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新型火铳

“轰轰…”

郡王府西边的大空地上,五十多门弗朗基大炮一字排开,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炮手们动作生疏的操作着,大冷的天,一个个额头上都汗珠滚滚,显然都十分害怕。

由于用铁模铸造,所以弗朗基炮铸造的速度非常快,彻底定型以后,短短三月时间,就铸造了五十多门。

若非精铁产量跟不上,炮架打造比较复杂,恐怕一个月铸造上百门都不是问题。

“大人,这大炮加上炮架也才重六百余斤,由于轮子较大,两名大汉就能拉着走,一匹骡马拉着更是轻松无比。”

“嗯,不错,这种大炮接下来再铸造个几百门,铜制的子统越多越好。”

赵锐点点头,刚才的发射效果,他非常满意,可能是弄出了卡尺,所以子统和母统的契合度相当高。

大大减少了炸膛的风险,每门炮一分钟能发射一发,熟练的话两发绝对不成问题,比起几分钟才打一炮的红衣大炮,不知快了多少倍。

而且又轻便,越野性能也不错,完全可以作为步兵炮来使用,全天候伴随步兵作战。

唯一的缺点就是实心弹杀伤力太小,散弹射程太短,打击步兵和骑兵绰绰有余,攻坚轰城就有些勉强了。

虽然只有50门大炮,但赵锐依然从第二镇的五千新兵当中抽掉了两千人,成立了一个炮兵营,跟着铁匠先学习开炮。

弗朗基大炮赵锐非常满意,可迫击炮就有些蛋疼了,两款迫击炮都正式定型了,重量和质量以及发射速度也都达标了。

但炮弹的延迟引信经过反复测试,依然差强人意,十炮里面只有两三炮准确的在目标上空几米甚至十几米内爆炸。

其他的要不就是半空中就爆炸,要不就是一头扎在土里,摔得个稀巴烂。

本来炮弹制作就非常不易,这种十分之三的成功爆炸率实在太坑爹了,根本就用不起。

他能接受的最大限度,是打十炮,最低得有七炮成功在敌人的头顶或者人群中爆炸,只有这样才具备实战能力,否则还不如用弗朗基炮合算。

对此也只能让工匠们继续测试引信,最好是研发出一种燃烧比较稳定的引信,所以迫击炮暂时就不生产了,全力生产弗朗基大炮。

现在整座兵工厂所面临的困境就是精铁产量严重不足,这时代的精铁也就是钢。

那炒钢法每天最多也就出产上千斤,所需的人手却足足占了好几千人,再增加人手,根本就不合算。

如果有新的炼钢方法,枪管的打造和炮管的铸造,产量都得翻上好几倍,奈何炼钢方面的知识他是一窍不通,所以也只能靠工匠们自己摸索。

“刺刀的机关搞出来了吗?”

“大人,那刺刀的机关要求太高了,搞是搞出来了,但要么就是太紧不好拆卸,要么就是太松,刺两刀就会掉。”

负责研制刺刀机关的十多名老师傅都是一脸羞愧,齐齐的低下了头。

“拿一杆过来我看看。”赵锐却来了精神,他没想到这帮家伙还真搞出来了,本来都已经打算将刺刀直接插在枪管里算了。

不一会儿,一名老师傅就拿了一杆火铳和一柄刺刀跑了回来。

赵锐接过打量了一下,发现他们竟然直接在枪管下面绑了一根铁管,刺刀的刀柄是圆的,明显刀柄是直接插到里面敲紧。

刺刀是用精铁反复捶打打造的,质量还是非常可以,两面都开有血槽,枪管下的铁管先是用铁水焊接,然后用铁皮加固,倒是非常牢固。

上好刺刀后,并不会影响射击,整枪长度达到了两米一。

果然赵锐试射了一枪,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无法将刺刀拔出。

“大人用这个…”一名老头递了一把小锤子过来。

赵锐接过小铁锤,对着连接刀柄和刀刃的圆环,足足敲了十多下,才将刺刀敲下来。

“这就是你们研制出来的机关?难不成到时候每名士兵还要配一把小铁锤?”赵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脸黑如炭。

众人都尴尬的低头不语。

赵锐只得又检查了一下枪管下面的铁管,再将刺刀插入,使劲地在地下杵了两下,对着一块木头狠狠的突刺了几刀,见无论是刺刀还是铁管,都没有松动的迹象,脸色总算好看了许多。

“那就这样吧,接下来全力打造这种枪管和刺刀吧,对了,还有这种小铁锤。”

赵锐将枪丢给了他们,也只得妥协,虽然方法又笨,又浪费材料,但毕竟除了拆卸困难外,其他的都达标了,关键是上了刺刀还能继续装填射击。

“是,大人。”十多名老师傅这才重重地松了口气。

想起自己今后的火铳兵的装备,一杆火铳,一把刺刀,一把小铁锤,两颗手雷,子弹盒,水袋,通条,火折子等,赵锐头皮就是一阵发麻。

这种带刺刀的新式火铳,成本无疑要高出一倍,制作过程也要繁杂一倍。

因为固定刺刀的铁管不能太短,导致刺刀的刀柄也就非常的长,几乎和刀刃四六开。

使得整枪的重量几乎增加了七成,达到了二十斤,耗费的铁料也要翻一倍。

尽管如此,但赵锐还是决定大批量生产,逐步替换旧火铳铳管,毕竟这种火铳既可以当火铳,也可以作为长矛使用,好处太大了。

兵工厂经过赵锐上次整顿一番后,产量和质量都上了一个台阶,男女老少接近五万,全部吃大锅饭。

随着天气转冷,每日都有大量的马车,装着粮食物资从太原出发运往朔州,太原南部各州县的粮食,也源源不断地运抵太原。

然而,众人最关心的不是赵少保囤积粮食,坐地起价,而是赵少保竟然发行宝钞,和华夏银行的新规定。

各地干活的百姓,辛辛苦苦工作了半月,看着手中花花绿绿的宝钞,顿时都傻了,若非对赵少保心存感激,恐怕早就乱成了一锅粥。

无论各地的特使怎么解释,百姓依然跪在地上要铜钱要粮食,不要宝钞。

因为他们不认识字,根本就无法区分宝钞的面额和真伪。

相比起百姓装可怜,苦苦哀求,各地负责组织的吏员们就没这么好的心性了,纷纷破口大骂,有的当场就将宝钞扯得稀巴烂,打死也不给赵锐卖命了。

好在九种面额的宝钞颜色各异,大小不一,在特使的耐心解释和教导下,百姓们总算分得清了,然后忐忑的拿着宝钞,去赵家商行买东西。

至于去银行换银币,不是他们不想去,而是手中的纸钞还不够兑换一枚银币。

吏员捕快也将信将疑的揣着宝钞去商行试水。

而赵家在各地的商行也正式宣布,从十月十号起,商行只收纸钞和银币,其余铜钱银子黄金一律不收。

同时也正式出售细粮,不过想要购买细粮,必须要有华夏银行的存折,每人每天还限购十斤,价格倒是比较公道,六两银子一石,也就是六百文十二斤,五十文一斤左右。

赵锐给前来干活的青壮男女,每天开的工资也就,男子每天五文钱,女人三文钱,两口子干一天的活,加起来也才能买到一两小麦。

当然,普通百姓是不会买小麦吃的,大多都是城中的小商小贩们,还有那些捕快衙役。

如今这些人大半年都没有收入来源,都快饿死了,赵锐给他们开出的工资是每月五两到二两不等。

这些捕快衙役对赵锐可谓是又恨又感激,恨的是赵锐断了他们的财路。

感激的是赵锐在他们揭不开锅的时候给了一份工作,工资还勉强可以。

如今粮食已经被炒到了九两银子一石,无地的中产阶级,压力之大可想而知。

所以一时间各大银行开户的人络绎不绝,但银行的规定是每人只能开一个户头,让一些别有用心的粮商,恨得牙痒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