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3章 后主孟昶(下)

二,内政1,蜀中英主孟昶16岁即位,朝政被前朝宿将功勋把持。例如李仁罕,在孟昶刚即位的时候,李仁罕就主动提出要统领皇宫亲卫,而他是怎么“提出”的呢?先派亲信来到了枢密院,口述了李仁罕的意思,然后就来到翰林院,命令翰林学士起草任命的制书。严格来说,李仁罕不是“请求”,而是命令。再比如老将李肇,朝觐的时候拒绝下跪行礼……而孟昶的应对与后世的康熙大帝不分伯仲,一招“接、化、发”,巧妙破解李仁罕统领禁卫亲军的要求,然后有一招闪电五连鞭,借力打力,利用前朝宿将之间的矛盾驾虎驱狼,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扫清了障碍。期间还为赵匡胤预先上演了“杯酒释兵权”。除此之外,蜀地的地方叛乱林林总总也不在少数,但都被快速地镇压,没有掀起更大的风浪。孟昶的权术功底十分了得,仅从这一个方面上看,他可以称得起是一个英主。2,广开言路有人给孟昶上疏,批评时政,朝臣认为这是诽谤朝政,当严惩其罪。孟昶却以唐太宗举例子,说唐太宗广开言路,只要是对国家有利的意见都会虚心采纳,而不管上书言事者的出身资历,你们为什么劝我不听苦口忠言呢?3,刊印九经宰相毋昭裔校正了旧本“九经”,然后命平泉县令张德钊刻印在石头上,保存于成都,成为蜀地高考标准答案。后来,毋昭裔自掏腰包,耗费百万之资捐资助学,又将九经镂刻刊印,颁行全国。毋昭裔极大地促进了蜀地的文化发展,更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突出的贡献。4,经济繁荣纵观整个五代十国,后蜀的经济都是名列前茅的。比如前文提到过城里三十岁的人都没见过农作物长啥样。949年8月,孟昶乘坐龙舟游浣花溪,观水嬉戏,观看沿岸百姓的生活状态。发现两岸民居皆是楼台亭榭的水景别墅房,逛街的男男女女皆绫罗绸缎、穿金戴银,珠玉宝石点缀其中,各种奇花异草散发出的香味绵延四溢,香传十余里,看上去宛若仙境一般。孟昶心旷神怡,说了句:“曲江金殿锁千门,殆未及此。”兵部尚书王延珪立即赋诗道:“十字水中分岛屿,数重花外见楼台。”受到了孟昶的好评点赞。次年,孟昶在城墙上大量种植芙蓉花,命人用帷幔保护其幼苗,精心呵护,等芙蓉花盛开的时候,孟昶前来赏花,只见花开如锦绣,于是大喜,顾谓群臣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三,亡国之君作为亡国之君,孟昶身上也难免会有一些亡国之君的气质。1,二环十三郎孟昶年少时酷爱飙车,有一次,坐骑突然发脾气,险些摔伤孟昶。李太后就教育他,说你贵为天子,为何以驰骋为乐?这是皇上该干的事儿吗?孟昶听候十分惭愧,于是就稍稍改了这个毛病。2,好色16岁当皇帝,正值躁动的青春期,孟昶对男欢女爱这方面的事非常用功,经常在民间海选,搞些个“川蜀小姐”啥的充实后宫。这一次是韩保贞劝谏,孟昶同样非常惭愧,于是就让民女回家,还赐给韩保贞好几斤黄金。但是孟昶并未完全改正。942年,后蜀进行了全国范围的海选,规定“限年十三以上,二十以下”,都要先让孟昶挑选,淘汰下来的才可以自由婚配。于是蜀地骚然,全国闪婚。新津县令陈及之上疏劝谏,孟昶高度赞扬了陈及之的直言精神,赏赐给他白金一百两,但是海选之事嘛……不要停。唐朝时候,后宫自皇后以下,有四妃、九嫔等,民间也常说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这多为民间演绎。实际上,通常情况下后宫的这些编制都是不满编的,虚设名号而已,比如后周的两位皇帝郭威和柴荣,两人的后妃全加一起也不超过两只手。皇帝毕竟是要治理国家的,不能拿他当种马。然而年富力强的孟昶同志,不辞辛劳地使后宫满编,以至于不得不增加等级、名号,孟昶的后宫共有十四个等级,昭仪、昭容、昭华、保芳、保香、保衣……3,崇尚奢侈孟昶初即位的时候也是崇尚简朴的,但随着后蜀经济的发展和皇位的巩固,他终于放飞了自我,其实好色与奢侈是孪生兄弟。他究竟奢侈到什么地步,我们举一个例子足矣。他的马桶尿壶都用七宝装饰。据说灭蜀后,赵匡胤看到了战利品中有用七宝装饰的尿壶,当即将它摔碎,怒道:“孟昶啊孟昶,你如此奢侈腐化,不灭亡才怪呢!”末期的孟昶与许多亡国之君一样,穷奢极欲、好大喜功,挥霍无度,所以史籍上才出现了一个看似矛盾的记载,即在描述锦城成都如何繁华富庶的同时,又在“秦凤之战”中说后蜀军费不足,以至于不得不增发货币。4,用人不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老臣恃功自傲,新主只能依靠嫡系力量坐稳江山,例如重用“舅族群小”的后汉刘承佑,再比如后蜀的孟昶。孟昶最信任的人当属王昭远,此君前文已有详述。另一人则是伊审徵。伊审徵的父亲伊延环是孟知祥的嫡系将领,骁勇善战,随孟知祥入蜀,屡立功勋,孟知祥称帝后,将女儿崇华公主嫁给他为妻,生下了伊审徵。所以论起来,孟昶是伊审徵的亲舅舅。因为这层关系,伊审徵火箭提拔,由刺史升榷盐使,继而一步步提拔到枢密院,并且加宰相衔,与王昭远沆瀣一气。据史料记载,伊审徵贪婪而又奢侈、狡诈而又阴险,“与王昭远相表里,国政由是寖衰”。到底该如何评价孟昶?这个问题应该由蜀人来回答,而他们也确实给出了答案。据记载,当孟昶被俘东迁的时候,“万民拥道,痛哭恸绝者数凡百人”,数万蜀民自发地送他最后一程,数百人哭至昏厥,所以史书惊叹“借非慈惠素着,亦何以深入人心如此哉”!因此,史书给出了盖棺定论,“劝农恤刑,肇兴文教,孜孜求治,与民休息……独用匪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