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6章女人果然变脸如翻书

七月底的北京依然酷热难当。

南方疾风骤雨,崇祯稳住皇宫。

这一天,崇祯在太液池边的凉亭专心致志写着他的《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计划。

结合着目前大陆的形势,以及北方边患的压力,开海计划分为这样几步:

一、为了配合第一个十年计划,从海上运输大量的粮食进入内陆,稳定民生。

二、在海上建立多条稳定的贸易线,扩充朝廷的收入。

三、推动国营商社大力发展,带动私营商社协同发展,建立大明朝第一代轻工业产业结构,为未来布局大航海做准备。

四、想要进入商业时代,就必须要先解决吃饭的问题,在吃饭的问题解决之前,一切的金融举措和产能爆发,都是空中楼阁。

五、想要灭掉建奴,必须有一套完善的军政动员体系,想要有一套完善的军政动员体系,必须有一套健康的行政体系,而基础则是民生的稳定。

话说回来了,现在崇祯能不能立刻出兵辽东?

解决完亲王的事,完全可以出兵辽东,毕竟新军已经扩充到十几万了。

但是,这里面是有很大隐患的。

十几万大军,要在辽东打仗,预设打三个月,需要多少粮食?

假设每个人每天3斤粮食,15万人,每天消耗,45万斤,三个月消耗4050万斤。

在没有一套完整的运输体系和动员体系下,要运输4050万斤粮食到辽东,路上的消耗大概会高达8000万进甚至1亿斤。

也就是说,打三个月仗,可能要消耗掉1.4亿斤粮食。

这还只是算了从顺天府运输到辽东,在战争途中,军队往前推进,粮食必须跟着往前,也有消耗。

而且还只算了京卫军,加上辽东军的,预设粮食一共消耗1.6亿斤,133万石。

以目前顺天府的粮价来算,粮食费用140万两。

这不算多,崇祯给的起。

即便将运粮的军民的消耗给俸禄加进来,100万可以覆盖,他依然给的起。

如果一旦伤亡人数超过5万,抚恤金需要多少?

500万两!

这也给的起。

即便是算进来军备的消耗,100万两,按照目前他手里的钱,依然给的起!

再算上这三个月,二十几万大军正常的俸禄,100万两,以及受伤士兵的抚恤,按照100万两算。

一共差不多940万两。

这些他都给的起,毕竟去年在南京城抄了不少钱。

今年即使又要赈灾大同,又要赈灾开封,还有持续支援陕西,国库里依然有钱!

但是,整盘棋不是这么下的。

打仗带来的后果,不仅仅是战争本身的消耗。

战争、政治、民生,都是一体的。

打仗必然牵扯到政治,必然会影响民生。

若是打胜了还好,一旦出现僵持局面,就要持续不断投入进去。

这里面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军政没有完全解决的情况下,持续投入战争,大部分时候,军粮和俸禄都不会抵达前线,而是被官僚贪污。

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就不存在持续作战了,即便前线打的再强悍,后勤跟不上,依然没法打。

知道霍去病和卫青为什么这么能打吗?

除了他们本身战术、战略一流以外,背后是汉武帝倾国之力给他们做后勤支援。

就说漠北之战,汉军十万越过沙漠进入漠北,而后勤的人马就调动了四十万。

这四十万中,大部分都死在了沙漠里。

这才是战争啊!

为什么史书给诸葛亮评价也那么高,那些只会耍嘴皮子的谋士跟诸葛亮不是一个级别的,因为诸葛亮是运筹帷幄的全才啊,能够很好解决后勤和动员问题。

而如果,在这场和皇太极的持续战事中,最后消耗巨大,未见胜负,北京城朝堂上将会出现大规模的撤兵的声音。

那时候,不是一个皇帝能压得住的。

要压住也可以,强行压住,但指不定就是下一个杨广。

所以总结下来:打仗打的就是后勤。

后勤反应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它牵扯到交通、行政、粮食生产、经济活力等等。

只要后勤牛逼,前线哪怕败个一两次,都不是问题,打不了换帅。

但后勤如果不给力,把岳飞、霍去病叫回来,也一样白搭。

如此说来,以现在的实力去打皇太极,风险是非常大的。

一旦进入僵硬局面,国内那些蛰伏起来的反对派必然乘势而起。

所以,目前北线的战略还是以维稳为主,等国内的反动派被压下去,然后开始进一步巩固第一个十年计划的目标。

大明从来不是被建奴打废的,也不是被李自成灭掉的,是被自己作死的。

也可以用王朝三百年寿命论来解释,到了这个年头,利益集团大而不倒。

崇祯写得很专心,甚至每一步,需要用什么样的人,都写出来了。

不多时,田秀英突然来了,她的比较匆忙。

“夫君,夫君。”

“怎么了?”看着田秀英一脸焦虑、一脸着急的样子,崇祯立刻有些紧张起来。

“夫君,你看看臣妾这些手稿,你看看如何?”

“手稿?”崇祯接过来,看起来。

他不由得一怔,这……

这特么怎么是言情小说!

而且居然还是“霸道总裁爱上我”类型的小女生喜欢读的小说!

田秀英居然在后宫写这种文!

崇祯最近的确跟李岩说过,让礼部做个计划,鼓励民间发展发展文学,但是前提是要做好稿件审核,凡是初版的书,在印刷初版之前,必须由官方做审稿。

为此,李岩还在忙着搞北京新闻总社的审核制度。

没想到田秀英居然这么快就响应时代的号召了?

也难怪,自从朝廷开始办报纸后,民间原本就流行写小说,现在更加流行。

据说北京日报上,还专门留了一个版块,给几个知名的作者做连载专区。

每隔一段时间,新连载的内容出来后,就会被报社拿出来当重点噱头去售卖。

田秀英八成也是买《大明日报》追过连载,觉得追得不过瘾,居然自己写起来。

田秀英一边给崇祯捶背,一边紧张地说道:“夫君,你看我写得如何,你有没有继续看下去的冲动?”

“秀英啊,这不合理啊,一个年轻有为的国君爱上了一个普通、善良的小姑凉,凭什么第一眼就爱上,都是日久了,才能生情,这不合理。”

田秀英一把夺过稿子:“不给你看了,我去给懿安皇后看看。”

崇祯:呵,女人果然变脸如翻书!

崇祯笑着摇了摇头,也没有太在意。

他倒是希望他的后宫能轻松愉快一些,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毕竟他是21世纪的人。

王承恩在一边也见怪不怪了,甚至还想笑。

不多时,李岩来了。

“陛下,让亲王去南京的诏令已经发布出去一个多月,目前只有唐王给礼部回了信,并且说一定遵照天子诏令,按时抵达。”

“唐王?”崇祯倒是有些意外,他还以为亲王们都不愿意去了,没想到还有一个亲王还是很配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