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处决众勋贵

看到高台上神武皇帝,勋贵们如同看到救星似的,急忙趴在地上拼命磕头祈求活命:“圣上饶命啊,罪臣知错了,若圣上能饶罪臣一条狗命,让罪臣做什么都可以,罪臣再不敢抵制新政,更不敢对圣上不敬,求陛下饶命啊……”这群勋贵们,遇到弱势群体,他们会把你往死里整,干不过就祈求饶命,哪有那么简单,如果都像他们一样,还要法律何用?朱慈烺厌恶的把头转向身旁的沈云英脸上,他实在不想看到这群人的丑恶嘴脸。心里早就被这群不要脸的勋贵判了死刑,无论勋贵们怎么求饶,朱慈烺都不可能给他们一丝活下去的希望。监斩官张国维见勋贵们苦苦哀求饶命,他悄悄看看神武皇帝,以为神武皇帝可能会赦免几个勋贵。这些人都是与国同休两百多年的勋贵啊,难道真的要把他们全部处死吗?比如魏国公徐弘基和灵璧侯汤国祚,他们是徐达和汤和的后人,难道不给这两家留个种吗?看到张国维在发呆,朱慈烺当然知道张国维为何如此,他很坚决的对张国维点点头说道:“继续,今日押进刑场之人一个不留!”“遵旨!”张国维领旨,立即高声叫道:“魏国公徐弘基,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定远侯邓文囿,忻城伯赵之龙……八大勋贵与国同休两百多年,你们祖上曾拼命和鞑子死战,也见证大明王朝的建立,如今尔等全部变成祸国殃民的罪人。不但抵制新政,多次谋划暗杀天子,还胆敢公然率兵造反攻打皇城,不忠不孝坏事做绝的行为罪该万死,本官宣布,判处八大勋贵车裂之刑……”车裂其实就是五马分尸,神武皇帝要把八大勋贵五马分尸?这个判决出乎很多人的预料,现场顿时起了一阵骚动,有人欢呼,也有人叫骂……五名虎豹骑将士策马而来,身后还拖着长长的铁链……车裂操作很简单,把犯人头跟四肢套上锁链,由五匹快马拉着锁链同时向五个方向急奔。听到自己要被车裂,堂堂的魏国公徐弘基顿时吓尿了,急忙大喊饶命:“饶命啊……”可他话音未落,脑袋和四肢已经被锁链套上,五位将士催马扬鞭,五匹战马立即加速向前急奔,瞬间将徐弘基撕成了六块……“娘呀……”亲眼看到魏国公徐弘基被五马分尸,隆平侯张拱日,临淮侯李祖述,怀宁侯孙维城,灵壁侯汤国祚,安远侯柳祚昌,定远侯邓文囿,忻城伯赵之龙等勋贵们,几乎异口同声大叫一声,随后晕死过去……锦衣卫立即端来冷水将他们浇醒,既然选择五马分尸,朱慈烺当然不会让他们在没有知觉情况下行刑。其中几个胆小的勋贵更是被活生生吓死,无论多少冷水浇在他们脸上都不起作用。锦衣卫千户上前试探一下他们的鼻息,却发现一点呼吸都没有,千户不禁摇摇头叹息一声:“唉,这点胆子还敢造反……”幸亏剩下七大勋贵没有吓死,不然就不好玩了。接下来,虎豹骑在锦衣卫的配合下,将赵之龙他们七个勋贵一一进行五马分尸。安远侯刘祚昌最后一个执行,在看到六个勋贵被一一车裂时,他更是接连晕死过去五次……最后一个被车裂应该是最倒霉之人,因为他要亲眼目睹前面几人惨死模样,然后才轮到他死,那种煎熬可以想象的到。无论安远侯柳祚昌晕死过去多少次,最终还是套上铁链,在五匹战马朝五个方向疾驰时,他四肢平民用力往回拉,试图把战马拖回来……可柳祚昌忘记一件事,他不是李元霸,更不是李存孝,当然不能和五匹战马较劲,五匹战马几乎没有任何停留,瞬间把他分成六块……八大勋贵被五马分尸,五个勋贵被活活吓死,最后还剩下几个勋贵未处置。他们虽然并未参与兵围皇城,但仍有其他多项罪名在身,这些罪名足够他们死上好几回。朱慈烺传旨,让锦衣卫直接用弓弦勒死他们,他们的家人已经被满门抄斩,族人沦为农场终身免费工人。一声令下,锦衣卫把硬弓套在犯人脖子上,随后旋转几圈,犯人很快会呼吸不畅而亡,南明永历帝就是被吴三桂用弓弦勒死的。相比谋反的八大勋贵,这些勋贵算是很幸运的,至少他们有很多族人逃过一劫。虽然终身免费为农场劳动,但好死不如耐活着,吃饱饭完全不会有任何问题,依然可以生儿育女……随后打扫刑场,数万人全部扔进三个大坑掩埋,期间很多百姓都自发上前帮忙……数千名南方官员哪里见过如此血腥的场面,几乎每个人都胆寒不已。一些官员从开始就在呕吐,最后行刑完毕,他们的苦胆都要吐出来了。虽然不少人心中怒意,但始终敢怒不敢言,怕自己也被五马分尸了。神武皇帝真的不愧是小杀星,他的处事的风格,让很多官员们难以接受。神武皇帝的胆大妄为,更让南方官员和士绅难以理解。一日之内,竟然如此残忍的在长江边处决这么多人,附近长江水都被鲜血染红,实乃数千年来前所未闻!这是魔鬼,更是史上最狠的暴君啊……不过也有很多人心中清楚,乱世当用重典,神武皇帝其人看似粗暴,却心细如发。在行刑之前,锦衣卫都对抓捕之人进行了审讯,搜集了大量的罪证,谁都无法挑出毛病来。这帮人谋逆作乱,按照大明律全都难逃一死,所以才用重刑来威慑世人,实行集权专制,推行新政。只是这种铁血手腕,对安逸的南方士绅官员来说,实在太过强硬……年纪轻轻就是如此的铁石心肠,以后会不会变本加厉?未来大明的官场是否会如洪武朝那般,官员上朝前都要写好遗书?习惯了天启、崇祯那种温和的皇帝,大多官员心中都非常害怕。特别看向神武皇帝扫来的眼神,皆是下意识的低头退步躲了躲。其实朱慈烺只是对贪官污吏和反对大明新政的士绅官员才如此粗暴。他对那些忠于大明和自己麾下将士都非常温和,甚至可以说照顾有加。监国以后,无论是最初的东宫卫队成员,还是跟随他的杨国柱卢象升等人,哪个不是步步高升。大明数百新的勋贵,基本都是以前最底层的将士,连追随他的李岩都进入内阁。而之所以大杀勋贵也是有原因的,他们不但反对新政还多次暗杀神武皇帝。历史上清军兵临南京城时,南京勋贵们坐拥十几万明军不战而降。并主动开城迎鞑子入城,他们是大明的罪人,更是汉人的千古罪人。不然,朱慈烺也不会如此彻底清除他们,甚至让八大勋贵直接灭族绝种。朱慈烺开始本来想在明孝陵处置这帮人,后来想想又放弃了。他们祖上毕竟都是大明开国元勋,在开国元勋陵前斩杀他们的后人有些不地道。对神武皇帝的的行为,护国军将领都认为很正常,他又不是第一次大规模斩杀贪官污吏,京畿地区土改时就杀的血流成河。但南方官员都不能理解,特别是一锅端掉南京诸多勋贵这件事,历史上哪个皇帝敢如此做。要知道魏国公的家族还出了位徐皇后,那可是明成祖结发妻子,神武皇帝甚至还有着一丝徐家的血脉……整个行刑过程,一直持续到下午才结束。南直隶文武官员都亲眼目睹神武皇帝的天威,很多人吓得腿脚发软。甚至有一些官员只能在神武军的搀扶下回城,相信经过这次刑场之事,会有很多官员在犯错之前,应该能想到今日同僚的下场.......强势扫灭所有反抗阴谋势力和长江边处决众多勋贵官员,朱慈烺内心并未激起多大波澜,这些事情他已习以为常了。下面就是善后和安排官员安抚各地,更加全面的掌管整个江南,为大明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新郑的相关政策已经按部就班的实行,朱慈烺只需要考虑战略问题即可。现在漕运总督是常延龄、他的表现让朱慈烺很满意。自常延龄上任以来,疏通运河费用大幅下降,作为南北货物运输最重要的通道,运河上船来船往,比以前更加繁忙。熊明遇被杀,南直隶巡抚等位置空缺,朱慈烺任命堵胤锡为南直隶巡抚同时兼任江西和浙江巡抚。夏完淳之父,夏允彝升任应天府尹,抗清三公之一的冯厚敦离开军队任苏州知府,抗清三公另一位陈明遇,任无锡知府。在山东曲阜任知县的岭南三忠之一的张家玉,这次被予以重用,调任杭州知府。同时,朱慈烺传旨成立东部军区,李大开任东部军区大都督,主要负责南直隶和浙江江西防务和治安,未来军队人数扩充到二十万。张家玉,冯厚敦,陈明遇三人兼任东部军区战时副都督,在战时负责协助李大开。他又任命方以智、冒镶,陈祯慧等支持新政的士子补充各县府空出的位置。朱慈烺知道这些人的能力,相信经过几年的历练,他们都会成为大明栋梁之才。朱大典的几个子嗣皆在这次平乱中表现不错,朱慈烺决定重用他们,历史上他们都和父亲一起战死在金华。长子朱万化升常州知府,次子朱万文升九江府知府,三子朱万武任上海县知县,四子朱万杰和五子朱万雄分别补充地方知县。朱慈烺虽然对敌暴戾,但对追随自己的文臣武将一向不吝赏赐,其他表现不错的将士都有封赏。朱慈烺大规模的杀戮商人、士绅,已经让商人们胆寒了,必须提高他们的地位。鼓励商业发展,便可轻松的取得商人的拥护,雷霆手段后略施雨露,反而更容易让人感恩戴德。于是,朱慈烺正式下令废除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取消商人不得穿绫罗绸缎招摇过市的规定。以后各阶层人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只要黄册在籍人员,皆要纳税,且职业自由。军队方面,神武皇帝传旨,正式废除军户制度,彻底取消江南各省所有卫所。护国军五部再次扩招,最终目标五十万,海军要扩充到三十万。从明天开始,大明将全面招兵,家中有适龄男丁的,必须要服兵役,期限三年。有能力和表现好的士兵,期满后根据自愿,可以继续留队,未来基本上会成为军队军官。俗话说想要富,多修路,在交通方面,神武皇帝下令改善各地交通,广修官道,重建驿站。北方早就开始修路,南方之前不在朱慈烺控制内,现在全国可以统一修路了,此次犯人家属和族人都是修路的义务工。还有就是大明未来的工业化,这个必须等到商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进行工业化。蒸汽机早就开始研发,并未列入大明皇家科学院重点研究项目,并拨了数百万两银子作为研制经费,有宋应星和毕懋康负责。朱慈烺又一年多没有去视察大明皇家科学院,不知道两位大明科学家研制蒸汽机是否有巨大进展。想要进行工业革命,没个十几二十年怕是很难入门,朱慈烺也不急,一切都慢慢来,一口吃不成胖子。朱慈烺最大的优势就是年轻,他已经做出规划,五年内解决河套和乌斯藏、西域等地区,彻底恢复大明鼎盛时期的疆域。十年内拿下东南半岛,将大明的影响力重新打出海外,进入大航海殖民时代。未来,他还计划东取日本,北征西伯利亚,南破卧莫尔帝国,打通印度洋,更远的则是澳洲和美洲,扬国威于海外,向全世界输出汉文化。目标蓝图都有了,现在要做的就是一步步脚踏实地的去完成,朱慈烺相信,在系统的帮助下,所有一切都会实现。现在大明四周并无战事,朱慈烺第一个目标就是让百姓吃饱饭。他相信分地到户后,由于红薯土豆和玉米的引进,大明万万子民统统吃饱饭绝不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