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五章 李廌怼制科之弊
鸡鸣时分,赵明诚从学案旁艰难的爬起来,伸了伸自己酸胀的胳膊和腿,这地方有些狭窄,他昨晚一直是蜷缩着睡的,自然有些难受。
活动了下身子后,赵明诚看了眼原本属于自己的床,此时床帘禁闭着,自是看不到美人春睡的场景,赵明诚在心里大呼可惜。
可等赵明诚打开门,准备去洗漱的时候,周女侠却打扮整齐俏生生的立在门外的柱子处看着自己,见自己出来,展颜一笑,如金乌破晓,雪融冰消。
二人各自去洗漱一番就在赵府门口集合,然后一起去太学。
在龙津桥边的面馆赵明诚问过周女侠后随便点了些早餐,令他吃惊的是,周女侠胃口可太好了,吃了一整碗大面连汤带面加一起都还没饱,怕女侠饿着没战斗力,又喊了老板加几碗。
走的时候,老板看周女侠的眼神都变了,带着一丝丝惊恐,而我们的周女侠却只是轻轻拍了拍有些发圆的小肚子打了个饱嗝。
面馆旁的茶坊里,早已坐满了人,当中一个文士打扮的人在念报。
今天的重磅消息无疑是朝廷又要开制科取士了,还没等茶坊的文人学子们欢呼讨论完,接下来一篇署名李廌的“制科”科普文章就给大家泼了盆冷水,还是从上至下淋了个遍。
文章先是说明了制科的待遇,制科入第三等相当于进士科的第一,入第四等相当于进士科的第二与第三,第五等相当于进士科的第四与第五,可谓非常诱人。
可接着文章又列出制科的合格率,自太祖以来,共开了20次制科,却只中了49人次,其中张方平是唯一中了两次的。
由此可见制科选举之难,绝大多数的应考者都是陪跑而已,每次中的人不过一掌之数。
李廌还是会玩,先扬后抑,把有意制科之人打击的更惨。
这还不算,李廌接着向大家说明了制科的入选前提。
一是进策论五十首,仁宗朝起就明确规定无论何人参加制举,都得先纳所业策论五十首,合格者,降朝旨赴阙。
进策虽未限定于某个考场内写作,但多达五十篇的要求,还要经过两轮严格的审查,可能都要比如今的博士论文难。
要知道制科可是有十个门类,分别为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典坟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以及高蹈丘园、沉沦草泽、茂才异等、书判拔萃。
而进的策论却要求必须“词理优长”,这直接把很多不善文辞的“非常之才”挡在门外,看看苏轼、苏辙兄弟当年的制科进卷就明白取才标准了。
正如赵煦准备开的军事类制科,就这录取标准,如“军谋将略,翘关拔山”之流即便是熟读兵法、智谋过人,也只能给文辞好但兵理差的人让道。
二是要试论六首,时人也称六论为“加试”,起于真宗时,当时在中书省考试,称“中书试”,仁宗移至秘阁,称“阁试”,此后成为定制。
阁试一场,论六首,每篇限五百字以上成,用楷书写就。题目从九经、十七史、七书、《国语》、《荀子》、《扬子》、《管子》、《文中子》正文及注疏内出。
制科考试最难的,就是这个阁试六论了,简直丧心病狂,出题范围不仅广,而且非常偏,不是博闻强记之徒,上去也是白给。
按理来说,制科的最终目的是为选“非常之才”,想让这些人才经国纬人,但这种以“无所不记”为核心考点的阁论又有何用,就为了选个记忆力强的最强大脑?
如果你有幸闯过前两关,那么恭喜你,考完后,你合格的试卷会上缴到皇帝奏御前再拆号看名,接下来你只要在最后的御试中试策一首,由皇帝亲定中者等次就可以回家了。
整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讽刺意味,但又无法反驳,因为它说的都是实话,制科确实也存在了这些问题,所以后来应考者越来越少。
基本上99.99%有意向制科的人看到这里,都会选择放弃此次的制科,这哪是科举取士,这是要选文曲星下凡之人吧。
可即便如此,李廌还不忘嘲讽一番,以对策“文理优长”和“人物爽秀”取人,有违唐代设立制科以取“非常之才”的立科精神。
此话一针见血,制科自仁宗朝后确实已经变味了,“文辞”之能取代了对各色各类“非常之才”的搜求,制科取士完全迷失了原先的方向。
李廌接着阐述道,制科实际上应该成为对常科的一种补充,而不是做成常科第二。
常科的选拔人才方式有其局限性,会有不少偏科、偏才之人难以入官场,历朝历代都有那么多遗贤,不得不说是科举的悲哀。
这些确实存在一偏之能、有着一技之长的人,在某些领域,又何尝不能成为比肩国士的栋梁之才呢?甚至不夸张的说,在一些方面,他们会比苏轼这种制科第三等的强人还强。
如所谓“备晓八音,洞该七曜”的音律之才、“射能穿札,力可翘关”的战场勇士,甚至是自身道德有所欠缺但才能非凡之人,未尝不能通过制科将他们选出来,善加利用,这才是国之大幸啊。
如果让这些偏科之人去作进士诗赋,自然不是他们擅长的领域,而走制科又苦于同样的文辞问题,这些人才得不到发挥的机会,不仅对个人是一种损伤,对国家更是一种损伤。
李廌这篇科普文章的反响很大,整个汴京的士人群体都在对其议论纷纷,要知道前一天他们还试图通过制科来证明自己。
ps:叶梦得在《石林燕话》中对制科有比较完整的描述:制科分五等,上二等都虚置,只以下三等取人,但大多中选者都在第四等,只有吴育与苏轼进了第三等,之后再也没有后来者。
本来苏辙一开始和苏轼一样入了第三等,可是苏辙说话太直,被考官胡宿黜落,才降为第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