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 力压群雄
说回中华职业教育社,其实并不像程诺一开始想的那样,只是为了培育产业工人,兴办实业而设立。
文化人是少,很珍贵,可就业机会它也不多,好不容易吃上公家饭也得拖半年以上的工资。
强如庚子赔款办学的青华学校,校长周寄梅为了指导学生就业,专门发起职业演讲活动,聘请专家进校讲演职业问题,如王正延的、伍朝枢的、董显光的等,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就业而设立,就差弄个。
甚至为了进一步指导就业,青华学校的教务长直接率领学生赴美考察,专门收集各种职业指导材料,为此还特意征求学生意见后汇编成刊物,到后面直接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帮助学生就业。
老大哥们都过得紧巴巴,其他地方上的院校更不用提了,何况家家都开设有法学专业,以当时这个环境,谈法治根本就是个笑话。
所以即便青华学校前身是,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前往美国深造,亦有造就的目标,总得有人留下提前吃上国内这锅饭,此次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他们的校长周寄梅也前来参与。
望向参会的众人,周寄梅不急不缓:
作为主事人,黄岩培快速记录着笔记:
蔡远裴站起身,抬手微笑道:就挺不错的,让学生们加深对社会需求的理解,不用盲从社会潮流选择热门专业,这种系统的辅导与帮助值得推广。」
按照青华学校的学制,分为中等、高等两科,学生在校学习八年:中等科四年,高等科四年。因为就业演讲只针对高四学生,所以被戏称为。
周寄梅可不光是说说罢了,私下里已经做了不少,帮助很多学生选择了正确的专业。
比如国学大师吴雨僧最初打算学路矿等实学,后来又想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新闻出版,他的继父认为英文容易就业推崇英文专业,还是周寄梅了解学生,看出了他的文学天赋,便推荐了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系,如此为我国红学研究发展保留了一个重要人才。
此外还有被称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的陈鹤琴也是在他的指导下,从医学改为了教育学。而这还只是众多学生的缩影。
对于青华学校的这位周寄梅校长,程诺是相当尊敬的,青华也是在他任上着手由改建为国立大学,所以在其观点上进一步延伸:
栏目,刊登职业指导专号,帮助学生了解学校外面的信息。」
这里倒不是说程诺故意起了私心,而是《国民》杂志大众副刊就是更为合适。名气比他大的,学术没他强;学术比他强的,规模又比他小。
真要是能借助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力量,那杂志将很
快铺满大半个国家,科普效果势必要更好。
下面的人听到后交头接耳,一时间场面有些混乱。
原本有部分人是比较反对的,看站起来的是个黄口小儿,那肯定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肯定又是些空话废话。
不过等听完竟觉得有些道理,左右打听之下原来是近半年学术界风头正盛的程教授,立马态度就转变了,这就叫做名人效应。
台下的张蹇清了清嗓子,站出来捧场:
陈家庚也站起来附和道:
有这几个人带头,下面的人也跟着各抒己见,不过总体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赞同筹办职业指导委员会,组建下属职业指导部,《国民》杂志也抓住这个机会,成为这个国家级社团的社刊,地位上再上一步。
作为科学院的下属杂志,无形之中也帮助他提高了话语权。
有了这么一个好的开头,下面的会议就顺畅多了,大佬们各抒己见。
有人将心中所惑讲了出来:、、的污名,不知道在座的诸位有何看法?」
黄炎培朝众人看了看,沉声道:
商务印书馆的张元集赞同道:「所谓职业是人类在共同生活下一种确定的互助行为,因此职业教育只不过是用
教育方法,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
蒋梦林总结道:「教育为方法,职业为问题……故职业教育无他,提出职业上种种问题而以教育为解决之方法而
已。」
大家前来肯定都不是来砸场子的,对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前景也都很看好,所说的基本上都是赞同之语。
等到众人都发言的差不多了,程诺则适时站出来泼冷水,以后人的视角将问题指了出来。
就当然的壬子癸丑学制而言,是非常不适合职业教育的。虽然将教育划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但其中的实业教育包含初等和中等两个层次,高等层次的实业教育养成所被归类为师范教育,彼此间联系度太低。
读完这个阶段的实用性教育就可以毕业了,没有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低一级的普通教育可以升入高一级的实业学校,各级实业学校之间没有升学联系。
不过从某种意义上反而也是一种优点,在经济欠发达的时期有助于在短时间获得技术人才,严格区分受教育层次也有利于学生就业,比如
后世某段时间成绩好的学生不去读高中,选择读师专,毕业后即工作等。
看到大家都消化的差不多了,程诺进一步补充观点。
当然,这个问题现在也有,彼时更加严重罢了。
蔡远裴作为推崇实用教育的首批人,深有感触:
听着这话,有人不禁低下了头。
有人带着倔强,询问道:
程诺笑着回复道:
后世德国蓝领的传说,不妨从民国开始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