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七章 当千
第297章当千正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当国子监监生们一开始鼎沸的气势被强行降温了两次后,不少人看着远处影影绰绰的军队,畏惧的心理开始占到了上风。幽微的月光下,冰冷的刀刃与枪锋反射着骇人的寒芒。让他们再次回忆起了洪武时代被朱元章支配的恐惧。像是今晚这种事情,是绝对不会发生在洪武朝的,也就是建文帝登基这几年优待士绅,真是上有所好、下有所效,以至于国子监的各项监规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部分严苛规定都形同虚设,以至于把他们养的有点飘了。如今有些人冷静下来,方才想到,若是没有国师的苦苦阻拦,恐怕他们这些人贸然冲到皇城去,不仅没有叩阙、哭阙的机会,反而会项上人头纷纷落地。不过仔细想想也知道,国师此举,肯定不是无条件地庇护他们,而是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毕竟,这些人,其实都是官员的预备梯队,而又恰恰不是官员,无论是思维还是利益,都可以改造.换句话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其实才是变法施行的主力,也是国师可以争取的重要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姜星火始终不肯动刀兵的原因。只要下了命令,这些精锐甲士,拿着得到的命令就不会收手的,而一动刀子,舆论、人心,就都废了。变法本来就难,这些国子监监生也不是不可以争取,只要有一丝转圜的可能,他都不会这么做。不过这是聪明人的想法,此时大多数人,还是被裹挟着懵懵懂懂,既对前路的甲士感到畏惧,又觉得被轻易劝退有些虎头蛇尾。不是没人觉得国师会把他们带跑偏,但有一个问题,却是所有人都觉得不可能。那就是,这位国师凭什么觉得他一个人的问题,能难住数以千计的这些大明最高学府的学子们?而且这个问题,绝不能是与今晚的事情毫无相关亦或是无关紧要的。国师阻止他们叩阙的前提,似乎根本就不成立。见人群趋于沉寂,姜星火抛出了自己的问题。“诸位口口声声说我是奸臣,认为变法是如那般王安石致使北宋衰亡的举措,所以要才要叩阙见陛下,请诛杀我,请停止变法,是也不是?”姜星火亲口说出了今日之事的缘由,却不待众人回应,继续自顾自地说道。“而之所以今日群情激奋,便是因为一字之谬了。”姜星火的目光,划过人群,看着一些闪烁的眼神,他心中知道,此事幕后必有主使之人,否则是扇动不起来这么大的规模的。不过,眼下却不是追查扇动者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情是,提前祭出撒手锏,平息今晚的意外祸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若是处置得当,或许今晚能在这些学生中,播撒下科学与变法的种子。而姜星火的“撒手锏”,便是他在敬亭山下,与道衍研学程朱理学,所悟出的“借鸡孵蛋”之法。一开始,姜星火本打算直接用科学对抗程朱理学,或者是用心学挑战理学的统治地位,但如今想来,却是有了更好的办法。六经注我,我又何尝不是在注六经?“我要说的是,雨已有天理,世上当然有天理,万事万物都有天理。”“那么请问,朱子继承自二程洛学派衍生的道南一脉的格物论,最终格物格出的天理,究竟是什么?”“如果诸位能答得出来,我带诸位前去叩阙,军队绝不阻拦。”“如果诸位答不出来,不妨听听我的答桉,大多数人认可的话,诸位请回。”听了姜星火的问题,国子监监生们的最后一丝躁动,都熄灭了下来。绝大多数人,都意识到了,这似乎是某个注定要载入史册的终极时刻。这将成为有明一朝,最为着名的辩经。历代变法,思想先行。如果姜星火输了这次辩经,那么变法的造势与理论,就将一蹶不振。而如果赢了,那么这便是。姜星火,一人当千!一位儒生打扮的年轻人站在前几排,被监生们拥簇出来,率先开口道。“学生范惟兴,斗胆按照朱子的经义谈一谈天理。”“请说。”姜星火示意道。这位名叫范惟兴的年轻人看着周围黑压压的人头,紧张地咽了口唾沫,声音有些发颤,但还是坚定地说道。“朱子曾言,太极,形而上之道也。”“理,形而上者;气,形而下者。”“因此,朱子的‘太极’几乎可与‘理’等同。”周围的监生们默不作声,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理气观乃是程朱理学的根本经义所在,早已形成定论,并没有什么好争议的。当然,范惟兴这里说的是‘几乎’,便是说‘太极’和‘理’虽然基本等同,但还有着一些细微的差别,‘理’是天地万物的根本之道,而‘太极’是具体之道,也就是所谓的“理一分殊”.也是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理一分殊,就是说天地间有一个理,而这个理又能在万事万物之中得以体现,即每个事物中存在自己的一个理,而这个理被朱熹称为‘太极’。朱熹首先是用‘太极’的观点来论述这一思想的。“朱子云:自其本而之末,则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故万物各有一太极,而万物各有禀受,又自各全具一太极尔。”范惟兴指了指天空中皎洁的月色,说道。“如月在天,只一而已,及散在江湖,则随处可见,不可谓月已分也。”姜星火闻言,亦是微微颔首。这是一个很巧妙的比喻,说的就是‘太极’就像是天上的月光,它散在天下江河湖海各处各物各人的身上,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太极’,但你能说‘太极’分开了吗?说到这里,被推举出来的范惟兴晓得自己的能力已经不适合继续参与辩经了,否则多说多错,于是轻轻拱手,退回了队列里。接下来,却是那位王教授出场。王教授,本名王允绳,乃是国子监戒心堂博士出身,经义研究颇深,如今刚刚被外放到了地方府中当教授,还没来得及动身,便被卷入了今日祸端。学生们一番推举,他也不得不硬着头皮作为代表来辩经了。不过令王教授心宽的地方是,这其实是一个已经非常成熟的命题作文,框架模板都固定死了,前人积累很多,并不需要他特别发挥什么,只需要照本宣科就好。只不过,王教授掌握的经义内容和典故,却是比范惟兴更胜一筹的。王教授清了清嗓子说道。“朱子借用了周敦颐《太极图说》中的‘无极而太极’,以太极作为理之极至,或者也可以称作极至之理,也就是万事万物的终极意义。”“从这种角度上讲,格物致知所格出的天理,就是太极。”先承接了范惟兴的观点,随后王教授更深入地阐述起了程朱理学的天理。“可天理终究不是一个能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所以又有了天理为一,但需分殊。”“何谓分殊?”“朱子云: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决不同也气之异者,粹驳之不齐;理之异者,偏全之或异。”这便是说,朱熹讲万事万物从根本上讲都拥有同样的理,是由于万事万物所禀受的气的粹驳清浊不同,理在万事万物中所体现出来的程度不同,所以万事万物有不同的理。“也就是说,太极就是天理,但由于理气之分,天地间有清气、浊气,不同的气,也构成了不同的太极。”姜星火点了点头。“还有吗?”就在王教授思虑要接着补充些什么未尽之处时,潜伏在人群中的宗超逸,看到了楚大恒递给他的眼神,突兀说道。“君子禀阳正气而生,小人禀阴邪气而生!”“君子常行胜言,小人常言胜行,故世治则笃实之士多,世乱则缘饰之士众。”哼哼了两声,宗超逸讥讽道:“笃实鲜不成事,缘饰鲜不败事成多国兴,败多国亡,国师也不知道是禀何气而生?”此言一出,不乏哄笑之人窸窣嘲弄。这几句话出自北宋五子之一邵雍的《渔樵问对》,邵雍学贯易理、儒道兼通,他毕生致力于将天与人统一于一心,从而试图把儒家的人本与道家的天道贯通起来,也是阐述理气的根源学说之一。而宗超逸接续的巧妙,王教授刚说到因为天地间清浊之气不同构成了不同的太极,他就以君子由阳正气构成、小人由阴邪气构成,来讽刺姜星火。非止如此,还说小人说得多做的少,借此嘲讽姜星火变法一事未作却在此与他们空谈。那么,宗超逸、楚大恒等人难道不知道舆论对于变法的重要性吗?他们当然知道!比谁都知道!否则就不会有今日之事!可此时此刻,他们就是能拿这话来挤兑姜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