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6. 附录 第一卷 货币和物价
【货币】
古希腊和罗马人对12这个数字特别有好感,可能是源于天文历法的观测,他们认为金和银也存在天然的1:12进制。这个换算方法影响非常深远。
【金条】1罗马磅(12盎司,约合328克)的黄金,这是基本的价值单位。
【帝国金币】亦称为枚完美金币,是1/72磅重的纯金,是东部帝国鼎盛时期发行的货币。
【劣质金币】或简称为劣币、金币,名义上是1/72磅的劣质金,但含有大量杂质,价值约为4/5的完美金币。由帝国的各个附属国发行,用于百姓之间的日常交易。
【小金币】价值是1/3的完美金币。东部帝国为了方便小额交易发行的另一种货币。
【银币】价值等同为小金币,但个头大得多。东部帝国是一个繁盛的国家,不屑于使用银币。市面上常见的银币都来自国外。
【大金币】在西部帝国发行一种货币,价值相当于1磅银。可以兑换6枚完美金币。白银是他们的基本价值单位,但由于战乱,西部这些国家的金币不那么靠谱。
【铜板】是含银量越来越低的银币演化而来的,名义上是1/240磅白银,这也是它的价值。作为日常的零钱使用,各个国家产的都有。因为只是计量单位,没人在乎它的真实价值了。
在东部帝国,常见的货币进制是:1枚完美金币=3枚小金币。而在西部帝国,常见的货币进制是:1枚大金币=20枚银币=240枚铜板。
【劣币逐良币】
这个事情反复地在中世纪历史中被提到。
金币是帝国货币的基本单位,无论是完美金币,还是劣质金币,名义上等价交换,本书中通称为“金币”。但是傻子也看得出来,含有杂质的金币怎么能和成色完美的金币相比呢!这是人们本能地对纯金偏好。
随着帝国的扩张,货币的成色一年不如一年,实际价值越来越坑爹,产生了大量的劣质金币。甚至最后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全都成了劣币,完美金币全都被雪藏,就是所谓的“劣币逐良币”。
货币贬值是经济现象,一方面帝国的领土扩张,没有那么多真金白银,统治者就暗地里以次充好;另一方面,有价货币在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磨损,每隔一段时间就必须要重铸。重铸的时候又舍不得添加真金白银,也导致含金量一年不如一年。
这句话本身是揭示一种经济规律,不算是贬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逐渐由真实的贵重金属演化为记录符号的钞票。演化的过程中欧洲国家保留了1:20:240的换算法则。这个过程很有趣。而到了现代社会,为了计算方便统统改成1:100,再也找不到从前的影子了。
【物价】
中世纪的时候商品交易不发达,很多基本的交换都是以物易物。一些涉及到货币的交换,也非常简单粗暴。例如非常典型的:1枚小金币=1只羊。而本书更是粗暴地将世界各地的物价进行了统一。
牲畜的价格:1枚小金币=1只羊;2枚小金币=1头猪;1枚金币=1头牛;5枚金币=1匹耕马;20枚金币=1匹普通战马(优质的战马就像豪车一样,价格上不封顶,皇帝的战马可以价值200枚完美金币)。
农产品的价格:1枚金币=12桶谷物=10桶葡萄酒=1桶橄榄油。(这是和平时期丰收后的价格,饥荒战乱的时候会变成:1枚金币=1桶谷物)
土地的价格:1枚金币=1块良田;1枚小金币=一块荒地。面积这个概念比较模糊,姑且认为是一个农民力所能及的耕种范围。
农场、庄园的整体价格在100~300金币之间;村庄,则价值在10~30磅黄金之间。购买某一价值的地产,每年都能获得税收。本书假定价值24磅黄金的村庄每年可以缴税240枚完美金币。
住宅的价格和现代社会比较类似,把一枚金币想象成一万块就对了。一座乡下庄园价值200枚金币,帝国首都的一间阁楼恐怕也要这个价。
薪资的情况,从普通侍卫到侍卫长,每年12枚到72枚金币不等。军官的收入可达每年1,000枚金币。家境殷实的权贵,还有来源丰富的其他收入。
农民的收入是每年5枚金币,农民指的是家里有地、有牛、还有农奴干活的那种。工匠的收入和农民差不多,但生活和工作条件都比农民好。普通士兵差不多也是这个收入。
帝国士兵的伙食标准是每天1磅面包、1磅肉和半升葡萄酒。养人的各项费用总和相当于工资的一半。从工资中扣除之后,其实只能拿到一半的数额。
奴隶可以买卖,农奴20枚金币,女奴20~40枚金币,儿童12枚金币;绝色美女则可以卖到400枚金币。
常见物品的价格,例如书籍,一本豪华的皇家抄本价值14枚金币(其中一半的羊皮纸成本);而普通的书籍1枚金币。书籍还是相对比较贵重的。
普通妇女的全部嫁妆,储物箱、衣服、被子、首饰加在一起,也就2~10枚金币之间。
贵族佩戴的饰品,例如戒指,一枚的价值在1~2枚金币左右,旧的折半。而皇后的一件礼服,价值却能达到600枚金币;首饰更是超过1,000枚金币。不得不说古代的贫富差距真的大。
武器和装备的价格。
本书粗略地认为,某个身份地位的骑士,其自身的武器、装备都处于同一档次。其中身体主护甲、武器盾牌与战马的价格相当;头盔、手臂和腿部又各是护甲的一半;所以存在这样的换算关系:1名全副武装的骑士所需费用=4×所用战马价值。
20枚金币=1匹普通战马+马鞍=1套剑+盾牌+长柄武器=1身护甲=1顶头盔+护手+护足;总的来讲,80枚金币装备一名普通骑士。
【本书设定】
男主登场的边陲小城埃塞斯,与东部帝国的首都存在三倍的工资和物价差异。
赎回蛮族将军的价格是20枚金币,钱不够可以拿东西凑。但是古温克这种又老又丑的奴隶,12枚金币不能再多了。甚至都没人想买。如果不是想杀他出气,原本的主人都懒得去找他。
老骑士一年的工资是24枚金币,他手上刚好有12枚金币的存款。
骑士长赚的多一些,一年48枚金币,都是平民交易用的劣质金币。
男主在帝国(凭借美色)当了王子的侍卫,一年也能赚56枚金币,每周一枚,而且是帝国发行的完美金币。这就是小镇和帝国的工资差距。
杂兵队长安塞尔一年可以赚12枚金币;普通杂兵能赚5枚。
纳特抄写的一本律法书,价值12枚金币,其中一半是纸张的成本,利润中扣除教堂的费用,他自己能赚2枚金币的小费,除此之外修士每年都有5枚金币的补贴。
绝色舞娘的叫价1,000枚金币,是狮子大开口。二爷实际上凑到的钱在400枚左右(作者也真的不明白这条支线自己在写啥)。
*主要参考了S1论坛大神翻译的文献《中世纪货币简史》和《拜占庭的物价与薪资》这两篇。中世纪是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种不同价值的货币,换算的方式也随着时间变化。小说采用的是简化模型,假设一个长期稳定的理想社会,有统一的货币换算规则。这样方便故事情节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