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5章 汉贼不两立2战略大欺骗

然而,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却很诚实。有意思的是,《宋史》对大宋接下来的事几乎闭口不谈,即便谈,也不情不愿、含糊其辞。万幸的是北汉和契丹人不辞辛劳地帮我们记在了小本本上:先来听听北汉的血泪控诉:“十月……宋帝崩,晋王光义即位……以宋师退遣使谢辽。十二月……以宋师复至掳掠军储告辽且乞赐粮为助。”“五月,遣使谢辽且以宋事告……七月,以宋人侵我告辽……十月,复遣使以宋事告辽……”再来看看契丹人忧心忡忡地记录:“十二月……汉以宋军复至掠其军储来告,且乞赐粮为助。”“五月……汉遣使来谢,且以宋事来告……七月,汉以宋侵来告,遣使助汉战马……十月,汉复遣使以宋事来告……十一月,汉复遣使以宋事来告……”赵光义即位的一年时间里,就有四、五次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且不用“战争”一词,因为这些冲突很有可能是宋朝边关将领的个人行为,并非举国之力的军事入侵,远比“三征北汉”的规模要小,但已经足以让北汉难以招架而不得不三番五次地向契丹爸爸乞援,求兵求粮求抱抱。面对大宋的“背信弃义”,契丹却表示不要在意这些细节,这些小误会是不会影响到宋辽友谊的。要有大局观嘛,一切向前看,扞卫我们的共同价值观。契丹高举价值观,北汉怒骂脑血栓。前文有云,大宋收复南唐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科书式的古代立体化战争的模板,舆论战、金融战、情报战……最后才是直接的军事打击,并最终取得了惊人的成效。在面对北方劲敌时,大宋当然不会放弃这套成熟的打法。比如金融战。太祖时,为了能够集中精力收复南方,放宽了对辽贸易的管制,任由商旅在边境互市,而官府不予干涉。现在主流观点认为,开放边境贸易可以有效缓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矛盾冲突。没有人天生是强盗,游牧民族之所以会南下武装劫掠,只是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生活物资,特别是当草原遭遇恶劣天气时,缺乏粮食的他们会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才迫不得已成群结队南下打劫。毕竟打劫也是要冒生命危险的,特别是长城出现之后。如果中原人愿意用粮食、布帛、锅碗瓢盆等东西换取他们能提供的毛皮等,游牧民族当然也愿意选择和平共处。赵匡胤放任边境贸易,契丹人可以自由地、平等地、安全地换回自己所需的生活用品,“北定三关”的痛苦记忆还未消散,哪个契丹人会叫嚣南侵呢?两国商旅络绎不绝,互通有无,边境地区一片欣欣向荣。赵光义即位后,很快就宣布要将边境贸易纳入监管,不能放任自流了,具体的做法就是在镇州、易州、雄州、霸州、沧州等边境城市设置海关。设置榷场、回图务、折博务等机构,不仅仅是为朝廷增加了海关税收,更重要的就是对双边贸易进行有效控制。辽国在经济上对宋的依赖度更高一些,也就使得大宋可以通过这条措施扼住辽国的脖颈,对辽国实施金融战、贸易战。同时也会无中生有地创造出一个谈判筹码,“放松贸易管制”就成为迫使辽国在其他问题上对大宋做出让步的外交筹码。在决定正式动武前,大宋不会把这根绞索收得太紧。在这一次的贸易管制中,大宋开放了香药、茶叶、奢侈品等大宗商品的买卖,只动皮毛,不伤筋骨,给契丹人留有幻想空间。大宋加强了对来自辽国的矾、盐的管控。盐自不必多说,自古以来就是重要战略资源,更是关乎朝廷财政税收;矾可用来印染、冶炼,也是当时辽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之一,而矾的利润相当高,宋太祖时就出台法律禁止民间贩私矾,使得矾如盐铁一样,全部官营,如有违反者,对其违法所得和赃物一律没收。如今赵光义加大了贩私矾的处罚力度,规定走私辽国矾达三斤的,就判死刑。收紧辽矾贸易,可以增加大宋财政税收,而更深一层的意思,当然还是对辽国的贸易战,就好比灯塔国对汽车、芯片等商品的管控,以及我们对他们部分农产品的反制一样。当契丹人还在谈判桌上就贸易问题与大宋讨价还价的时候,大宋却在北面设置了三个军事要塞:潞州北新筑一城,赐名“威胜军”;镇州广阳寨升为“平定军”;延州永安镇升“保安军”。977年5月,赵光义派起居舍人辛仲甫访问契丹,行至边境时,得到了一条重磅消息:朝廷打算收复北汉!契丹是北汉的爹,中原一旦动手,契丹必然横加干涉。辛仲甫飞书朝廷,请示出访行动事宜,朝廷回复:“走你!”双方来往公文的具体内容无考,不过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并非是辛仲甫贪生怕死,而是针对外交辞令的跟进请示。当时赵光义即位刚半年多一点,如上文所述,仅较大规模的军事冲突就多达五次,差不多每个月都有几天让北汉流点血,还开启了贸易战,又在边境设置军事据点……辛仲甫要针对这些问题与契丹方面充分交换意见,解释沟通也罢,忽悠哄骗也罢,总之是安抚契丹情绪,尽量缓和两国关系。而如果大宋在这个时候突然对北汉发动灭国之战,岂不友邦惊诧?朝廷指示:一切照旧。就按咱们之前约定的办,辛仲甫心里有谱了。抵达契丹后,辽国君臣热情款待了辛仲甫,双方就互相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友好交流,我个人脑补了一下:辽:“你们最近怎么老欺负北汉呀?”辛:“慢慢习惯就好。”辽:“你们设置了榷务……”辛:“你们管不着。”辽:“你们新建三军……”辛:“我们愿意。”在和谐友好的氛围中,时任辽国最高领导人——辽景宗耶律贤,终于问了一个他特别关心的问题:“听说你们那里有位叫党进的悍将,像他这样的硬核狠人还有几个?”党进,前文“三征北汉”中重点提过的“铁憨憨”,多次在太原城下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更是险些擒杀北汉第一名将——有着“杨无敌”之美誉的杨业,威震幽晋,别说北汉,连辽国人都对这个名字敬畏有加。辛仲甫戏精上身,“谁?党进?党——进……哦,嗨!党进呀?我差点儿想不起来了。我们那里名将辈出,像党进这样的傻子根本排不上名,很平常的一个无名小将罢了。像他这样的呀,一抓一大把,数不胜数!”辽国君臣听得脊背发凉。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辽景宗愈发欣赏辛仲甫,于是提出非常优厚的条件,打算让辛仲甫留在辽国,为辽国建设添砖添瓦。辛仲甫断然拒绝,表示自己宁死不留。辽景宗赞其有苏武遗风,知不可强留,于是带着崇高的敬意厚礼遣还。赵光义听说后,更是赞叹道:“辛仲甫勇闯龙潭虎穴,老成练达、随机应变,不辱君命,要是能多得几个辛仲甫,何愁天下不太平!”9月,赵光义在汴州城西新筑讲武台,并在此进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式。史籍记载,当时参阅军队绵延二十里,以五色旗为令旗,将士们按旗语的号令进退变换,“千乘万骑,周旋如一”,连史官都不由得发出感慨,称“甲兵之盛,近代无比”。当契丹使节来访的时候,赵光义命卫士与之比赛骑射,这是传统外交礼仪。此时宋朝将士们的骑射技艺让契丹使者瞠目结舌,因为他们无比震惊地发现,中原将士们的骑射技艺远超他们这些号称能骑善射的马背民族。不仅如此,赵光义还亲自下场骑射,据说一箭就射中了奔跑中的野兽,参阅的辽国使者当场高呼“万岁”,表示连天子都如此精于骑射,中原之强大实在超乎他们的预料。这一年年底,北汉胡桃寨指挥使史温等叛逃大宋,赵光义高兴之余向弟弟赵光美说道:“太原,我必取之!”这句话传到了北汉刘继元耳朵里,同时传来的还有另一句话,据北汉的情报人员汇报:晋州、潞州、邢州、洺州、镇州、冀州等赶制了大量武器装备和攻城器具,同时集结了大量粮草……晋、潞方面的动作无疑是针对北汉;邢、洺均在太行山以东,既可以通过“太行八陉”对北汉用兵,又可以机动阻击辽国援军;镇、冀是宋辽边境重镇,主要是牵制辽国。从军事部署上看,这非常符合针对北汉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准备工作。于是,“北汉主甚恐”,经过短暂的思考之后,于978年正月派儿子刘续到契丹当人质,并送去重金厚礼,向契丹求援。这让契丹很为难,因为大宋充其量只是“准备打”,人家毕竟没有真的动手,我这时候驻军于太原,岂不是防卫过当?您这太……神经过敏啦。不要整天疑神疑鬼、互为假想敌,要加强高层政治互信,推进国际新秩序的良性发展,合作共赢,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坚持以对话方式解决分歧……任凭北汉如何哭爹喊娘、求爷爷告奶奶,辽国始终坚持要以大局为重。根据后来的记载,宋朝与辽国之间应该存在类似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秘密协定,所以作为北汉保护国的辽国才会主动扮演和事佬的角色,在宋汉问题上罕见地拉偏架。这就是我们说的大宋对契丹的战略大欺骗,稍后再提。对于978年,北汉和辽国的记载并不多,大宋的记载相对较多,但除了日常工作外,只有两件大事:泉州陈洪进纳土,吴越国钱弘俶纳土。大宋收复了南方诸藩,只剩下北汉和幽云十六州孤悬海外,于是就接上了前文的节点:大宋要正式武统北汉了。这年十月一日,契丹派高级官员访问汴州,祝赵光义生日快乐。访问结束后,赵光义特派外交部长王侁将契丹使团护送到边境,从此开创了“送伴使”先例,这是从来没有过的高规格,远超“送你送你到小村外”,外交部长直接送到边境。辽国朋友非常高兴,看看——这就是牢不可破的宋辽友谊!次月大宋又派高级官员作为贺正旦国信使出使辽国,祝辽景宗新年快乐。“看看,这就是牢不可破的宋辽友谊!”辽国人沉浸在喜庆祥和之中,没有人相信战争会爆发。就在辽国人张灯结彩准备庆祝新年的时候,赵光义再次来到讲武台,这一次他重点检阅了大宋的大杀器——投石车、连弩。“上将伐北汉,先习武事也”,要杀猪宰羊了,先磨磨刀。几天后,契丹也派来了国信使贺正旦,“新年快乐,我的朋友。”“说得好,在即将到来的新年里,我一定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