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首见歼10(下)

忙碌的人群里面,很快有人注意到了刚刚从外面走进来的两个人。

“老卢?”

卢育英在611所里面还是颇有一些知名度的,因此即便整个人都裹在棉大衣里面,还是很容易被认出来。

其中一名头发半白的方脸中年人往前走了两步。

随后他也注意到了跟在后面的那个年轻面孔,又花了大概半秒钟时间思考,最终确定自己之前并没有见过对方。

虽然611所家大业大,不可能所有人之间都相互认识,但能被卢育英亲自带着进到132厂,显然不会是什么随随便便的角色。

那么答案也就显而易见了。

“这位想必就是常浩南同志了吧。”

“薛总您好,很荣幸能在这里见到您!”

这一次,常浩南直接认出了对方的身份。

十号工程的总工程师,薛炽夀。

在1994年确立了新的管理模式之后,总工程师,就是整个项目的最终决策者和负责人。

相当于大领导。

而总设计师则更多技术层面的具体问题。

“我之前就听老卢还有老宋他们说过,京航那边出了个能耐很大的后起之秀,而且还被请来我们611所了,只是这段时间一直被钉死在132厂里面处理问题,没腾出时间回所里见你啊。”

薛炽夀拍了拍常浩南的肩膀,语气中满是亲切。

“所以我才让卢总带我过来,和您们负责十号工程的前辈见一面嘛。”

你来我往的寒暄之下,实际上只是初次见面的一众人迅速熟络了起来。

“老宋这两天正好去外地出差,只能等下次见面再认识了。”

薛炽夀不无可惜地说道,然后指了指身后一名正在一台笔记本电脑面前检查数据的,稍微年轻一点的工程师:

“十号工程的副总设计师,杨韦,能力很强,应该能和你有共同语言。”

“伱好,常浩南同志。”

杨韦暂时停下手中的工作,和常浩南握了握手:

“镐京还有盛京那边的情况,之前就有所耳闻,解决了不少困扰已久的难题,不过还是没想到你会这么年轻。”

“我也是久仰杨总您的大名了。”

近距离面对还只有三十出头的杨韦,常浩南心里要说不激动那肯定是假的。

这位可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佬,以及天才。

15岁初中毕业,连一天高中都没上直接参加高考,就考上了西北工大,毕业之后进入航空系统工作,仅用了7年时间就成为研究室主任和型号副总师。

常浩南曾经甚至怀疑过,对方是不是也开了挂。

否则真的很难解释这如同主角般的职业生涯。

“诶,我们大致也能算是同辈人,就没必要这么客气了,叫杨工,或者直接叫我名字就好。”

杨韦摆摆手回答道。

从他的角度来看,自然觉得常浩南只是随便恭维一下而已。

毕竟他虽然已经参与了几个重点型号,晋升速度也是飞快,但型号副总师这种身份,在航空工业内部应该还不至于到人尽皆知的程度。

真要说起来的话,大概还不如在半年时间内就三次作为先进技术成果第一完成人的常浩南出名。

主要是这个效率实在有点夸张了。

甚至不乏有人暗中讨论过这个人会不会是杜义山私生子之类的八卦内容。

……

例行的客套流程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一群人的话题很快回到了面前的这架战斗机上面来。

“虽然我们之前没见过面,但你的内外流一体化设计方法,还有一些仿真模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路,其实已经对我们产生不少帮助了。”

杨韦把常浩南带到了飞机旁边的那台电脑前。

上面正显示着某种工况下,歼10进气道入口处的CFD模拟结果。

“我看杨工正在做的计算,应该也是早就对这方面有所研究了吧。”

眼尖的常浩南注意到,在这个建模里面,进气道和机体之间的六处连接已经呈现出了不同的角度。

而那架即将完成总装的原型机则还是最开始的设计。

也就是说,杨韦已经注意到了那六根原本只是用来结构补强的加强筋,实际上还可以发挥整流拉涡的作用,进一步降低进气道抖振,保证严苛条件下的进气稳定性。

并且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相应的优化设计了。

只不过他毕竟无法预测未来,所以在更改原型机设计这方面,显然要保守一些。

尤其这还属于一个锦上添花的部分,优先级肯定要低于保首飞节点。

后面和试飞过程中提出的其它改进内容一起,等到制造03号原型机的时候再一起用上就好了。

“这毕竟是未来的趋势嘛。”

杨韦点了点头承认道:

“不过你那篇论文确实给了我不少启发,否则计算结果也不会跑得这么顺。”

“只是可惜,十号工程立项的年代比较早,绝大部分设计资料都是纸质的,想要完全实现数字化设计和制造,就只能等下一个型号了。”

实际上,包括常浩南亲自经手过的歼8C还是歼7F,都算是半路出家搞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虽然也发挥了非常显著的效果,但毕竟不如从头开始的项目那样通透。

“没关系,就当是先积累经验,可以等后面设计歼10S的时候,再考虑从头搞数字化设计的事情。”

歼10S,也就是双座版本,在原本的时间线上,是杨韦第一个独挑大梁担任总师的型号。

“其实我们已经在尝试,同步开始对双座型号进行设计了,不过因为设计团队规模有限,进度还是要慢一些。”

杨韦点了点头:

“不过后面你能加入进来的话,这方面的工作应该会快上不少。”

这次常浩南没有直接回答,只是静静地看着完工了大概七八成的01号原型机,在心中总结了一下后面他准备进行的改动。

除了更换DSI进气道之外,最重要的自然是换装国产涡扇动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全权数字化控制。

其次是在飞控中升级喘振监测和控制模块——

作为一种单发战斗机,歼10对于发动机的稳定性要求更高,对这项能力的需求也是最为迫切的。

最后就是一些细节了,在前世的歼10上,有不少不算要命,但总归有些可惜的地方,他准备一并改进过来。

“这架01号原型机,大概什么时候能总装完成啊?”

常浩南向旁边的杨韦问道。

对于一架新技术应用比例超过六成的全新飞机来说,自然不可能总装结束就马上开始试飞,还有大量的地面测试需要进行。

而上面提到的一切计划,除了要提前对相关技术进行验证之外,都得依托这些测试结果才能开展。

可以说在原型机下线之前,他已经做不了更多事情了。

“一切顺利的话,今年4月到5月之间吧。”

杨韦几乎不假思索地给出了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