤退。
虽然张希康接到的命令是救援铁原城,但仍要以保全自身为上。张希康不是个迂腐的人,这时候明显落入人家彀中,自不会在此死拼。
隋军前队变后队,立刻向西而去。
张希康因为船只不足,乃是用竹排连在一起制作的浮桥。虽然不太牢稳,但胜在方便,士兵可以很轻松地从浮桥通过。
于是先渡过的军队就地结阵,未渡河的军队在另一侧结阵,双方缓缓而退。
新罗兵虽然追着隋军攻击,但张希康所部并未混乱,故阵型未散,因此战力不是对方可比。张希康又令弩兵结阵,对着敌军散射。弩箭四散,尸横遍野。
于是隋军在新罗人的伏击下,顺利渡过瓠泸河,张希康又下令一把火将浮桥烧了。
新罗兵在瓠泸河西岸埋伏了不过万人,与隋军相差不多。新罗兵主将眼看隋军顺利撤了回来,自知不敌,也趁机撤退。
张希康所部乃在伤亡千余人之后,得脱险境。
张希康脱险之后,知道不可能再往东救援。对面的敌军光是伏兵就要有两三万人,可知兵力之多,若对方有心,他定然无法渡江。若是绕道,则不知何年何月赶到铁原城。
其实张希康内心之中,便把铁原城给放弃了。
于是张希康就近退往了牛岑城。
牛岑城在礼成江的东岸,离着松岳城有十多里,是松岳城的后路。退守这里,进可以择机继续救援铁原城,退也可以护住真番军的后路。
在后方的黄明离知道张希康的情况之后,也同意了张希康的处置办法。现在新罗人就是想用铁原城作诱饵,吸引隋军前去救援,埋伏的部队还不知道有多少。这个时候,自不能顺着新罗人的思路去打,至于铁原城,实在不行,也只得放弃了。
此时在松岳城的正面,达奚暠已经和对面的新罗人相持了许久。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达奚暠没有东援铁原城,北汉山城中的新罗军和伪装成新罗军的百济军对始终没有出击。
敌不动,达奚暠也不敢动,只得就这么相持着。
眼看北汉山城始终没有动静,达奚暠都怀疑北汉山城中的新罗人是不是在用疑兵之计糊弄自己,而真正的新罗军队早就金蝉脱壳了。
达奚暠几次派人潜入北汉山城,查询情况,但收到的消息始终是北汉山城中的守军始终待在营中没有动静。
这番景象着实让人生疑。
新罗人到底想干什么,难道这次真的是他们多虑了,新罗人只是想用报德国来袭扰大隋,行疲兵之计?
在朝鲜城的黄明离和房玄龄二人对于前线战况也有些弄不懂。
这些日子,黄明离严令前线战情每日一发,不得延误。因此前线相持的怪状,黄明离很清楚。
最近一段时间,朝鲜城的压力也很大,随着报德军的入侵,原本被压制的高句丽遗民仿佛突然之间便势力崛起。萨水、浿水两岸,到处都是高句丽的民间复国力量。张希康南下之后,黄明离手中的兵力不过一万多人,既要镇压反贼,又要守卫朝鲜城,可谓是捉襟见肘。
这个时候,新罗人、百济人有丝毫的动作,都会引起乐浪半岛政局巨大的变化。
若是对方动,无论如何他们还能见招拆招,可对方不动,反而让隋军更加的为难了。
对于当前的局势,房玄龄认为“新罗人越不动,他们接下来的动作越大。我们面对新罗人疲于应付,要么主动出击,他打他的,我打我的,要么便是命令真番军撤回浿水以北,集中兵力,守御朝鲜。”
出动出击是不现实的,隋军并没有那么多的兵力。指望两万的真番军攻打新罗,根本不现实。
但撤回来也不行。从平原往北,尽是坦途。一旦放弃,以新罗人的人力优势,很难收回,这可是乐浪郡一半的土地。
黄明离此时左右为难,拿不定主意,只得不停地往沈阳城去信,请求支援,却是贻误了最好的时机。
到了三月六日,一直蛰伏不动的敌军终于发起攻击,而这场攻击对于隋军来说,则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