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 被人玩坏的李绩
“府兵遣散归家后朝廷常备的兵力大为减少,这样一来,一个兵就要当两个来用。十六卫军这支常备军的地位就显的尤为的重要。
而左卫军长期缺少统帅,这总不是常久之际。臣以为是该给左卫军派一位年富力强,能征善战的将才,用以保障其强大的战力。”
房玄龄的开场白,拉开了争夺左卫大将军的序幕。在场的那些大将军们都伸长了脖子等着看皇帝把馅饼到底给谁。
“玄龄啊,在你心里是不是已经有合适的人选了,有就说出来嘛,大家伙讨论一番。”,李世民意味深长的看了房玄龄一眼后,十分大方笑道。
要不是知道自己这个父皇心里不美丽,李承乾还真信了他这幅开明的表。
“回陛下,我朝将才济济,能够担任这个大将军的人自然不少。不过左右权衡之后,臣还是以为李绩是最合适的人选。”,房玄龄笑眯眯的说着。
自此府兵遣散后,朝廷也就没了后顾之忧。这样一来只要安排好十六卫军的将帅,朝廷的局势也就稳当儿了,可以安心发展内政。
“臣以为房相的提议甚为有理,李绩年轻有为是这一茬年纪将领中的翘楚,由他出任左卫大将军臣等是心服口服。”
待柴绍说完后,薛万彻也赶紧随声附和道:“不错,任命李绩为左卫大将军,臣等没有异议。”
今儿是怎么了,长孙无忌糊涂了,蜀王的人怎么都出来保李绩了。他是怎么和蜀王搭上的呢,北巡的时候这家伙可是和李恪结了怨气的啊。
这事儿透着邪啊,李恪那小子什么时候心宽广起来了,也学会古人荐闲的美德了。
“定襄一役李绩功劳甚巨,要是不让他来出任左卫大将军,那就太说不过了,所以臣也以为李绩是最合适的人选。”
如果刚才长孙无忌还有一丝狐疑的话,那听完张亮的话后难怪太子不让自己参与这事呢,他就百分之百的却定这里面有谋啊,连特么魏王的人都出来推荐李绩了。
他们这样众口一词不是在玩李绩吗?让皇帝觉得李绩和这些皇子大臣相互勾结,达成了攻守同盟,那样的皇帝要还敢用李绩就特么怪了。
当然众口一词这个词语不是只有长孙无忌能想到,李世民沉思了一下,摸了摸胡子笑道:“朕用人的主张一贯是惟才是举。
李绩统领通汉军,一战恶阳岭,二战山,打的都是恶仗,在定襄会战中可谓是厥功甚伟的。”
“在朕这心里头儿也很想让李绩出掌左卫军,就在昨天朕还跟杜如晦谈过这件事呢。克明,有这回事吧!”
“是,陛下说的没错,这点老臣可以作证。”
李世民之所以把杜如晦拉出来一来是为了表明自己的心计,二来也是在思考对策。
这么人都来保他,要是再用他出任左卫大将军,那岂不是又造就了一个李靖,老子好不容易扳回来的局面岂不是付诸东流。
“可天不作美啊,昨天有一份边报,说燕山匪患横行,有些人趁着我大唐大战之后,元气未复,鼓动盗贼打家劫舍,为祸一方。
同时也有几股大的匪徒竟然袭扰燕州,危并州。并州是我大唐龙兴之地,又是北境重镇,不容有失。”
“所以必须则一位能征善战之将去镇守才行,思来想去后觉得英国公李绩是最合适的人选。
一来他曾在那里驻防,威名赫赫,对于稳定当地民心和鼓舞士气都是十分重要的。”
二来懋公年轻,家中没有那么多妇孺,不像他们几位老将托儿带女的,朕于不忍心啊。”
“懋公,朕打算命你为并州大都督府长史,替朝廷经略北方,你没什么难处吧。”
皇帝的话说完后,柴绍他们几个人的心里都了开了花,皇帝这个多疑的毛病还真是好啊。
要不然咱们怎么扳倒李绩这块绊脚石呢,而且还把打打发到那么远的地方,以后这朝廷里也就没他什么位置了。
“臣年纪太轻,经验不足,惟恐难以独挡一面。”,李绩面色平静的回道。
他当然不想跑那么远做什么劳什子长史,长史比的了大将军吗?自己浴血奋战这么多年,不就是想上朝的时候站在前面光宗耀祖嘛。
“哎,懋公,你太过谦虚了,朕对你是有信心的。定襄大战,大将军率军潜行突击,诸军不就是在你的指挥下作战嘛。朕看打的很好嘛,就这么定了。”
皇帝当然让他有拒绝的理由,不管是因公还是论私,反正能摆在面上的道理统统的摆上来,着李绩不点头都不行。
“至于左卫大将军的人选,朕看就由柴绍出任吧。他资历老又署里过左卫军的军务,北伐一役更是功不可没啊,大家还有什么异议吗?”
柴绍的能力虽然不怎么能样,但怎么说也是自己的姐夫而且还十分忠心,用这样的人晚上才能睡的踏实。
“陛下通览全局,用人得当,臣没有异议。”
“臣等无异议。”,在长孙无忌表态过后,内的众臣也纷纷躬行礼领旨。
“好,那就这样执行吧。”
刚刚走到宫门的长孙无忌又反去了东宫,“下,就这么把李绩外放,万一生出祸患来怎么办?”
虽然李绩的私德有亏,但能力摆在那里,就这么把被北境重镇交给怨气深重的李绩要是不出事就怪了。
看着一脸急切的长孙无忌,李承乾不由的叹了口气。长孙一脉在朝中的势力太强了,要不然凭李绩的面子,怎么能让母后这么抬举一个小小的仓部郎中呢。
“舅舅,你也不用担心,父皇会对他有所抚慰的,再说母后抬举了郑家,不也是给他一个念想嘛。”
长孙皇后为皇帝选妃的事他还是知道的,更是把九嫔之一的充华交给了郑家,想到这长孙无忌的心里也不好受起来,自己那么妹妹又是受苦了。
难怪李承乾对这次的事在朝中一言不发,又不许自己的人出来争。眼看着皇帝将左卫军交给了蜀王的人,又是为了避嫌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