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论内外台夏言至

秋八月,田汝耔星夜兼程,直趋安陆。

“田汝耔,字勤父,号水南,开封府祥符县人。二十一岁,举河南乡试。二十八时,登弘治十八年乙丑科进士第,三年(正德三年)受行人司行人。”

安陆州衙,王槐端坐主位,手中捧着一本折子。

下首处,安陆州同知从贞、安陆推官崔辛,安陆判官余珊,俱列于座。

端茶润喉,王槐举起折子,凝眉读道:“四年六月丙寅,升刑科给事中,后巡按河东盐课。八年,升江西按察司佥事,十二年迁山西按察司佥事。今岁秋七月,调任湖广,升为湖广按察副使。”

州衙厅堂里,除了王槐的言语之声,四下里落针可闻。

王槐读罢,放下折子。

又复托起茶盏,杯檐方触及唇齿,目之所及,但见州衙一众佐贰,俱是眉宇紧蹙,沉默不语。

王槐心中亦是苦笑。

他未曾想,堂堂按察副使,竟会没来由得,骤然按临安路。

倘若是换做以往,按察副使亲临,自然是亲近上官的好时机。

便如湖广巡按王相,按临安陆时,推官崔辛随侍左右,州衙诸官接风洗尘之宴不绝,一番曲意逢迎之后,自然是皆大欢喜,各取所需。

可这位田汝耔,却着实是个怪人,尽展风宪官之风骨气节。

于上,不拘是湖广巡抚秦金,亦或是按察司聂凤山,俱是不卑不亢,颇为自持;于下,则法度森严,秉公且不讲情面。

履任月余,武昌府为之一清。

这却也使得湖广各府,又敬又畏,如王槐、崔辛之流则是如履薄冰。

苦笑间,安陆州同知从贞长身而起,踱步捻须,沉吟道:“听闻昔年,田监司在太学时,三原的马伯循曾言:见人之有计而不惊,规人之过而温。如今看来,马伯循观人,亦有大谬之时。

规人之过,温没瞧着,却叫诸位同僚是战战兢兢呐!”

言罢,从贞踱步王槐身前,一礼道:“俱下官所知,弘治之后,分巡官、分守官,以有定例,乃是每年春二月中出巡,七月回司;九月中出巡,十二月回司。

敢问太尊,田监司为何会提早一月出巡,且来的是咱安陆?”

从贞称呼田汝耔为监司,盖因明代道参政、参议、副使、佥事是代表布、按二司监临地方,是以他们与布、按二司之长又并称“监司官”。

上首处,王槐心里愁云满布,脸上却仍是一片泰然。

“田监司提早按临,其一,许是因州衙上报的兴府大肆搜买舟船之事;其二,健斋公远赴安陆,田监司昔年为江西按察佥事,前来拜谒一番,亦是题中又有之意。至于其三么。。。”

王槐不动声色的扫了一眼崔辛,便止住话头,不再言语。

厅堂内诸人,俱是恍然。

对于王槐的心思,是洞若观火。

这位按察副使,甫一到任,新官上任的三把火,可为是烧的极旺。

偏生镇巡官轮不到他纠合,些许跳梁小丑,不足为虑。唯独是湖广巡按王相,长袖善舞之名,便传湖广各府。武昌府那边,虽未曾传出二人的龃龉。

但想必,田监司此来,当是醉温翁之意不在酒也。

如此一来,这位昔日如奴如仆般,随侍王相左右的崔辛,地位便极其尴尬了。

下首处,余珊默然不语,心中则是厌恶以极。

委实是一入浊流,便深似海!

他本便是风宪官出身,性子素来是嫉恶如仇。

昔年费健斋为阁臣时,他便因这位健斋公的行事做派,数次弹劾。哪怕后来被遣去巡盐长芦时,亦是不曾为中官权宦低头。

可如今,堂堂一州正官与两位佐贰,竟是在州衙之内,公署之中,揣测上意,臧否上官。

这着实是令他心生反感。

意兴索然,余珊踱步而起,对着厅内三人拱了拱手,淡淡道:“下官公务在身,便先告辞了。”

言罢,也不理会诸人各异的神色,拂袖而去。

却说这公务,乃是知州王槐,知晓他与幸福世子有些交情,令他去兴府质询搜买舟船之事。

他本为安陆判官,本便也是他职权之内,索性便也接了下来。

孑然一身出了州衙,余珊也不乘轿,信步徐行,施施然直趋兴府而去。

。。。

。。。

兴府,中正斋

“濮议之争?”

袁宗皋默然不语,心中却是惊涛骇浪乍起。

“莫非世子的谋算是。。。”

胸中迟疑,袁宗皋电光火石间,便把千岁升遐之后,朱厚熜所为种种,串联在一起。

联想南昌宁府谋逆之前,亦通过钱宁,谋划宁府世子入祭太庙,几乎事成。

莫非是因南昌宁府此谋,世子起了这般心思?

可旋即,袁宗皋便摇头失笑起来。

宁府有世子,可行过继之实,可允宁府世子祭太庙。可朱厚熜如今尚在冲龄,本便没有子嗣,已然绝了此途。

可若欲效仿濮议之争,又说不通。

兴府这一脉,的确是天家最近的一支,若欲效赵宋“濮议”故事,兄终弟及,最为紧要的便是“兄终”二字。

“今上如今正值壮年,又好勇武,便是再御极数十年,亦是等闲,哪里有可能。。。”

如此思量着,袁宗皋面色一沉,沉声肃然道:“南昌宁府殷鉴在前,世子切不可自误!今上虽无子嗣,却龙体安康,趁早绝了那般心思!”

言语到后来,语气已然极重。

朱厚熜愕然,心里却暗暗警醒,忖道:单凭蛛丝马迹,单凭一句濮议之争,袁先生便能联想到这些,日后行事,定然是要愈发谨慎了。

思及此,朱厚熜躬身,泰然道:“先生多虑了,南昌宁府谋算数十载,洒下数代积累的金银,也不过是堪堪维持江西局面,咱兴府又岂能重蹈覆辙。”

书案之策,袁宗皋骤然长舒一口气,疲累的身子,以瘫软于长椅之上。

便在此时,中正斋外,蓦然传来一阵清朗笑声。

须臾,余珊信步而入。

几人见过礼,余珊不理二人错愕之色,抚须笑道:“贸然来访,还望世子与仲德兄海涵。”

笑罢,余珊忽而回身,视线落在费宏所赠的墨宝之上,笑道:“方才在殿外,隐约间听闻濮议之争?”

。。。。。。

与此同时,安陆城东去五十里

两骑信马于官道之上,身后有十数人,披坚执锐的远远跟在后头。

并驾齐驱的二人,一人长髯短须,面色红润,虽不显老态,却隐隐有几分暮气。

另一人,峨冠博带,容貌俊朗,英气逼人。

信马之间,峨冠博带之人手执马缰,另一手遥指纵横连绵的阡陌,笑道:“不怕水文兄笑话,自去岁奉命巡查湖广、云南,一路行来,所见俱是歌舞升平的太平景;

仅一箭之隔的江西乡梓,如今却是逆藩作乱,兵乱连绵,我不敢想如今的广信府,该是何等乱象。”

被唤作“水文兄”之人,赫然正是新任湖广按察副使,田汝耔。

此人字勤父,号水南。

出言之人,则名唤夏言。

夏言遥指湖广大地时,田汝耔亦看着这位后备,心里是百感交集。

他寒窗苦读十数载,终不负众望,于弘治十八年中了进士。奈何天意弄人,登第的当年,家中老母病逝,无奈回乡丁忧。

三年除服之后,授予行人司行人时,已然是正德三年了。

如今已是不惑之年,游宦天下半生,方才任了湖广按察司副使。

而眼前这一位后辈,虽年龄相若,三十五岁时方才中了进士,晚了他十数年。

可如今,夏言已然是兵科给事中,虽位卑,却极清贵,日后前途不可限量。

再看自家,蹉跎半生,任按察司副使,虽仍未入浊流,仍属风宪官,但比之兵科给事中,又岂能同日而语?

思及此,田汝耔心中黯然,默然叹息道:“哪里敢笑话公瑾兄,不惑之年已然贵为兵科给事中,翌日大有可为。愚兄痴长四年,虽为按察副使,仍是清流之属,却已是外台,若无机缘,此生便也止步于此了。”

却说按察使、按察副使,乃是由前朝元代的肃政廉访使演化而来,素有“廉使”之称。

到了如今,按察司与督察院,虽都是风宪官,督察院为“内台”,而按察司已沦为“外台”了。

内外一字之差,云泥之别也!

黯然叹息,田汝耔遥遥望着视野尽头的城池轮廓,强颜笑道:“两日奔波,安陆石城,终是遥遥在望了。”

远在安陆兴府的朱厚熜,在与余珊、袁宗皋对谈濮议之变时,却是不知,日后宰执天下、却含恨而终的内阁阁臣夏言,已悄然抵临安陆。

时值八月,风起于仲秋!

秋愈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