烂尾感言

首先,说一下这本书之前为什么切,问题肯定是出在主角这个‘求死’的设定上,因为宁玦本身是反套路主角,也就是所有剧情都要反着写。

全书本来规划也就一百万字左右,也就是说,后面这四十五万字,整个剧情要向下走了,也只有整体剧情往下走,最后宁玦的这个‘死’才能丝滑一点。

当时写到华县大地震时候,我突然反应过来。

这本不仅仅是反套路文,而且是本爽文,但按照我最开始的设想,后面这四十五万字,已经跟爽文不沾边了,只剩下了单纯的反套路。

之所以现在厚着脸皮补个结局,主要是因为我想开新书了(呸,划掉),本来想着AI生成一个结局……但又想了想,与其糊弄读者,不如把之前的想好的人物结局跟剧情走向直接放出来。

当然,菜就是菜,笔力驾驭不了剧情,烂尾是大概率的事情,这点是要承认的。

之所以烂尾,除了菜之外,还有一个重大原因是,当时开书时,我个人的思想正好处在从通读史书到刚刚开始精读史书这么一个阶段。

也就是大致知道历史上发生了哪些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以前的时候,我个人是习惯了那些爽文叙事,如此强大的中原文明,只要万众一心,就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事情。

但随着读书越来越越多,我渐渐发现,历史上有太多纵使万众一心,也解决不了的事情了。

以明朝为例,现在网上的主流叙事,就是由于明代士大夫的集体堕落,导致了明王朝的中衰,最终走向覆灭。

但是这两年,我渐渐发现,事实好像并不是这样,甚至恰恰相反。

明朝是遇到了一个所有人都无法解决、且必将导致中衰的问题,包括皇帝、士大夫在内的统治阶级,在经历了轮流上手之后,发现无法解决,然后出现由上至下的自暴自弃。

其实就是早在汉代就有的运输成本。

主父偃传中有记载:「率六十钟而至一石」,而六十钟是192石。

哪怕到了明代成化朝,根据丘濬所著的《大学衍义补》所列的开支账目记载。

从南京至北京。

若走河漕,则需运3、运4斤粮,才能将1斤粮运进京师。

若走海漕,也需运两斤粮,才能将1斤粮运进京师。

每年为了把四百万石漕粮送进京师,江南那边需要启运一千二百万到一千四百万石粮。

明朝每年的财政收入,也就是三千多万石粮,仅南粮北运一项,就要耗掉三分分之一,可这还仅仅是京营、蓟州两镇边军所需。

咱大明,这不还有八镇呢吗?

我认为,这也是朱元璋很多“弊政”的万恶之源。

这个物流成本实在是太大,对于明朝来说,必须要让边关长出粮食,才能省掉物流运输成本。

不然边军就不可能足兵足饷。

边关收粮一斤,胜江南收米十石,诚如是哉。

可既然要搞军屯,势必牵扯到土地财产问题,开垦一块荒地,是极耗成本的事情。

如果不能传给自家子孙,绝对没人会乖乖在边关仔细垦荒。

于是乎,卫所制横空出世。

可有府兵制的教训在,不难想象,卫所兵必然会随着年岁渐长而战斗力衰败。

如何尽可能的延长卫所制的寿命?

于是乎,便有了藩王出镇,让藩王跟卫所世代相依,藩王把卫所当成自家产业小心经营,自然会把卫所兵的战斗力尽可能的保持一段时间。

以朱元璋的视角来看,这似乎是当时唯一能想到的办法。

然后,朱棣便在洪武三十五年继了皇帝位,同时选择了跟朱允炆同样的道路一把推翻了朱元璋的所有布局。

当时朱棣、朱允炆的心态可能是这样的。

朱棣/朱允炆:你跟鞑子还整这么多花里胡哨干什么,直接干他不就完了?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的心态是这样的。

朱棣:爹,我们叔侄俩都玩砸了。

永乐一朝,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件事。

仅仅是战胜草原部族,是于事无补的,必须要一劳永逸的彻底解决边患。

因为明朝最大的问题,不是草原上的游牧民族,而是为了防范草原游牧民族,设置的九边重镇。

养这九个兵镇,实在是太费钱了。

从战略意义上来看,朱棣的五次北征是失败的,因为明廷并没有甩掉九边重镇的包袱。

这也为后来的宣宗缩边埋下了伏笔。

既然耗不起,那我走?

然后,堡宗同志,为后来人打了个样,只顾着缩起头来当王八,也是不行的,万一人家又打过来了呢?

不过堡宗这个教训,买的实在是有点太贵了。

本来从家门口输一仗,长个记性就得了,他非得把家门都扔里面。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在堡宗之后,明朝历任内阁、皇帝,都在为彻底解决边患拿出自己的想法。

直到那位练得身形似鹤形的道爷出场,拿出了一个看似可行的方案。

一条鞭法。

不得不说,张孚敬、桂萼、嘉靖,这个组合,不一定是明代最强,但绝对称得上是明代心眼最多的组合。

由于卫所制的破坏,此时明军已经大面积启用募兵,而卫所屯田,也因此出现了大面积缩减。

但明代的慕兵,具有鲜明的明代特色。

也就是,募兵拿到的军饷,并非白银,而是粮食。

现在网上针对一条鞭法及后来真正推行一条鞭法的张居正,具有诸多非议。

可有一点是无法忽略的。

一条鞭法之后,募兵的军饷由实物变成了白银,也正是因此,边关的粮价开始上涨,商人开始渐渐恢复了部分商屯。

如果鞭法能够持续推行下去,那驻兵最多、最适合开垦的辽东,绝对会因鞭法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足兵足饷的辽东镇+适合开垦的辽东土地+明廷的海量补贴。

标准的胡萝卜加大棒,化夷为夏,汉化女真,未必不可能。

如果女真被汉化,辽东各镇堡得以北移至土蛮部旧地,那就成了明在北而俺答在南了。

当然,也只有真金白银才能有这样的魅力。

很难想象,大明宝钞信誉得好成什么样,才能把深山老林里的女真人勾引出来。

而早在隆庆和议时,张居正就在为经营辽东做准备了。

隆庆和议本身仅仅是招降了以俺答为首的蒙古右翼,而代表着黄金家族正统的土蛮汗,并没有被列入封贡之列。

此时,土蛮汗已经被俺答排挤到了朵颜三卫旧地。

和议之初,身为内阁次辅的张居正,曾给时任辽东巡抚的张学颜写过一封信。

「树德于西,耀威于东,计无便于此者矣」

大致意思是,通过和议,离间蒙古左右翼,同时举倾国之力进攻象征蒙古正统的土蛮汗。

是谓:诸边偃然,辽东独战。

关于张居正西怀东制的详细战略,请移步《皇明经世文编》三百三十卷左右。

说到这里,就忍不住吐槽两句,每每在网上冲浪,刷到张居正时,总有人跳出来,说什么鞭法只适合南方,不适合北方,因为北方没有白银。

一条鞭法,是一项财政改革。

北方缺银,是没错,可那是在收的时候。

那等到“支”的时候呢?

明廷三大固定开支,边军、边墙、黄河大堤。

哪一项是在南方?

天下之银,四分出于北,而六分用于北。

每年收走1两,再送回来1.5两。

北方的银子会被收完?

这是什么神奇脑回路?

这不就是一道最简单的同时放水蓄水的问题?

一条鞭法如果能够长期施行,对北方造成最大的影响就是,北方的白银会越来越多,甚至有可能在北方造成相当严重的白银贬值。

想来,当时最着急的应该就属手上握有大量白银的北方人了。

可惜,小冰期影响的不只中原,大明的两大白银来源的日本各岛及美洲、西欧同样受小冰期影响极重。

在明朝不得不采取一条鞭法时,织田信长、丰臣秀吉、英伦三岛及佛郎机都陷入长期战争,不得不砍掉了丝绸、瓷器、茶叶的消费,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无限的军备之中。

没有了白银输入,张居正的变法,注定失败。

很多人总是说牢张是聪明人,实际上牢张的鞭法,就是做了一件最蠢的事情。

总算是让天下人知道你想变法了。

这一条鞭法是你提出来的吗?

人家道爷那帮三百个心眼子的人憋出来的一条鞭法,试点都试点完了,为什么没继续施行?

不就是看到推行一条鞭法极有可能身败名裂吗?

而且银子不够,你不会先让边关穷下来?

就学着杨继盛奏疏里写的,把马市全都关了,让边关见不到一两白银,先搞上几十年穷边、困边。

等到边关百姓跟俺答都穷疯了,眼睛都穷绿了。

到时候你再拿着银子过去,不就能把一两银子掰成二两花了吗?

谁敢骂你,你就把杨继盛的《请罢马市疏》拍到他们脸上,谁骂你,谁就是在骂椒山先生,谁就是想当严嵩第二。

你非要管他边民死活干什么?

就因为他们也是你治下的百姓?

糊涂啊!

等到成了事,活下来的边民照样夸你文成武德!

现在搞得变法失败,谁人不骂你牢张几句?

这哪是神童啊,这不摆明了是那大傻子唐吉坷德吗?

由于小冰期的催化作用,边军造成的财政负担愈发庞大。

历史发展到明末,进一步的民族融合已经不可避免。

如果不施行一条鞭法,李自成那个所谓大顺,即便成了,最多也就是胜过清军几阵,仍旧要在长城沿线布置大量边军,不过又是一个明朝罢了。

张居正被清算,意味着汉人方案被历史摒弃,剩下的,就只有努尔哈赤方案了。

边军就是为了防虏,养不起边军,那我great清直接入关,不就把钱省下了吗?

可是,代价是什么?

以上,为烂尾感言,后面大篇幅写张居正,主要也是因为准备开一本类似张居正的主角。

目前还在犹豫,究竟是把背景放在嘉靖朝,还是放在万历朝。

万历朝的话,可能会碰到不少伦理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