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王府夜宴
端王府,一处别苑。
一群人围坐于亭内,中间宽大的石桌上放有两幅古画,众人一边仔细欣赏,一边揣摩其笔法、构图和意境。
“妙,太妙了。”,小年青韩拙不由的赞叹道,“用笔细劲而流畅,设色简朴却优美,这《北齐校书图》堪为神品。”
韩拙出身书香仕宦之家,精于书画,不折不扣的“北漂”之人,从绍圣起就孤身来到汴京博出位了,被王诜所欣赏。
“确实高绝,应该不是王都尉的伪作吧?”太祖五世孙赵令穰虽也对此画啧啧称奇,但已经互相交易过几次王诜作伪之作后,对这厮的信誉属实不敢恭维。
“书画的‘作伪’能叫作伪吗?那是临摹,”听到这话,王诜就忍不了,他平生酷爱作伪,虽然经常因此毁坏了不少古书古画,但仍然乐此不疲。
“再者说,论作伪,米元章、巨济兄哪个比之我不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作伪是书画惯用手段,要怪也只能怪技不如人。”
说着,王诜语气又变弱了,“我上个月也打眼了,购得王维《江南小雪山》两轴,回来公麟鉴别说是伪作。”
“哈哈,晋卿你也有今天,不过我要纠正一下,”职方郎中刘泾道,“我与元章作伪那是靠画技唬人,以假乱真,你王晋卿作伪可是敢伪刻他人鉴藏印记、乱钤书画的,岂可同日而语?”
“此画应该不是伪作,以其笔、墨、纸、色来看,比之上次在西园雅集上见到的摹本,其技法更加娴熟,一气呵成,”说话的是李公麟,刚步入花甲之龄,辞官赋闲近十年,潜心书画,造诣应属诸人之最。
“确实不是伪作,晋卿可有意出手?”赵佶自画展开后,就一直在观摩,此刻出手购买,实在是因为心痒难耐,对于他这种痴迷艺术之人来说,这比看见绝世美女还更加难以忍受。
“嘿嘿,端王殿下,此二画均乃非卖品,概不出手!”王诜贱贱的说道,今日带给大家看,也就是在众人面前装个逼,要让他卖,那可真是心口割肉,万万不可能。
就在众人议论的时候,高俅从一侧的院门进来,附耳于赵佶说了点什么,赵佶点了个头,高俅会意就告退而去,不一会带了个俊朗儒生进来。
来人正是赵明诚,赴的端王赵佶今日所邀请之夜宴。
赵明诚来到跟前,和一众汴京的书画大佬作过礼后也于末位坐了下来。
严格来说,这是赵明诚第三次见赵佶。第一次是在书画铺存真馆,第二次是在端王府,自己来采访端王获取新闻素材。
“此乃赵侍郎之三子,赵明诚,”见众人一脸疑惑,赵佶难得的主动介绍起赵明诚来,见众人要么没听过,要么听过因新旧党别而脸色有些僵硬,唯独王诜神色有异。
“诸位近日所谈及之汴京日报,就出自其之手。”许是不想让气氛太过尴尬,坐于主位的赵佶又补充道,“当初蔡承旨的书法也是购于其手,诸位看过后,方才知有此书法大家”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神色方恢复如常,和赵明诚言谈之间也客气了不少,赵佶也趁机向赵明诚介绍诸位,只有介绍到王诜的时候,其讪讪一笑,赵明诚也会意的回以微笑。
谈笑客套间,王诜偷偷的走到一旁,正要将两幅画卷起来,赵令穰发现了鬼鬼祟祟的他,忙大声问道,“王都尉,且慢收轴,方才两画只看完一幅,你要令大家都扫兴而归吗?”
“不是,我..见诸位言谈甚切,怕画轴长期曝晒,会有损其真,故先收起来,一会再看。”
二人交谈时,赵明诚目光略过王诜手上之画,顿时明白了这货的心思,哎,面子有时候真的害死人。
端王赵佶见赵明诚看了一眼画就摇头,好奇问道,“赵兄,此画你也识得?”
赵明诚哂笑道,“自是识得,此二画皆在下卖予王都尉。”
众人哗然,“王晋卿!你不是说收自大相国寺吗?”赵令穰显然受不了这货天天满嘴跑火车,质问道。
“额,确实是出自大相国寺啊!不信你问赵贤侄。”王诜开始略有点尴尬,不过一瞬就装作无辜的推给赵明诚。
“的确是在下从大相国寺购得,因急需钱财,故转卖于王都尉。”见大家目光都看过来,赵明诚自是不敢怠慢,诚实的解释两画的来由。
赵明诚正要继续往下说,王诜一直在一旁给他使眼色,他就作罢了,毕竟也不是什么要紧之事,无非就是王诜这货交易时欺负赵明诚不识字画,用了不少手段而已。
不过赵明诚这两画,可是通过系统给的道具,以书画理论大师张怀瓘的经验鉴别出来的,做不得假,自是不会被王诜的拙劣演技所蒙骗。
只是二人交易前,确实闹得不是很愉快,本来赵明诚都不想卖给他了,碍不住王诜不要面皮,疯狂撒泼,赵明诚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合适的卖家,就咬咬牙还是卖给他了。
所以赵明诚今日与王诜见面后,才会搞的如此僵硬且尴尬。
“如此说来,赵兄卖画是为筹措报社之资金咯?”
赵佶果是聪慧之人,马上想到了赵明诚急于卖画的目的,接着叹气道,
“要是当日书画铺就结识赵兄,万不至于此等好画落于晋卿之手,实乃憾事矣。”
“诸位想看,随时都可到府上,我定扫榻以迎。”王诜虽然内心窃喜,但还是装模作样的在众人面前客套道。
“得了吧,此二画入你宝绘堂,我等前去,若不被你扒拉走点东西,能见到就有鬼了。”赵令穰能不了解这厮吗,他堂堂太祖之后裔,怎么可能屡次三番受他忽悠。
这时,高俅又进来了,告诉大家,宴席摆好了,可以就座了。
“先吃饭,还有一幅《虢国夫人游春图》,咱们之后再看,如何?”端王身为晚宴发起人,向大家建议道。
众人自然不可能不给端王面子,也实在有点饿了,就都点头应是,相携着来到正堂酒席处。
ps:宋人王明清的《挥麈录·后录》中有对高俅发家前的记述。
高俅最早是苏轼的一个“小吏”,为人乖巧机灵,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文学功底也不低,且兼有一定的武艺,擅长使枪弄棒,还精于多项杂学比如蹴鞠。
宋元佑八年(1093年),苏轼从京城的翰林侍读学士外调到中山府。上任之前,他将高俅推荐给好朋友、驸马爷都尉王诜(shen,一声),王诜当然高兴地“笑纳”了。
元符二年的一天,端王赵佶忘记带篦刀子,而王诜从腰间取之于端王,赵佶甚喜爱。王诜就说自己新打了两把篦刀,改天派人送去,派的这个人就是高俅,当时赵佶正在踢球,高俅也凑巧秀了一把。赵佶见高俅善于蹴鞠就把他和篦刀都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