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陈桥兵变之改天换日
出发前,赵匡胤颁布了几条铁律:1,太后、幼主,都是我的上级老板,你们不得惊犯;2,朝中文武百官,都是我的亲密战友,你们不得侵犯;3,朝廷府库、城中官员百姓,不得侵犯;4,遵从此命令的,有重赏;违令者,定斩不饶!将士们再拜领命。随后,这支帝国最精锐的军队向后转,齐步走。迎着黎明的第一缕阳光,赵匡胤身穿龙袍,出现在了汴州城下。汴州城的守备官不由分说,打开了城门,恭迎赵匡胤进城。入城之后,赵匡胤就命令禁军将士们各自回营,不得惊扰地面,而他自己也回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好像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兵变。不一会儿,就有人推推搡搡地把宰相范质等人押到赵匡胤面前。见到范质等人,赵匡胤放声痛哭,向一脸惊恐地宰相们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把范质等人直接整不会了。不等范质有所表示,赵匡胤身边的警卫员罗彦瑰手按佩剑,厉声说道:“吾辈无主,今天必须推选出一个让我们认可的天子!”身边众将士纷纷手按剑柄,恶狠狠地瞪着范质等人。赵匡胤大声喝叱罗彦瑰,然而罗彦瑰等人却不听号令,变本加厉地恐吓范质。范质等人早已吓得魂飞魄散,相互对视一下后,立刻匍匐跪倒,表示天子非赵匡胤同志莫属。随后,在宰相们的带领下,文武百官全体到场,排班肃立。到这个时候,宰相范质等人还没有从惊惧中完全缓过神来,左顾右盼,欲言又止。因为他忽然想起来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如果按这个剧本发展,那么接下来,将是柴宗训宣布禅位,所以……禅位诏书还没人起草呢。这就尴尬了,好比开大会,领导马上就要登台讲话了,却发现根本没人准备讲话稿。然而此时此刻,又有谁敢提这件事呢?看吧,要出大事了。随着程序的有序推进,赵匡胤似乎意识到了这个严重问题。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首先,这是改朝换代的关键一步,是要被永载史册的时刻,如果没有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级别的诏书,那就太过于玩笑,要贻笑千年。其次,如果命翰林学士现场起草,先不说他们的水平是否足堪大任,如果遇到一两个不怕死的迂腐耿直愣头青,当场骂一句“国贼”,痛斥篡逆,该如何收场?总不能让方孝孺提前400多年出场吧?赵匡胤心急似火,脸上已经掩盖不住了。文官班列中,有一人神色放松,甚至略带得意,与周围人的焦急、恐惧格格不入。他是那么悠然自得,那么怡然自乐。他躲在暗处,悄悄窥伺着赵匡胤的微表情,当他认为火候到了的时候,忽然闪出班列,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径直走到赵匡胤面前。众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他的身上,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赵匡胤也紧紧盯着他,精神高度紧张。此君名叫陶榖,原名唐榖,石敬瑭称帝时,因避讳而改“唐”为“陶”,现官居翰林承旨。在众人的注目下,陶榖十分嘚瑟地从袖子里摸出一张纸,慢条斯理地说道:“臣已经为陛下备好。”众人在不可思议的神情中,聆听了这份高考满分作文:“……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时以革命……”——尧、舜有让贤禅位之德,夏禹、商汤、周武王有革前朝命之威……“……予末小子,家遭不造……”——我只是一个傻孩子,不堪大任。“……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赵匡胤同志劳苦功高。“法尧禅舜,如释重负……”——把国家交给他,我就放心了。随后,在群臣们的意志拥戴下,赵匡胤身披衮冕,驾坐崇元殿,宣布即皇帝位。柴宗训母子暂时迁往西宫居住,柴宗训被降封为郑王,符太后被尊为“周太后”。次日,赵匡胤宣布大赦天下,改国号为“宋”,改元“建隆”。至此,“五代”终结,历史的车轮进入到了大宋朝。两年后,柴宗训母子移居房州,开宝六年柴宗训病逝,享年20岁,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柴宗训死后,周太后心灰意冷,看破红尘,申请出家,号“玉清仙师”,于淳化四年病逝。柴宗训以下还有三个弟弟:柴熙让、柴熙谨、柴熙诲。其中柴熙谨于962年病逝,柴熙让、柴熙诲则“不知其所终”,谜一般地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五代十国”的故事并未完全结束,在中华大地上,仍有“十国”势力残存,遍布两浙、江南、两广、两湖、川蜀、山西,河北北部地区也在大辽国的控制下。柴荣“给我三十年,还你一个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落到了这个新兴王朝——大宋的肩上。从正月初一接到“契丹入寇”的奏报,到正月初五改天换日,短短4天时间,被“宋粉”们鼓吹的“没有流血的兵变”——陈桥兵变——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不得不说,确实是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惜字如金的简短记载,含糊其辞的表述,历来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兵变为何如此丝滑,是偶然的意外,还是处心积虑的阴谋?雄才大略的柴荣为何会如此失算?满朝文武为何无一人反对赵匡胤的篡逆?兵变逼宫的桥段有很多,从唐末李茂贞到后梁朱温,从后唐李从珂到后晋石敬瑭,他们有的失败了,有的成功了,但即便是成功了,也未能使自己的王朝国祚长久,为何赵匡胤就能使大宋享国300余年,成为自秦朝以来最长寿的朝代?如果不是席卷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横空出世,恐怕大宋还会更长寿。这也是历史爱好者们又一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