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为将来制造噱头

“好。”

又是一声欢呼,李辅一张脸因为激动而显得通红,不顾周围人异样的眼神,自顾自的鼓掌。

在诡异的安静了几秒钟以后,陆陆续续的掌声又响起来,接着是如同雷鸣般的掌声。

礼堂虽然不大,但至少也能容下上千人,不时有人吹一声口哨。

还有人大声的说‘凯歌导演,我爱你。’这样的虎狼之词,听这声音至少是一个粗犷大汉。

大家洋溢在欢笑的海洋中,好像听一场凯歌导演的演讲,人就会自动升华一般。

又好像听到了什么三字真经,如若奉行,便可成就无上成就一般。

不管心中怎么想,至少看现场的情形是这样的。

主持人上场了,开始进行提问环节。

李辅高高的举着手,今天他穿了一件红色的卫衣,再配合上他一米八二的高个,在人群中显得格外明显,凯歌导演一眼就认出了李辅。

这个几度激动的难以自持的年轻人,眼中的狂热崇拜之意,是怎么也无法掩盖的。

想到自己竟然还有这样的粉丝,凯歌导演不由又有些骄傲。

果然,自己的才能不是姓张的能比的,姓张的电影除了画面好看一点,还有什么?

终究是学美术的,一辈子都突破不了自己,拿什么跟我比?

凯歌导演指着李辅道:“就从这位同学开始吧!对,就是穿红色卫衣的这位同学。”

李辅用手指着自己,好像不敢置信的环顾一圈,看一看是不是还有和自己穿着一样的人。

确定只有自己是穿着红色卫衣以后,才一脸激动的样子,接过从前面传递过来的话筒。

李辅好像有些紧张,深吸了一口气才开口:“凯歌导演,我很喜欢你的电影,你的每一部电影我都看过。”

凯歌导演似乎很包容,笑着问道:“小伙子,别紧张,你先告诉我你是哪个年级的。”

李辅哦哦两声,才道:“凯歌导演,你好,我是北电96级导演班的李辅。”

“那你今天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凯歌导演,你好,是这样,您刚刚说拍电影要因地制宜,我想问一问,如果是在一个特别狭窄的空间中,我们应该如何将将画面拍出层次感。”

听到李辅的问题,凯歌导演沉思了一下,说到:“你说的特别狭窄的空间没有一個具体的概念,我就打一个比方吧。”

“比如一个卫生间中,我们要想在卫生间中拍出你刚才所说的层次感,我认为有两点要注意。”

李辅一脸期待的看着凯歌导演,等待着他的真知灼见。

“一是灯光的问题,在狭窄的空间中通过灯光的变化,和摄影机的摇动,可以体现出效果的层次感。”

“二是演员的情绪,只有通过演员的情绪变化,可以得到你想要的效果。”

凯歌导演说完以后,笑着问道:“我这样说,你能明白吗?”

李辅恍然大悟的样子,然后一脸崇拜的看着凯歌导演:“嗯嗯,凯歌导演,太感谢您了,我会沿着这个思路钻研,希望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凯歌导演很欣慰:“我们做导演的就应该这样,要有求真精神,把自己想要的东西都深刻的理解,这样在以后的运用中才可以灵活运用,我很看好伱,加油。”

似乎听到凯歌导演的夸奖,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李辅感激的来连连道谢,然后才坐下。

凯歌导演继续点其他同学来提问问题,李辅目不转睛的看着凯歌导演,看似狂热。

但心中却异常平静,只不过是换了一副面孔,曲意逢迎别人罢了。

这样的事情他前世做过无数次,早已经熟练无比。

投资方的钱哪里是这么容易拿到了,即使是国师,有时候也不得不妥协。

但是只要达到他的目的,就算成功了。

刚刚跟凯歌导演的那一小段没有丝毫营养的聊天,现在看来是没有任何作用。

但等到即将拍摄的电影《活埋》拍摄成功,进入宣传期以后。

有了电影的灵感来自‘和凯歌导演的一次聊天’这样一个噱头,那么在名人的作用下,电影的知名度就会无形中提升一大截。

而且最关键的地方是,即使自己这样宣传,被凯歌导演知道以后,他也不会有丝毫的反对,因为这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可想而知,只是因为凯歌导演到学校来演讲一次,就启发了学生拍摄出一部电影。

有了这样的名头,凯歌导演的名望又会提升一大截。

当然,这离不开李辅对凯歌导演性格的了解。

凯歌导演自始至终都自誉为文化人,拍电影就是为了给愚昧的民众启智。

他是渴望得到人尊敬乃至崇拜的,所以李辅在刚才才会有那样的反应。

而且凯歌导演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只是现在这个特点还没有那么明显,又或者是被他隐藏住了,那就是好为人师。

一个好为人师的人在听到自己对别人的随便指点,竟然还真的让此人成功了,他会反思这有可能不是自己的功劳吗?

不,不会。

他会认为这就是自己的功劳,而且在潜意识中就会自己说服自己,将其中不合理的地方自己补充完整。然后告诉自己,这就是自己的魅力。

李辅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在不损害凯歌导演的利益的前提下,利用一下他的名气,为电影宣传制造噱头。

谁也不会想到自己提前了这么久就开始布局,这就是自己重生者的优势,提前布局。

但同时,李辅也在心中提醒自己,不能沉迷在这样的小手段当中。

自己现在还只是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合理的利用这些资源来成就自己自然无可厚非。

可是等到自己有了一定名气以后,自己依然沉迷在这样的小伎俩当中,把这些东西当成了一种习惯,就会局限自己的思维。

因为人类最原始的天性就是,喜欢呆在舒适区,呆在自己熟悉的领域。

小伎俩确实可以快速的打开局面,但也会留下很多的后遗症。

这就是给自己以后的发展挖坑,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