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五章 这一刀切的挺狠!

兄弟阋于墙而外御欺辱,这话李承乾原本以为突厥人永远不会明白这个道理,毕竟在弱肉强食,尔虞我诈的草原,是不可能放下厮杀多年的成见,团结在一起的。

可看过刚前方的军情塘报后,李承乾不得不承认这个世界是有“奇迹”的存在,真有人敢在老虎头上拍苍蝇,或者说麴智胜反唐原本就是圈套,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唐军上钩。

军报的内容很简单,西突厥一部突然越过长城边境,悍然袭占了白龙关,直接掐断了西征军的补给线,切断了朝廷与西部的联系,其主力兵锋直指河西十三州,企图一举断掉大唐西北的国土。

截止塘报发出之日起,西突厥的主力正在十三州之间纵横驰骋,充分发挥骑兵的优势与当地军府周旋,所到之处处处瓦砾,鸡犬不留,十三州的百姓正在西突厥铁骑的蹂躏下哀嚎。

敌人已经打进来了,那自然没什么好说的,打就是了,可偏偏又是出现了由谁来出任大军统帅的事上闹出了不同的意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是大朝会,畅所欲言嘛!

风险和利益是共存了,谁能帮大唐挽回西线的局势,谁能恢复补给线,接应交合道所部二十万唐军,谁就是大唐的救星,在陛下和军中都可以占据举足轻重的位置。

再加上皇帝没有直接下旨点太子为帅,所以个个都奋勇争先,尤其是程知节、刘弘基这两个老流氓,眼睛瞪得通红,大有一副谁拦着,老子就与谁拼命的样子。

武将们个个争先是好事,国难思良将嘛,不管皇帝还是李承乾都挑不出毛病来;这不仅仅打仗那么简单,布这么大个口袋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吗?没有家贼能招来外鬼?

以朝廷现有的实力,再开辟一个战场也不是问题,可谁又能保证,这与不又是一个分割包围唐军的计划呢?没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派什么兵,打什么仗,程知节和刘弘基这两个老家伙纯粹是闲的蛋疼。

所以,喝斥了程知节等人两句后,李世民就下令退朝,随后又传召了李承乾和房、杜、马周等众臣在宣政殿议事,现在看来集思广益是不行了,这种事还得是乾纲独断的好。

“利弊等多余的话就不用说了,朕让你们来就谈两点,其一朕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搞清楚谁出卖了河西十三部的布防,让敌军可以精准的掌握我军的布防,如入无人之境般在我领土内肆意攻击!”

“其二,派遣军队北拒西突厥,保障我西征军的补给线,我军是否有再次被分割的风险增大,这仗要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朕今日就要议出结果来,你们可以畅所欲言!”,话毕,李世民摆手示意众臣随便坐。

“陛下,河西十三州是大,可老臣认为重点还是在白龙关,西突厥军能精准掌握其布防要点的途径只有两个,一是兵部,二是当地的都督府,非此即彼,想要查清楚并不难!”

“从抢占白龙关其切断我西征军补给,侵略西北的战略目的已经达成,依臣之见现在最危险的并不是新派之军,反而是侯君集部。他们地处大漠作战,随军的补给是个致命的问题,只要一个托字,就可以把他们耗死!”

兵部这边,杜如晦一点都不担心,那里的每一人都是经过他精挑细选的,且有着严格的程序,布防图在兵部绝对万无一失,要是连这点事都办不好,那他就白当了这么多年主管兵务的宰相。

与皇帝担心恰恰相反,二路唐军背靠大唐,即便西突厥有心将其分割包围,有了这次教训的唐军也不会那么容易让其得逞,风险是有,可杜如晦并不觉得是最大的。

而侯君集的西征军,前有强敌,后无粮秣,仅凭手中的物资储备,最多可以坚持二个月;常带兵的人知道,大军需求补给,最大的限度就是五百里的范围,侯君集手下二十万人,得动多少次能满足他们的需求。

既然高昌人与西突厥已经沆瀣一气,那他们一定会选择坚壁清野,这样一来势必会让交合道诸军补给起来更加困难,所以杜如晦更倾向于担心他们。

“克明说的没错,就算西突厥起倾国之兵,我军在西线也与他们有一战之力,想救西征军就看能不能在最这两个月内击退西突厥人。击退之后,势必要进行稳固防线和统一协调的问题。”

“陛下是了解侯君集的,眼下的我朝能挂帅的人中,能让他心服口服的,除了大将军-李靖外,就只有太子一人,这种时候团结是第一位的,所以老臣请陛下在两人中速做决断。”

两军统一步调,在西线共同进退,势必要以一帅为主,可侯君集的任务在高昌,他不可能抽身回到境内指挥作战,不管是军情,还是时间上都不允许,所以两军主帅一定出在第二路唐军中。

而他给皇帝的选择,其实根本就不是选择,李靖年纪大了,根本就不适合挂帅,再者说皇帝对他的怀疑就来就没断过,根本不可能把这么多军队交到他手中。

太子就不一样,亲儿子,而且领兵作战的经验丰富,最主要的是能降住侯君集,那家伙是能打,可就是太桀骜不驯了,太子不去谁能镇得住场面。到时候即使打通了补给线,两帅之间不用统一指挥,损失就只能是唐军。

房玄龄跟随皇帝大半辈子,他清楚皇帝为什么要把太子留在身边处理国事,他是希望太子能收敛好战之心,安心的治国理政,掌握好帝国的每一个环节,给国祚传承加一份板障。想法是好的,可时势上就不允许了,眼下这个节骨眼,不让太子去让给去呢?

......,待几位重臣表完态后,李世民看向儿子沉声问道:“高明,国家危难,百姓身在水深火热之中挣扎,朕决定以你为帅,统兵剪灭贼寇。”

这时候可是开不得玩笑的,皇帝郑重其事当然是对的,所以李承乾也依着规矩行礼,拱手言道:“诺,儿臣恭领圣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