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十八世纪的上海(一)
赵新和刘胜两人回到雷神号上,便开始招呼准备的登岸的几个男人开始剃头。
刘思婷看着几个大秃瓢乐了半天,突然问道:“那我怎么办啊?”
得!一帮人忙了半天,还真把她的事给忘了。刘大主任的原本是一头齐肩短发,来到北海镇之后,因为考虑到工作的原因就把头发剪的更短。平时看上去真是很飒,可这会儿......
赵新琢磨了一会,才说道:“这事怪我。上沙船前你还是找块布把头包上吧。给你买个清朝女人假发的话,时间也来不及呀!”
一帮男人戴假辫子又折腾了半天,还好有鲁寿山三人帮着,这才没有出丑。刘胜摸着脑勺后面的鼠尾小辫,试着学影视剧里的样子往脖子上甩。那么短的小辫子哪绕的上去啊!
他不由愤愤的骂道:“都特么骗人的!”
赵新笑着说道:“不骗行么?你看和,阿哥们和尔康、尔泰之流的要是都顶着一个金钱鼠尾,观众也不爱看啊。”
“就是,霸气音乐一响,郑少秋演的皇上出来,脑后甩着根猪尾巴小辫儿,那场面......啧啧!”
众人听了吴思宇的话,都哈哈大笑。
一旁的徐大用听着这群北海镇的老爷大人们说的什么“皇上”、“阿哥”、“猪尾巴”之类的,不由暗暗心惊。
三天后的上午,沈敬丹的“沈益和”号沙船果然到了。他和老黄两人提着几个装满衣帽鞋袜的大包袱上了雷神号,让众人都换上。
至于众人的身份,大家早就想好了。因为赵新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所以他假扮的身份是来自京城采购卷烟的某位商人;刘胜、王远方、丁国锋、吴思宇四人扮成他从镖局雇的伙计;刘铮则扮成了赵新的贴身跟班儿。至于刘大主任,只好扮成赵新的夫人了。而鲁寿山、潘秀成和徐大用三人则扮成赵新在上海当地雇的帮闲。
邓飞不下船,他要开着雷神号回北海镇。下次再来接刘胜他们将会是三十天之后。
沈敬丹三天前得到刘胜的交待后,便按照身份准备好了相应的衣物配饰。众人于是按照各自拟定的身份找到了衣服换上。
赵新的衣服是一身簇新的青色缎面的夹袍,一件酱色的湖绸对襟马褂;白棉布袜子,黑色缎面鞋。除此之外,还有一顶珊瑚结子的黑缎小帽。这是沈敬丹之前专门比照着赵新的身材订做的,非常合身。
至于刘胜他们几个则是一身短打;刘铮穿的是一身半旧的黑色夹袍,配一件深蓝色的棉布大襟马褂。
不过等刘思婷换好衣服从船楼里出来,甲板上的众人都看呆了。
一件黑边装饰的无领宝蓝色衣上衣,外罩一件浅色的大云头的缎面背心;下身是一条镶有黑色绣花栏干的深色的裙子,显得身段婀娜十足。不过她脚上鞋子被藏在了宽大的裙子里,只能看到红色的一角。可等刘思婷从身后拿出一条青色的棉布头巾包在脑袋上时,让众人觉得真是大煞风景。
等到众人都穿戴妥当,沈敬丹和老黄又分别交待了众人各自伪装身份的言行举止,包括如何行礼,如何回话。赵新一帮人折腾了半天才学会如何抱拳行礼、如何打千儿下跪、见人如何打招呼等等。
至于众人随身带的武器,除了徐大用什么都没给之外,其他人身上都藏了一把SIGP226。
大家和邓飞及众士兵水手告别后,就登上了沙船。开船前沈敬丹一再告诫,如果有情况一定要进到货舱里躲避,以免巡海的清军登船时露出马脚。
赵新等人注意到,沙船上的水手看到自己这些人登船,都是一幅淡淡的表情,即没有好奇,也没人盯着看。他不禁暗暗想到,这些人要么是跟随沈敬丹多年的自己人,要么就是已经被沈敬丹用银子买通。
果然,当赵新低声向沈敬丹询问的时候,沈敬丹微微一笑说道:“实不相瞒,沙船上的这些人都是跟我十年以上的老人了。以前偷渡的事我也曾带着他们干过。”
真是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赵新没想到沈敬丹居然还干过这种事。
“看来这沈老板违法的事以前没少干啊!”一旁听着的吴思宇低声对王远方说道。
两个小时后,沙船进入了崇明岛南侧的洋面,三条正在此处巡逻的苏松镇左营哨船很快就出现在远处。
沈敬丹命令水手放慢沙船的速度,那三条哨船很快便靠了过来。不过等对方看到船头的“沈益和”三个大字后,又转头向远处离开。
因为船舱里的气味实在不好闻,北海镇的众人都呆在靠近舱门的位置。哨船来的时候,大家都进了船舱,而王远方等人的手都搭在了后腰上,以防备突发情况。
等到哨船远去,赵新等人才从船舱出来。他笑着对站在甲板上的沈、黄两人问道:“给了多少银子?”
沈敬丹摇摇头道:“赵大人您有所不知。苏松水师那边都认识我这条船,每年孝敬给水师提督就要两千两银子。不过等咱们进了吴淞口,来往的沙船会非常多,到时还请诸位最好呆在船舱里;船不靠岸,诸位先不要露头。”
赵新点点头,突然好奇的问道:“沈老板,黄老板,以前你们从长崎回来也这样?”
沈敬丹笑着说道:“也是,也不是。”
他说完便解释起来。原来清代海贸船回国的时候,进入内洋以后的检查程序还是十分严密的。
当巡海的哨船发现回国的商船后,会马上返回水营通知大赶缯船拦截,以便登船检查。
检查的内容包括是否有夹带违禁货物,或者是否藏有倭国人、其他外国人。如果一切正常,那么哨船上的官弁就会开具一张海关商照,上面需要填写船名、船只大小、载重,注明所载货物无违禁品后,才会盖上了准予入关的大印。海贸船要拿着这份商照去上海县的江海大关办理关税缴纳,等完了税拿到了票据,才可以找牙行代办货物发卖。
做过海员的刘胜一脸大悟道:“噢。原来拿到商照就可以进吴淞口了。”
“还不行,还得有这个。”沈敬丹说完,便抬手指着主桅顶端一面土黄色的三角旗。那旗子的边缘上似乎还有一圈红色的火焰样镶边。
“有了加盖大印的海关商照和这面旗子,载货回国的船才能进入内洋水域,然后进入吴淞口。”
沈敬丹解释完,向赵新问道:“赵大人.....”
“沈老板,叫我赵东家就行。从现在起,我的身份是商人。至于他们,您称呼他们化名就行。”
“赵,赵东家,你们这次到了上海后,想去哪里看看呢?”
赵新已经知道老黄在江宁、苏州和扬州都分别买了一套院子。他想了想便说道:“几个地方都看看吧。至于先去哪里,还要看沈老板您怎么安排了。”
沈敬丹想了想便说道:“那在下和黄老板就先陪诸位去苏州,然后是扬州,最后再去江宁。”
之后,众人和沈、黄两人闲聊了一路。当赵新得知老黄在上海县和苏州府最大的卷烟客户居然是青楼时,不由愕然,大家当初都没想到青楼这个渠道居然卖的这么好。
而沈敬丹则说了扬州的销售情况。扬州的卷烟最大客户群体居然是一帮文人!自从沈敬丹把卷烟带进马家的诗社集会后,获得了读书人的大赞。随着一首首赞美卷烟的诗词传播,卷烟居然在扬州上层士绅圈子里流行了起来。
晚上沙船在崇明县城外的码头上停靠了一夜。为了减少麻烦,赵新等人都没下船,就住在了船上。
虽然住宿条件十分不好,可大家都明白明天就要登陆十八世纪的上海县,内心的期待和兴奋占据了上风,于是就忍耐着不适对付了一宿。
第二天一早,沙船离开崇明县码头。由于这次没有携带货物,不需要逃税走私,于是船从吴淞口进了黄埔江。
乾隆时期的黄浦江还叫“黄埔”。虽然河道十分宽阔,但在平民老百姓的认识里,此时的黄埔江还只是吴淞江的一条分叉而已。
当货船过了老鹤嘴后,距离上海县大关码头就只有四十里水路了。此时一条条出海北上的沙船排成了长队。
刘胜站在船舱口探头看着江面上密密麻麻的两桅甚至三桅沙船,吃惊的问道:“这些船都是去哪的?”
“山东还有关东。”老黄笑眯眯的解释道。
“这会儿就有闯关东了?”刘思婷突然问道。
沈敬丹解释道:“诸位有所不知。上海和嘉兴的乍浦港这两地,每年走山东和关东的沙船差不多要有五六千只,每船可载二三千石不等。这些船东都是本地人士,其身家殷实,数十万也不在话下。每年载运油、酒、豆饼等货物往来两地,差不多要三、四次。”
“豆饼?”
“黄豆?”
“豆油?”
一帮人都听愣了,没想到乾隆时期南北两地的海贸如此兴盛。
老黄也应和道:“是啊,就是黄豆。这可是好东西,榨完油,豆饼还可以做肥料。实话不瞒诸位,这些做关东海贸的商家,在关东和上海都有铺子。”
赵新想了想问道:“北方都有哪些地方出黄豆?”
老黄道:“这可就多了。比如山东的话,主要是青、莱、登三府。这三地的沿海地方,由于土性硗瘦,当地人十居六七都要种豆为生。”
赵新一听“硗瘦”二字,也不大明白。照他估计就是盐碱地。
只听老黄继续说道:“至于关东嘛,主要的产地是锦州,不过商铺都在牛庄。”
赵新没想到大清治下的豆类贸易如此兴盛,他原本还想着在北海镇那边大面积种植黄豆用于贸易,看来这条路是走不通了。
历史上,在鸦片战争之前,江浙一带最富有的沙船主,麾下沙船超过百只。有时能一次同时出海十几只。出海时以苏松水师官兵为后盾,绿营营船保护。船上分工细密,人手众多;有管事的、厨子、财副、船头、卖货的,各司其职。
几人聊了一会,船已经过了太平寺地段,江面上的沙船越来越多。从西北的吴淞江、和南面的上海浦、洋泾、西沟方向,一条条的出海沙船排成了长队;此时上海县的城墙已经依稀可见。
“就要到了。诸位请回船舱中暂避一会吧。”老黄提醒道。
此时江面上南来北往的沙船实在太多,航行的速度一下就慢了下来。差不多到了中午,才停靠在上海县城外东北角的小东门码头上。
等船只停稳后,沈敬丹特意过来告诉赵新再等一会,已经派人去叫马车了。
赵新几个人此时内心跃跃欲试的想要冲出船舱去甲板上看看,不过都怕给沈、黄两人带来麻烦,也就一直忍着。
差不多过了半个多小时后,船舱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和吆喝牲口的声音;众人猜测是马车到了。果然过了没一会儿,沈敬丹在舱门处招呼道:“诸位,请下船吧。马车到了。”
赵新一群人从船舱出来,正对眼前的就是上海县城的城墙。不远处的一座城门上,赫然写着“宝带晏海”四个大字。
沈敬丹一边走一边说道:“这上海县城墙高二丈四尺,一共有七个城门。咱们停的这处,便是东北方向的宝带晏海门,不过我们平日里都叫这里小东门。”
刘胜等人此时已经进入了角色,于是哈着腰向沈敬丹问道:“沈老爷,咱们这是要进城吗?”
“这个实在不好意思,因为时间仓促,新院子那里还需要派人打扫一下才能住人。诸位请先去在下寒舍歇息,晚点儿再去新买的院子。”
赵新点点头,也不说话,按照沈敬丹所指,朝着中间的一辆马车就走了过去。刘思婷用布帕包着头发,低头不语,跟在赵新身后,来到了马车近前。
结果还不等赵新说话,刘大主任就越过赵新,“蹬蹬”两步,踩着车夫预备好的板凳就上了马车,钻进了马车棚里。
这让一旁雇来的车夫看的目瞪口呆。大家看的清楚,刚才这个女人是天足!这年月在江南一带敢不裹脚的,除了船娘就只有旗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