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大朝开始太子任务

风波愈演愈烈,好似不会停止一般。可有心人已经发现,押来长安的囚犯已经不像之前那般大张旗鼓,闹得人尽皆知。虽说南方系官员那边求援仍旧没有什么进展,但有时候没有消息,不失为好消息。几日后,有消息传出,朝廷即将针对这次大案做出判决。说老实话,截至目前为止,关于南方大案的事情,一次也没有拿在太极殿大朝会上商议,之前皇帝暴怒下令查案不算。而朝廷态度越是如此冷硬陌生,便越是让官员打心底畏惧。因为谁都知道,能放在太极殿解决的问题,那根本不叫问题,只是属于例行通知罢了。在大唐,政事堂和两仪殿小朝,才是真正决定事情的地方。如果出现某一天圣人要在太极殿召开百官共同决定某件事情,那只能说明这件事情,无论是政事堂还是两仪殿,全都无法达成共识。亦或者是另外一种情况,比如皇帝很久之前提出要纳秦王妃的事。关于朝廷会怎么处决这件事情,底下官员自然是在私下里议论纷纷。毕竟,这次可不是小事。当今圣人不做事情还好,一旦下定决心要做某件事情,那必然是要做出成果。无论是打压关陇人,还是上次的中原大案。只要圣人想,不存在含糊其辞的说法。这一次,动手就抓几万人,这让很多官员都惴惴不安,皇帝是不是又要选择大杀特杀,不放过任何一人?要知道,上一次中原大案被翻出来,弘农杨氏都没能幸免。从这一点上来看,足可见当今圣人是如何铁血冷硬,不讲道理人情。年长的官员则很是感慨,他们有的历经隋唐两朝,似这种强硬态度处理事情的皇帝,一般只有开国皇帝才有这个胆量和底气。而大唐却是不同,先帝脾性温和,遇事多有忍让。今上虽然平常看起来很是温和,平易近人,可一旦发火,事情就会波及无数。在官员万众期待和惴惴不安的等待之下,太极殿大朝再度召开之际,仿佛所有情绪都找到一个宣泄口,等待着皇帝的决定,等待着这件事情终结的契机。老实说,看别人遭难,吃瓜的心态,本来确实很放松。可一旦事情闹得很严重,那就没人敢放松了,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这种事情会不会落在自己头上。太极殿大朝之上,公卿百官分列两排跪坐,深红色地毯自中间穿营而过,直抵殿阶,一汪碧水清澈,殿角烛光璀璨。皇帝在禁卫层层保护之下,来到高台,于御座前而立。在李智云目光之中,百官跪坐的井然有序,很是严肃。在他左下首位置,太子李承昭跪坐的身姿挺拔,目不斜视,同样非常严肃。作为帝国的太子,李承昭自册立之后,自然就要跟着一起上朝观政。他的存在是特殊的,他说的话可能没有任何权力属性,但是他说的话很具有参考意义。这一点,无论是对于皇帝还是对于百官。太子作为皇帝的儿子,一旦他开口,无论是提出建议还是给某些人求情,皇帝考虑太子的面子,少说也会照顾一二。另一方面,对于百官来说,这是他们观察太子的最好机会。从点点滴滴,他们可以慢慢了解太子喜好和一些政事偏向,这很重要。高良忠扬声宣喝:圣人临朝,百官觐见!臣等,参见吾皇陛下,愿陛下万年万年万万年。一套礼仪走完,太极殿大朝正式开始。不会有人一上来就问皇帝南方大案要怎么处理。一般而言,越是重要的事情,越会压后。所谓急事缓办,大抵就是这么个道理。纵然大家都很着急,可这时候却不能表露出来,因为这很可能会让事情出现变故。有事启奏,无事退朝,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根本不可能。但凡召开大朝,哪怕是没有事情,那也得找很多事情出来说一说。不过大多数时候,说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不算大,但也不算小。比如民部会说一些地方人口增长情况,地方田政经营情况。而工部则会说一些遇到的困难,或者是道路又修到哪儿了,死了多少多少奴隶,需要补充多少人,还需要多少银子。礼部则会说一些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建议,总之不能说我们没有事情,若是这么说,那等于告诉皇帝,我们很闲。在贞观皇帝手底下当官,你要是很闲,要么就是你真的很闲,要么就是你无能很闲,亦或者,你是在尸位素餐。群臣巴拉巴拉说一大堆有的没的,时间就这么过去一个时辰。李承昭一边看,一边学,一边开始在心里疯狂记忆每一个出列臣子的样貌姓名。这也是他的功课之一,父皇给他安排的许多功课,都非常的繁琐,非常的不符合常理。比如,认人这门功课。某一天父皇给他一张名单,名单上是吏部几十名官吏的出身姓名,升迁降职履历。他的任务,是将这些资料全部记得熟悉,而且要能对得上号。曾经他真的很不理解,这么做能有什么意义,直到不久前一个官员在大朝上撒谎,被父皇一言识破,他才明白为什么。因为后来他查看那人履历的时候,发现那人就是因为曾经试图掩盖怠政而被降职。至此,他大抵明白父皇的意思。自己之所以要记这些资料,所为的,就是要清楚熟悉这些官员的秉性,然后根据这些结合其他资料,判断这个人说的话能不能信。其实,这一点倒是和他现在苦背州县地理民生人口户数情况很类似。总的而言就是要掌握大量资料,不能在什么都不了解的情况下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在两眼抹黑的情况下轻易做决定。大部分时候,李承昭都是默默听,默默记忆,很少会公开在百官面前发表自己看法。父皇教导他,永远不要让臣子轻易猜测到帝王的心思,因为那非常不利。这个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那些喜欢投其所好的女干佞之辈。他们往往嘴上说的话,十分符合帝王心思,但是实际做得,却是一件又一件恶事。这一点,李承昭自己深有体会,他深入民间,没少碰见那些表面上两袖清风,但实际上家财万贯,不知贪墨多少民脂民膏的恶官。还有的官员则是面慈心毒,视百姓如仇寇!偶尔,他也会偷偷在心里对某件事情做出自己的评判,然后看看和父皇的决定有什么差别,大部分时候父皇说的都没他想的多,但是事后仔细想想,父皇考虑的要比他更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