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八章 仁德之君,乱世里的一道光(求订阅)

契灵之书上。

文字缓缓浮现。

出现了这样几个选择。

选择一:

选择二:

选择三:

选择四:

成为宗师后的第一次模拟,并没有出现很多选项,依旧只有四个。

转念一想,倒也正常。

毕竟别人之所以出现那么多的选项,是因为契约的仅仅只是分身之类,宗师之后再进行模拟,肯定被很多英灵垂青。

但苏澈不同,他契约的英灵数量有些太多了。

即便突破到了宗师境界。

选择他的依旧只有四个。

苏澈认真看着这四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扪虱倾谈惊四座,持螯下酒话当年?

这么风骚的场景。

应该是那位名字里带猛的猛人。

王猛!

这位老兄是个文武全才,那年头的猛人,大多有这样的特征,能文能武,国之重器。

他可比作两位古人,一位是姜太公,一位是诸葛亮。

不过。

他所效劳的,却是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氐族政权——前秦,而不是正朔王朝东晋。

原因也很简单,王猛出身寒门,没有家族根基,而东晋则是门阀士族集团的天下。

像王猛这样有才能的寒门之人,在东晋只能依附于桓氏、王氏、谢氏、司马氏这样的门阀集团,依靠这些集团的赏拔,成为他们的爪牙。

想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大展宏图,实现一腔抱负,根本不可能。

选择中所描述的将军,正是桓温将军。

王猛凭借自己的才华,得到了他的赏识,但桓温这样养寇自重,以门阀世家利益为最优先的人,王猛犹豫再三还是拒绝了这大好前途,以及那触手可及的荣华富贵。

此外,关于王猛最有名的计策,便是“金刀计”,这一计策更是号称千古第一阴谋。

奈何他的君主是个圣人,虽然是个戎狄,却是被汉儒文化给彻底洗脑了,也不知道那些知识需要辩证来用。

哪怕这金刀计已经成功实施了,君主却大方的原谅了对方,他相信自己以诚待人,便会被被人以诚相待,可这样的天真想法,显然错了,大错特错。

不过,如果不是这样的君主,也不可能无条件信任王猛。

王猛不断升迁,从一名白丁,到位列三公,权倾天下,仅仅只用了五年时间。

另外,为了加强皇权,进行中央集权,王猛得罪了无数权贵。

可他的君主却选择无条件信任王猛,甚至处死了挑事的权贵,为王猛壮声势。

这样的君主,是每个臣子梦寐以求的存在。

唯一可惜的是,这位君主不仅对待王猛如此,对待其他人才,同样是这样……

苏澈摇了摇头,再次看向第二个选项。

他不由得一愣。

嗯??

这也行?

这是故意的吗?

这第二个选项,是第一个选项王猛的君主,苻坚!

这位老兄虽是戎狄,却是乱世里的一道光。

在他的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算是这个时代唯一的“治世”。

不过。

他虽然是一个好君主,但并不是一个好将军。

当王猛死后,他亲征东晋,直接上演了三个著名的成语,一个是“投鞭断流”,一个是“草木皆兵”,还有一个叫“风声鹤唳”。

这几个成语,将苻坚在淝水之战前的豪迈、在战斗中的惊慌和失败之后的狼狈,描述得玲离尽致,将其直接定为一个冒失、胆怯和庸劣的人。

但实际上,在五胡十六国、以及魏晋南北朝,这段无比混乱,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中,苻坚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英明君主了。

即便是苏澈,对这个时代的了解,依旧是知之甚少。

不过,对于这段时间的名人,他还是知道一些的。

比如刘裕,比如王猛,比如苻坚……

苻坚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过于的仁义。

他笃信儒家德治,不断追求自我道德的完善,把忠孝恩信理念渗透到“仁义德治”的治国之术中。

甚至对自己的敌人也是如此。

不论是对待投降者还是战败者。

都免罪封官,比如前燕的慕容氏家族,比如投降的羌族姚氏家族。

苻坚都对其一视同仁的重用。

即便王猛屡次劝谏,苻坚依然不为所动,坚持以信义为重,但是这些举动无异于玩火自焚。

小人畏威不畏德,苻坚对这些人的一味宽纵,不仅没有换来他们的忠心,反而,在淝水之战后,这些人立刻群起而叛之。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位君主算是被儒家的那些学说给忽悠傻了。

作为胡人的他,只知道儒家学说,却不知道,作为一个帝王,需要“儒法并用,以霸王道杂之。”

如果在一个盛世的话,这样的君主,多半算是开明圣君。

但可惜的是,他处于的时间是最乱的乱世,在这样的时代,用这样的治国方式,根本无法成就大业……

一个最混乱最血腥的时代,出现一个最圣明最仁慈的君主。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算是历史所开的一个玩笑了。

随后。

苏澈看向了第三个选择。

描述中说,如同霸王在世,江东霸王?这不是孙策,还能是谁?

这位同样有意思。

如果孙策还在的话,那东吴根本不可能是所谓的“江东鼠辈”,只可惜他英年早逝,仅仅二十六岁便一命呜呼。

孙策不死的话,或许三国这段的历史故事,就朝着另外一个方向发展了,这天下最终的结局,可能会换一个了。

关于他的死亡原因,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谜团。

有人说是因为他杀了于吉,导致被刺杀而亡。

也有人说是他风头太盛,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但无论是什么原因,孙策的死亡,可以说是非常遗憾的。

那么问题来了。

苏澈模拟孙策的话,是否也会二十六岁,便一命呜呼呢?

如果直接死了,那苏澈能做的事情就太少了!

苏澈摇了摇头,再次看向最后一个选择。

第四个选项……

这位兄弟,是一个造反起家的猛人。

先是跟随义军首领起义,结果看到起义军并没有什么前途,根本就是一团散沙,于是果断投靠朝廷,混了个金吾卫大将军,随后屡建战功,成为节度使,一方豪强,最后成了皇帝。

这位应该是跟随黄巢起义,后来混入节度使势力中,此后挟制唐昭宗,进爵梁王,杀死大批宦官,尽揽重权的朱温!

此后他又在滑州白马驿滥杀以裴枢为首的朝臣,酿成“白马驿之祸”。

最后朱温逼迫唐昭宗迁都洛阳,不久杀之,又立李柷为帝。

四年后朱温逼迫唐哀帝禅位,建立新王朝,国号梁,史称后梁。

这位是个狠人,但结局却没那么好,他最后被自己的儿子朱友珪杀死。

而朱友珪同样被手下杀死,可谓是天道循环,报应不爽了。

苏澈看着这四个选择,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仔细一看,竟然都是乱世……

第一个选择和第二个选择,是无比混乱的五胡十六国。

第三个是混乱的三国。

第四个则是混乱的五代十国。

苏澈认真看着这几个选择,不免犹豫了起来。

如何选择?

第一个,这位王猛虽然是个猛人,但他一人之力能做到的事情,终究是有限的,想这混乱的世道里扫清寰宇,即便是苏澈也没这个自信。

毕竟君主是乱世圣人,哪怕金刀计成功了,也没成功,又能如何?

所以,第一个直接排除掉。

因为第二个是他的君主苻坚。

与其选择第一个,还不如直接选择第二个呢。

第一个排除掉,苏澈只需要在剩下的三个中做出选择。

小霸王孙策,太短命了,很可能会发生意外,直接一命呜呼,所以这个也排除掉。

也就是说,要么选择第二个,要么选择第四个。

这样一来。

选择就变得简单了。

前者是圣明君主,只是大业未成。

虽然是个氐人,却信奉儒家,崇尚仁义道德,甚至因此付出了代价。

而后者却是个二五仔,还真让他当上了皇帝,成了梁国的开国皇帝。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后者是成功者。

所以哪怕模拟,苏澈也不过在这个成功之上更进一步而已。

所以……

苏澈思索再三,最终还是决定选择第二个选择。

苻坚。

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

苻坚的目标是完成天下的统一,但他认为这应该通过德化来实现。

而这最终要建立的,应该是一个有着完备形态的道德世界。

他要依靠德治把国家引向天子为父,赤民为子的道路,彻底消除种族血统壁垒,实现真正的、道德意义上的君临天下。

为此,他一直践行着自己的做法。

灭了前燕后,让前燕上层人物授予了爵位,亡国之君慕容为尚书,慕容评为范阳太守,前燕的王公贵族们都当上了前秦边郡长官。

结果到了淝水之战中秦军大崩溃后。

前秦帝国从此瓦解。

符坚在苦苦支撑两年后,被他还在当亲王时从刑场救下的羌族首领姚苌给缢死了。

而被苻坚收留于危难之际的慕容垂则取得关东之地,同时杀死了他的儿子苻丕。

这位心胸宽广的圣人君主,最终并没有什么好下场。

当苏澈选择苻坚后。

其他的选项慢慢消失。

他的眼前,出现这样一行字。

这段话的意思是,大秦教化百姓,是追随古代圣人的行为。

苏澈能看到这样一幕,在苻坚功败垂成之后,慕容家的军队即将打进来,他这个君主要完蛋的时候,百姓却依旧自发的帮助这位可怜的君主。

苏澈仿佛能看到,苻坚在看到那些百姓后,忍不住长长的叹息了一声。

这一声叹息,道尽了无尽的悲凉。

他终究是没能完成大业,终究是愧对自己的百姓子民。

随后。

这一切消失不见。

契灵之书上,缓缓浮现了开端的文字。

一:仁德治世。

二,以法治世。

三,纵情享乐。

四,亲自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