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告人的对话

灭太平天国后的曾国藩风光无限,湘军系总体数量已经超过三十万,势力遍布全国,成为满清入关以来汉族官僚中拥兵最多的官员,甚至超越了清初的吴三桂。

朝廷大臣纷纷建议,过去与太平军作战时,朝廷的确不得不依仗湘军,但是,如今太平军被“荡平”了,我们还能允许曾国藩在江南坐大吗?请太后下令对曾国藩的湘军进行裁减,以绝后患。

慈禧看着一个个在曾国藩背后插刀的众臣,她抽动着嘴唇想骂出来,但还是忍住了,她只能在心里面骂:

这群呆子,说得倒是轻松,打仗你们一个个缩头乌龟,现在全是诸葛亮。

不过想起曾国藩那30万装备精良的大军,慈禧的确连睡觉都不安心,但是现在这只老虎不是想动就能动的,裁军裁得好还好,裁不好自己可能都要被裁了,得找个合适的机会,才能对这个庞大的军事、政治集团进行削弱和裁撤。

曾国荃在天京城杀戮军民的残忍程度令传到北京后,朝廷一片哗然;他谎报洪秀全的儿子洪天贵已死,其实是逃跑了的消息,也被人告状到慈禧那里,有人说是被曾国荃故意放走了,众大臣议论纷纷要求惩治曾国荃。

慈禧不愧是从后宫的冷枪暗箭中厮杀出来的人物,此时依旧心平气和。

她一边通令嘉奖曾国荃攻下天京有功,赏太子少保衔;一边下诏让曾国荃交出在天京所得的金银财宝。至于残害无辜百姓一事,只字不提。

与此同时,慈禧还急调富明阿、僧格林沁等军南下,驻扎于河南、苏北一带要隘,并让湖广总督官文增派兵员,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湘军的一举一动。

慈禧这一手不仅不给曾国藩、曾国荃留下任何“卸磨杀驴”口实,还明目张胆地调兵遣将,让曾国藩不敢轻举妄动。一旦他们兄弟二人造反,就是违背皇恩,图谋不轨。

所以说慈禧能够垂帘听政,绝非偶然,一个连学都没怎么上过的懵懂少女,在入宫后经历过无数残酷复杂的宫廷斗争活下来,并能够在她26岁扳倒先帝临终前托以治国的八个顾命大臣,这是一个绝对厉害的政治家。她有足够的耐心用非常的手段跟对手周旋,再在最合适的时机干掉对手。

只不过,这次她面对的是曾国藩。

忧心忡忡的曾国荃回到湖南后,寝食难安,作了几天心理斗争后在一个夜晚到曾国藩府上求见。

正在案前的油灯下对着造船的图纸圈圈画画的曾国藩抬起了头,要一只耳朵的柳寿田给额头上冒着汗珠的弟弟倒了一碗茶后,示意柳寿田退下。

曾国荃接过茶碗放在桌上并没有喝,他用衣袖擦了一下汗坐在曾国藩对面,把在朝廷的所见所闻绘声绘色详细描述了一遍,抱怨说:

哥,朝廷这些官员实在是太坏,慈禧别看她这么年轻,心也太狠。兄弟们辛辛苦苦用脑袋做赌注攻下天京城我为大家留了点银子,现在战打赢了,朝廷要求我上交,还派了军队紧形影不离跟在我身后,对这些事,湘军内部都在议论纷纷,他们觉得自己不顾性命为朝廷出战,如今换来的不是荣华富贵,而是被怀疑、被针对,将士们实在心寒。

上次你告诉我,要我这次进京不要表功,好,功劳不说,这些人还造谣说逆贼的儿子是我放走的。曾国荃愤愤不平。

曾国藩心里还是有数的,弟弟虽然没有在朝廷邀功,但是长毛的银两去哪了?曾国荃以为把天京城的人杀光就没有人知道,这只是自欺欺人,朝廷没有深究,只是慈禧并不想跟曾家兄弟撕破脸皮。

九弟,你觉得自己比起韩信,如何?

那自然我不如韩信。

韩信怎么死的?

曾国荃愣住了。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曾国荃也急了:怕什么,其实是朝廷的腐败,才会内有太平军之乱,以我们湘军现在的实力,朝廷那点部队根本不是我们的对手,哥,大不了我们问鼎中原,而且现在各将领们想要聚集群众的力量将您推举为新皇为大家讨回公道,解救水深火热中的民众。

曾国藩皱起了眉头:问鼎中原?九弟,这话是谁要你来说的?

曾国荃举起茶碗一饮而尽:就朝廷那点兵,能拿我们怎么样?您现在作为湘军领袖,德高望重。这三十万湘军在大小战役中已经锐不可挡,我们肯定可以攻破北京,恢复汉族的天下,哥,你也可以成为一代君王。闽浙总督左宗棠、四川总督骆秉章、两江总督李鸿章、虎将鲍超、水师彭玉麟都是湘军的嫡系,必定会支持我们。

曾国藩眯起眼睛捋了捋灯芯,没有做声。

他可以理解弟弟在政治上的幼稚,以为表面上的恭维和吹捧就是支持。

清王朝现在内忧外患,即使湘军有争霸天下的军事实力,但是曾国荃说的那一堆人里面,谁真正有救国的本领?政治顶流的人情世故和那些隐蔽、毒辣的手段比他想象的要复杂的多、比见血的战争要卑劣的多。

患难时,大家都可以成为很好的朋友,但是面对权力的角逐时,这些人最容易反目成仇。

左宗棠当军师的时候就桀骜不驯,现在大家都是总督,又怎么会屈居我之下呢?李鸿章虽说是我的学生,但是他对权力巅峰的迷恋在我有难时未必不会落井下石,鲍超有勇无谋,靠他夺天下谁能治天下?彭玉麟跟随我多年,但他始终忠于的是大清的朝廷,并非你我。

湘军里那握重兵的将领的名字在曾国藩脑海里一个个闪过,他心中大抵有了答案。

曾国藩指了指桌上堆积如山这几年来徐寿送过来的图纸和满是英文字母的轮船、枪炮的图片:

九弟,你可知道我为什么要造船?为什么要研究、学习西洋枪炮?你觉得过去打败了长毛很值得骄傲?北方的俄国不断的侵吞我们的领土,西边跨过大海的英法舰队不断的压迫我们签订各种条约,东北方向的倭寇,也不时不时对我们进行骚扰。现在我们手中这堆破铜烂铁除了能打自己人,还能拿得出手吗

顿时,曾国荃无言以对。

在曾国荃心中,哥哥是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榜样,是一个灵魂可以得到呵护的港湾,是一个威严正直的家长,本以为众人的真诚劝告能让这位德高望重的兄长带领大家建立起一个全新的汉王朝,但是没想到心若磐石的曾国藩坚定的拒绝了,他考虑的更加长远,也更加周全。

曾国藩面无表情用那双锐利的三角,眼狠狠的瞪了曾国荃一眼,冷冷的说:回去后,去告诉你身后指点你的那些人,从今往后,这个事再不许提了。

其实,清政府对湘军早有防备,在湘军的南北两面都有驻扎军队在提防。南边僧格林沁的兵马,其战斗力虽然无法跟湘军匹敌,但是在清军里面算是特别强,由其驻守东南,此外,李鸿章率领的兵马可能会成为起义军的阻力。而北方的土地上,富明阿、冯子才等人早已重兵把守要塞,以防湘军的突然北进。湘军虽然号称三十万,但是,真正能让曾国藩、曾国荃自由调配的嫡系部队只有一半。

湘军能够如此快速组建,民众看重的是国家利益,不忍看到太平军在国内肆意妄为。如果起义造反必定会失民心,让军队里的将士们失望,让天下人失望。原本太平天国运动已经将国内搅得鸡犬不宁,现在如果湘军也叛乱,那么百姓的生活会更加艰难,列强们也更容易将势力渗透进来。

保守思想使曾国藩无心篡夺帝位,他深受晚清理学大师的影响,忠于君主是他毕生会履行的事情。因为,他的儒家学说里,追求着做一名中兴国家的臣子,希望能够封侯拜将,成为家族的荣耀。

大清王朝已经衰落,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统治者备受煎熬,曾国藩组建湘军也是为了镇压起义,拯救国家,安抚百姓,稳定国内局势,以便能更好地反抗外部势力。

不管曾国藩有没有称帝,他都是晚清的救命稻草、国家中流砥柱的人物。正是曾国藩的存在,才让清朝的统治得以延续。

所以,即使曾国藩现在身处高位,手中也掌握着极高的权势,但他的内心仍然是透明且澄澈的,他不忘初心的坚持和信念,就算所有的将领都劝他造反,而且造反的成功几率也非常大,可他依然不会做出越轨之事。

这种心境或许一般人很难理解吧。

他的弟弟曾国荃虽然野心很大,但是实际上不可能有管理好一个国家、能带领国家人民真正走向富强的才能,他苦劝曾国藩称帝,究竟是真心为了他标榜的湘军和民族大义,还是想借机为自己谋利益,只有他自己知道。

八月二十七日专折代曾国荃奏请开缺回籍养病,还主动解除自己的兵权,再一次向朝廷建议:裁减湘军,仅仅保留6个营。

九月初四日即得到清政府的批准。

为此,曾国荃对自己的哥哥非常不满,在裁减湘军的时候将自己的愤懑之情公开发泄出来,他甚至对湘军说他的哥哥愚忠朝廷,不顾赴汤蹈火的兄弟们多年跟着他的感情,将他们遣散。

曾国荃又怎么能够理解哥哥的用心良苦呢他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弟弟成为政治角逐的牺牲品,希望他回去能安享晚年。

慈禧同样明白曾国藩和他手中湘军的价值,对于这遍布全国庞大数量的湘军,若不能找一个合适的理由就一口气裁掉,第一她担心引起哗变;第二,万一跟外国军队开战,自己手里的部队那点战力根本无法一战,仍需要湘军去当炮灰。

所以慈禧暂时搁置曾国藩要求要裁军的建议,还特意提拔曾国藩为一等侯。至此,曾国藩成为清朝文人封为武侯的第一人。

曾国藩也的确是真心想远离战争,远离军权,这些年来的戎马,与农民军无休止的内斗,大大的消耗着国力,他感觉到真的累了,他希望通过富国强兵来改变国内的矛盾,同时能够抵御外国列强的狼虎之师。

同治四年(1865年)5月26日,朝廷要曾国藩率湘军赴山东收拾捻军。

此时的曾国藩对于内斗这种事情逐渐失去了激情,他现在只关心他造船的伟大蓝图,想拥有一个更大规模的造船工厂。

10月,曾国藩将金陵制造局迁上海虹口,和李鸿章原设的炮局及购自美国人的铁厂合并,再加容闳购回的百多部机器建成江南制造总局。

这个军工厂后来成为了中国战争武器来源的命脉,甚至在抗日战争中都发挥了巨大贡献。

12月,曾国藩核定长江水师永远章程及营制营规。

同治五年(1866年),朝廷让剿捻大半年但并不上心的曾国藩奉旨:进驻河南周家口,以钦差大臣的重权身份继续督师剿捻。

接到谕旨的曾国藩极不情愿,和太平军的战争已经让自己身心疲惫,不想再带兵打仗了,而且,自己冒着被骂的情况下裁撤湘军只留下了六个营,可是,朝廷的命令不得不听,曾国藩只好磨磨蹭蹭地向山东开去。

几个月后,曾国藩向朝廷推荐了自己的学生李鸿章,朝廷只好让李鸿章去接替他作为钦差大臣率淮军镇压捻军,而命曾国藩仍回两江总督继续造他的船。

在徐寿、华蘅芳等人的努力下,终于克服重重困难造出了中国第一艘轮船“黄鹄(hú)号”。

自从灭太平天国以来,曾国藩想通过自己造船制炮,从而建立一支能够抵抗外国战船的近代海军,这次算是实现了雏形。

(1867年)3月,曾国藩在江南制造总局下设造船所试制船舰,为江南造船厂的前身,同时拟设译书馆。

由于此时的朝廷国库空虚,无法支持,经费的筹集非常困难,而且李鸿章的淮军正准备北上镇压捻军,需要制造大量枪炮,制造轮船的计划不得不使暂时耽搁下来。

5月,曾国藩会同李鸿章将江南制造总局由虹口迁高昌庙,征地扩迁,规制大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为近代中国最早、最大、最重要的现代化新式军工厂之一,也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6月,曾国藩被补授体仁阁大学士。

1868年4月,曾国藩奉上谕改授为武英殿大学士。

5月31日,曾国藩至上海视察江南制造总局,随着江南制造总局的升级,武器制造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以现代化装备武装的清军战斗力让农民军再也无法正面抗衡。

在李鸿章淮军的协助下,捻军逐渐被瓦解歼灭,再难成气候。

同治七年,1868年8月,慈禧太后与军机处六大臣商量了数月后,决定调任曾国藩为直隶总督,由马新贻接替两江总督。

直隶总督比两江总督权力要大,却是在北京和天津一带任职,对曾国藩的任用明升暗降,这是想让他离开老根据地,朝廷方便监视。

选定书生出身、没有什么资历的马新贻继任两江总督,慈禧也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

马新贻颇有几分傲气,读书人办事有时候是不顾情面的,他既不依附曾国藩的湘军,也不依附李鸿章的淮军,是个中立派。

9月28日,曾国藩苦心经营的江南造船厂,在华蘅芳的带领下试制的第一艘轮船终于问世,该船载重600吨,长185尺,宽29.2尺,吃水8尺,主机功率392匹马力,航速9节,炮8门,锅炉自制,轮机购自外国。

这算得上驶至江宁与大家见面。

曾国藩兴高采烈的登船试航,取名“恬吉”,下水试航时,轰动上海城市,黄浦江两岸观者如堵。“恬吉”号的建成是我国近代造船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2月,曾国藩奉旨抵达北京,拜见慈禧太后与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