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朱舜水访武昌2

“这汽船虽好,可是再好的汽船也出不得海的。”

卫六今年四十七岁,他原本是东南沿海的一家海商家的掌舵。因为有一次他负责的船被海盗抢劫了,所以年岁见高的他被主家解雇了。回到余姚老家的卫六刚好遇到余姚大户朱家招募商船船长。因为他的一个远方族兄在朱家宅门里当差,所以他被推荐成了朱家商行的一个商船掌舵。

1623年的时候,朱家随着江南地区的各大商家的风潮,也在复兴党的武昌造船厂订购了一艘小型的全蒸汽动力的商船。卫六在武昌造船厂的培训中心接受了三个月的蒸汽船操作培训,成了这艘新船的船长。

虽然卫六年纪很大了(在这个年代确实如此),但是因为他经验丰富技术高超,而且这个操作了一辈子风帆动力帆船的半老头子头脑灵活接受新东西的速度很快,所以他被朱家商行所倚重。这个已经四十多岁的老海狗在大家羡慕的眼神里跟朱家签下了卖身契,成了一名光荣的朱氏家奴。

朱之瑜是个思想上强调实践重要性的读书人。他厌恶八股重视实用,对于一切科学技术都充满了兴趣,而且他本身对于工程建筑方面也有很深的修养。涉及到具体的他所不了解的新领域,朱之瑜是具有强烈的不耻下问的精神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就在甲板上向船长卫六请教起了蒸汽轮船和风帆轮船的优劣之处来。

劳动者有劳动者本身的骄傲。卫六在海上行了一辈子的船,日本、吕宋这些地方他都去过,所以他在航海方面的实践经验是非常丰富的。虽然因为家里人的叮嘱,卫六一直在主家面前弯着腰保持着一种奴仆式的谦恭,可是说起他的老本行来,卫六的腰杆子就直了起来。

在谈到蒸汽船的好处的时候,卫六给蒸汽船的评价相当的高。可是说起蒸汽船不方便的地方的时候,卫六也谈到了在海上航行蒸汽船的一个重要的劣势。

“三老爷别看咱们这船从南京过来又快又稳的,那是因为船开过来的这段路程,从武昌到南京两岸都有他们复兴商社的煤水补给站。要是出了海,不说出海的时候咱们船上就得装多少煤炭了,到了海外,回程的煤炭可没地方装去。”

朱之瑜作为南方人,对于出海行商之类事情并不排斥。他想了想卫六的话对他说道:“那要是按照大掌舵的说法,是不是只要煤炭供给跟上了,就没有什么问题了呢?”

卫六摇了摇头,对他说道:“三老爷把事情想简单了。那蒸汽机看着确实挺结实的,都是上好的精铁做的。可是这个东西得勤保养,勤维护。就是走长江水道,有时候还经常会出现半路上机器坏了的情况。在江里还好点,机器坏了可以请人把船拖回去,要是在海上出了这样的问题,那可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

朱之瑜觉得卫六的话说的很有道理,可是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那样的话,这汽船出海就不能是单艘单艘的出海了。每次出海,这种汽船必须成群结队才行。有的船专管运送煤炭,有的船专管维修机器,这样一来,不就可以防备你说的那种状况了吗?”

卫六听了朱之瑜的话微微的笑了笑。他对朱之瑜说道:“三老爷这么想倒也没什么错处,可是这出海是为了赚钱的。出海的海船就那么大,能装的东西很有限。装了煤炭装了机器之后,剩下的地方装货就不够用了。出一次海,顶着天大的风险。海商都是把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人物,他们想的是能装多少就装多少的货。至于速度够不够快,在海上够不够灵活,这些事情他们都是不会考虑的。”

朱之瑜所在的余姚朱家虽然也是个大地主大商人家庭,但是他本人对于商业贸易方面一点儿也不涉及。家里当官的有大哥,经营家业的有二哥。而且他父亲也在世呢。他本人读了几十年的书倒是一点儿也不接触商业方面的问题。

这一次出来放松放松,朱之瑜脑袋里连一丁点儿的他已经读恶心了的四书五经也不想寻思。所以一听卫六说起商业方面的问题,他连忙仔细的请教了起来。

“要说这湖广啊,往年这个地方做的最多的生意就是粮食买卖。就是在福建那些地方,不少粮商也会到湖广来进粮食。倒不是说,湖广这地方的粮食便宜。主要是两广那边的海主(海盗)们闹得太厉害了。而且近几年红毛夷人在南海也是连杀带抢的。所以福建那边买粮食都是到湖广来买。其实,两广和交趾的粮价比湖广还要便宜呢!”

“哦,既然这样,怎么不走陆路从两广买粮呢?”

“三老爷有所不知。走陆路运粮食,除了雇人派车的运量没有用船运大以外。这陆路其实走起来也挺麻烦的。海上有海盗不假,可是船要是快一点儿能跑就跑了。船要是慢一点运气好的遇到个讲规矩的海主,东西还能剩下三分之一。”

“可是这要是走陆路,土匪山贼之类的家伙可是不讲究规矩的。货他们要拿走,大车骡马他们要牵走,这些人的人命也是保不住的。而且啊,这走陆路,要打点的人可就多了。每到一地,都得往外掏钱。真要算起来啊,这两广的粮食可比从湖广走海路运粮贵多了。”

朱之瑜不是个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他虽然还没有在人情世故上达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冷暖即文章”的练达境界,可是身处官僚家庭,他对于这世情方面的理解还是比较充分的。

点了点头,朱之瑜又问卫六道:“既然这湖广的粮食便宜,怎么这几年的粮价反倒比以往高了那么多呢。几年前的时候,粮食再贵稻谷也才四五两银子一石,现如今的粮价都已经十两银子一石还买不到了。难道这湖广这几年也遭了灾了吗?”

卫六听了朱之瑜说这话,心里面到了给朱之瑜点了几次赞。这位朱三爷据说是家里学问最好的。听府里的老管事说,这位朱三爷可是从小读书到现在。原本听他说话还以为他是个啥也不懂的憨头呢。没想到,这样的读书人居然还关心粮价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