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不如出海吧
第九百四十四章不如出海吧秦安的话看起来好像是在与民争利,可是仔细一想,却是帮助百姓都大好事。“好。”扶苏开口道,“就按照先生的办。”李斯等人也纷纷赞同。其实他们哪里知道,秦安只是让地方官员贪污,所以后世华夏扶持乡镇企业政策,用那么麻烦的方式说出来。秦安笑道:“既然如此,大家随意的拿一些吃的,开始边吃边说吧。接下来说的是出兵的事情了。”所有人一惊,原本打算去拿东西吃的官员纷纷将手停在了半空中,一时间拿也不是,不拿也不是。秦安见此,笑了笑,道:“你们干什么,不用紧张,该吃。”随后秦安自己拿了一碗臭豆腐就开始吃了起来。众人见此,也纷纷拿起一样美食吃了起来。扶苏也拿起了一碗臭豆腐,问道:“先生,你刚刚说了动兵,莫非不是对西域动兵?”“当然不是。”秦安说道,“西域早就被我们渗透了。只要派遣一万大军足够拿下西域诸国。我说的动兵是对付孔雀王朝,此时的孔雀王朝已经日落西山,再加上我之前的布局,如今想要拿下孔雀王朝也不是难事。至于西域诸国我不担心,担心的是西域诸国后面的罗马帝国。不是说我们怕他们,我们根本不怕,而是担心打下来以后,无法控制,这对我们而言就是一件损失惨重的事情。我们大秦要么不出动,一出动就要彻底占领对方。还有一件事,东瀛被占领后,除了当地的土着,朝廷还迁徙了一些人过去,后来又从孔雀王朝购买了一些劳动力,如今东瀛已经发展了很好了。这件事扶苏不知道,在场的众人不应该不知道吧。我记得在场的家族都有派人过去。如今东瀛已经建立起好两座城池,富裕程度丝毫不比这里的差。原因是我让人从孔雀王朝购买的大量的劳动力,他们帮我们种地,帮我们建造城池。任何最苦最累的活都有他们来负责,而得到的好处却是最少的。如今,孔雀王朝还有几千万劳动力,我们只要能得到数百万就能彻底填补缺少的劳动力。到时候,挖矿,修建铁路,公路都可以全国范围同时实行了。”扶苏立马说道:“那还等什么,出兵啊,立马出兵。”李斯等人都纷纷看向扶苏,尤其是一群儒家官员,更是愣住了。这还是以仁慈为名的贤明太子吗?甚至有人认为眼前的复苏是假的。还回来,快点将我们那仁慈的太子殿下还回来。儒家官员们的内心纷纷咆哮着。秦安则是露出了笑容,道:“行啊,刚刚我可是想了很多说服你的话,没有想到我一句都用不上了。你够可以的啊,说说,你是怎么想通的?”扶苏说道:“听说了华夏未来的历史后,我就想通了,想要华夏强大,就要将一切的不安因素都提早消灭。另外就是华夏百姓的安全高于一切,你都说修建铁路是一件非常危险,又很辛苦的事情,既然如此,除非没有办法,否则我是不会让自己的子民受到伤害的。”李斯等人闻言,眼中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太子殿下长大了,不,是成熟了。一群儒家官员们,纷纷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太子殿下还是原来的太子殿下。秦安则是满意的说道:“很好,你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又进了一步。其实我让你看这些商品真正的目的是想让你知道商品的价格和种类,如此你才不会受到蒙骗。”这话让众人不禁翻了翻白眼,你的意思是我们会欺骗太子殿下似的。我们倒是想,但是我们敢吗?秦安没有理会大家,继续说道:“不仅仅你要知道这些商品,你还要知道军队之事,农事,还有民间琐事等等。不需要你精通,但是你要知道,只有你知道了,其他人想要骗你,那也不是很容易。”扶苏顿时感动不已,没有想到先生一直在为自己着想。“先生……”“好了,好了。我要用这样的眼神看我。”秦安笑着说道,“现在我们说一说海军的事情的。”“海军?”李斯说道,“陛下将海军交给了白思起负责,说起来一直由陛下亲自管理此事,具体事宜我们也不是很清楚。”秦安微微皱眉,道:“你们也不知道?”扶苏颔首道:“确实,白思起从来没有从朝廷中拿过一文钱。所以此事大家都已经有所忘记了。”秦安的眉头皱得更深了,竟然是这样子,看来大家依旧将路上的战力看的最重,至于海上的战力一点也不重要啊。“既然这样,我们就出趟海吧。”秦安说道,“正所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扶苏,你身为太子,还没有任何功劳,那么这次就出海去攻打孔雀王朝你也同行吧。”“万不可。”甘罗说道,“帝师,太子身为储君,如何能冒险?”李斯也有些担心的说道:“就是说啊,秦安,这件事是不是太儿戏了?你也知道出海很危险,尤其是海上的风暴,一旦遇到了,可能九死一生的局面。”冯去疾说道:“帝师,我也觉得不妥,实在是太危险了。如果不危险,别说是太子了,我们也想出海去看看。”“那就去看看吧。”秦安笑道:“现在反正有内阁处理国事,再加上还有岳父坐镇,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一直在朝堂上。扶苏,你就准备一下吧,等我派去询问过白思起之后再定出发的时间。”“诺。一切听从先生安排。”扶苏兴奋的说道。其实他也是一个少年,哪个少年没有梦,只是扶苏年少的时候被一群儒家的人给洗脑了,现在被秦安又重新洗了回来。现在的扶苏才是真正的扶苏,洒脱,仁慈,敢于挑战等等。“殿下三思啊。”一个官员立马说道。紧接着一群官员跪下来道:“还请殿下三思。”甘罗,冯去疾两位丞相也不得不跪下来,道:“还请殿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