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豹房

不过,这条“狗”的尾巴太长了。又细又长,延伸到了前爪的一侧。

狗好像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尾巴······

宁霜接着又翻了过来,背面居然有竖排的很多字!

不过,同样因为脏污“堵塞”,看不太清楚。

宁霜没有再细看,就此开了口,“老板,这牌子是铜的吧?”

“刚我掂了掂,应该是铜的。”摊主应道,“铜质还不错哩。”

吴夺笑着看了摊主一眼,摊主也笑了笑。大家心照不宣,这时候就别贴金了,好东西你能随手一扔?

宁霜接着问道:“上头是条狗吧?可能是生肖吉庆牌。”

“差不多。想拿啊?”

“嗯,给个脆价吧!”

“看着给吧。”

“一百块钱吧。”吴夺插了一句。

“我说兄弟,不带这样的,好歹是块老铜牌子,你买个好点儿的大钱也不止一百吧?”

“让你报你又不报,痛快点儿。”

“得得得,这么着,你再添一百,两百行了吧?”

宁霜此时又碰了吴夺一下,笑着对摊主说道,“两百就两百吧,你给我个塑料密封袋,再送我把刷子。”

“没问题。”摊主点头。宁霜要求送的东西,几块钱的事儿。

货款两清,宁霜将铜牌装进塑料密封袋,放进了衣兜里。

这摊子就在广场边缘,两人离开了摊子,没有折过去继续逛下一排摊子,而是走到了广场外的一个僻静处。

是吴夺拉着宁霜过去的,他一看两百块就拿下了,干脆就没自己上手“听”,想直接听宁霜说说到底是啥来头。

“这铜牌上不是狗,是豹子!”宁霜笑着说道。

“豹子?莫非是万兽山庄史家兄弟的东西?”吴夺顺嘴开了个玩笑。

“武侠看多了你。这,可能是明代正德皇帝的豹房铜牌!”

“啊?这都能碰上?”吴夺肯定知道豹房,却不知居然还有豹房铜牌······但就此一想,这地儿确实也是不能随便出入的,铜牌也相当于“出入证”了。

“我一开始只是觉得形制特殊,上手细瞧才发现和豹房铜牌的纹饰一样!”宁霜解释道,“华夏国家博物馆有一块,我仔细观察过。不过,这块到底是不是真品,得等刷出来才能最终定论。”

正德皇帝朱厚照,之前提过他自封“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的事迹。这位皇帝实在太能折腾了,豹房也是他的一大事迹。

明代,是历史上皇帝豢养野生动物最鼎盛的时期,京城之中,有虎房,象房、鹰房······

正德二年,朱厚照在西苑兴建豹房。

五年之后,再次扩建。这可不是一般的扩建,花了多少钱呢?二十四万两白银!豹房类似于一个小皇宫,光是房屋就二百多间。

豹房建成之后,正德皇帝就不住紫禁城了,直接搬进豹房住了。最后,他也是在豹房驾崩的。

豹房的原址,在西苑太液池的西南岸。明代的“太液池”,就是如今的中、南、北三海。

豹房不仅面积大,房屋多,而且据说有很多密室,同时还有各种场地,甚至还有一座佛寺。

关于豹房,争议最大的就是用途。

一部分观点认为,这是正德皇帝朱厚照的享乐场所,养豹子,养野兽,纵情声色犬马。

还有史料说,正德皇帝除了对女人口味很独特,比如少数民族的,外国的,甚至官员的老婆和孕妇;另外,还说他有龙阳之癖。这些,都在豹房搞过。

但是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正德皇帝搬进豹房之后,这里实际上已经变成了处理朝政之所和军事技术总部。养豹子养野兽,是朱厚照的爱好不假,但也被他利用到军事训练中。

两种观点都能找到对应的史料。历史就是这么有意思。

但豹房肯定是存在的了。豹房铜牌,在华夏国家博物馆,也有文物为证。

“你既然看过国家博物馆的那块,那块上面的文字,都是什么呢?”吴夺问宁霜。

“正面豹子上面横铸的一行字是‘豹字九百五十五号’,反面竖铸的字是‘养豹官军勇士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宁霜解释道,“我记的可能有错漏,但大差不差。”

“如此说来,你买下的这块,除了‘豹字’后的编号不同,别的应该是一样的。”吴夺沉吟。

“对。回去刷出来之后,再看看铜质和工艺,基本就能确定了。”

“这可能是个大漏儿啊!”吴夺不由叹道,“可惜,这样的东西,应该没有市场价位参照吧?”

“好像大型拍卖会上是没出现过。”宁霜嗔道,“你也不能光想着值多少钱啊,这东西重点在文物价值。”

“你难不成要交给单位?”

“这倒不会。我向来公私分明,但是自己也可以收藏、可以研究呀。”

“出师大捷!”吴夺鼓掌。

宁霜此时又道,“其实那块锦衣卫象牙牌,也是可以拿的,毕竟象牙的东西很难保存,这样的东西应该不多了。”

吴夺笑了笑,“锦衣卫象牙牌贯穿整个明代,而且象牙的东西,一般人都会珍视,可要比豹房铜牌容易碰上。再说了,不过是一块百户牌子,摊主又不让价,我觉得意思不大。”

“好吧,随你。”

两人便就继续进入地摊区逛了起来。

走到一个卖瓷器的摊子前,围了不少人,摊位之间的过道都被堵了。

吴夺个儿高,垫脚一看,摊子前站着一个老者。这老者穿了一身中山装,头发梳得一丝不乱,手里正拿着一个青花龙纹笔筒,嘴里振振有词:

“小老板,你这笔筒,不是晚清的,是康熙的!”

吴夺一听,这人不会是托儿吧?听他这话,他是逛摊的,笔筒是摊子上的;怎么还反过来帮忙“鉴定”呢?

摊主确实年纪不大,三十来岁,长得黑黝黝挺憨厚的样子。

老者继续说,“康熙一朝,官窑民窑皆精,这是民窑的东西,但也是精品。再就是,你看看这条龙,它也不可能是晚清的!康熙瓷器上的龙,那都很凶猛,你看看,就跟刚从海里一跃而出似的,充满了弹性和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