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小时候)
呜哇……呜哇……
安静的夜里一声声虫鸣响彻在伴随着婴儿的啼哭声响彻在空气里,就像夜晚的的伴奏一样。
在哭的婴儿正是何阿伯家刚出生的儿子阿明,原来,是阿姆没有足够的奶水给他喝,正饿的厉害呢,小婴儿哪里懂什么,反正饿了就要吃,没有就要哭。
那会儿粮食产量本来就不高,一个生产队集体干活,按照干活的量以及男人、女人、成人或者少年分工,分工不同,赚取的公分也不尽相同,种得的庄稼成熟收割后是按照公分分配的,要是买粮,还得需要粮票,买肉得要肉票,不过这时候的人能吃饱饭不挨饿就不错了,哪还奢求什么肉类呢。
何阿伯家就是这样,靠辛勤的劳动换取公分,分得的粮食也就勉强够一家人糊口,何阿婶生完孩子后身体虚弱,但是为了多赚取一点公分,一直没能好好修养,家里的条件根本不允许她修养,进补就更是不可能了。好在何阿伯的哥哥嫂嫂都是心地善良的人,自小阿明出生后,那是能帮就帮,不能帮也要想办法帮,可大家家里的条件都差不多,都不富裕。哥哥嫂嫂再好,也有没办法拿出多的粮食和肉来补贴他们。就这样,何阿婶的身体补不起来小阿明也就没有吃的。无奈,只好把米碾碎了熬羹羹给孩子吃。这会儿锅里正熬着呢,可小阿明等不了了,他饿的太厉害了,刚开始还只是小声的哼哼唧唧,现在饿急了,扯着嗓子哇呜哇呜大哭起来。
……
终于,米羹熬好了!何阿婶赶紧用土碗(这个土碗是指粗陶碗)把煮好的羹羹盛起来,放在凉水里冰起来,不一会儿温度降下来就直接喂给小阿明吃,小阿明终于吃到食物了,不用继续挨饿啦。(以前穷人没有奶给孩子吃都是喂米汤或者熬米羹给孩子吃,不管好不好吸收都得给孩子吃,吃了才有机会长大,不吃就一点长大的机会都没有),吃饱了的小阿明真是个乖孩子,不吵不闹的,一会儿就自己睡着了。
时间一转眼,小阿明已经两岁多了,迈着晃晃悠悠的步伐屁颠屁颠的跟在大堂哥后面,大堂哥走哪儿他就走哪儿,大堂哥去田里捡稻穗他也跟着去,看到稻杆上停着一只蚂蚱直接用手抓了就往嘴里塞,咦,还好哥哥一直留意着他的动静,赶紧给他掏出来,要不然这给吃下去了可咋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这点不好,逮着啥就喜欢往嘴里放,不管能不能吃的,反正往嘴里放就对了,大概是想尝一下味道,又或者是看看能不能尝出是什么形状?乁ㄏ
又是一次,小阿明穿着个开裆裤正趴在墙边的地上掏地牯牛呢,拿着一根小小的竹签对着松散凹陷的地方,边掏边念地牯牛退退,虽然他说话咬字还不是很清晰,但是也不妨碍他掏地牯牛,看看,地牯牛正随着他的念念有词不断往出退呢,还真是让他掏到了,赶紧捉到手心,准备趴着继续掏,晃眼一看,见堂哥放牛回来了,一骨碌爬起来就屁颠屁颠的晃悠着小短腿去找堂哥了。堂哥给他抓了只知了(蝉)他可高兴了,知了可好玩了,一捏它腹部就吱一吱一的叫,玩腻了就往灶塘里一放,,用火烤熟了,一股浓郁的烤肉味,吃起来简直不要太香,那滋味简直不摆了……
(地牯牛是一种喜欢生长再墙角的虫子,也是一味中药,那时候就只有医生知道的,普通百姓只知道是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