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红红火火的两界贸易

徐家的拜访没啥可说的,无非就是消除误会,安安郑家的心,同时也给徐家自己安安心。

徐家的权势收拾小老百姓,那是手拿把掐,毕竟海瑞还没来呢。但对付随时会变成亡命徒的郑家,就有点不够看了。

这次拜访过后,很快从戚家军那里也派来了二百卫队,算是个保障。正常的亡命徒也不会轻易招惹了,但朱珏压根没放在心上,毕竟警告过了,要真是他亲自带队,徐家该灭一样灭,除非戚家军能派出一两千人,把徐家当做堡垒团团守住。

反正徐家的退却,给了所有有心上来咬一口的势力都敲响了警钟,也给朱珏的两界贸易计划铺平了道路。

先前只是小规模的酒酒贸易,但朱珏真正审视时才发现,海贼世界的主要输出产品,其实和地球的加勒比很像,主要是烟草、酒、还有咖啡、少量贵金属,真正细找的话,没准还能发现穿越三大神器,红薯、玉米和马铃薯。

这可是个大惊喜,朱珏发现了就马上去找,果然把红薯和马铃薯找到了,玉米其实也找到了,但江南的水田不适合种这个,至少拿下山东前,应该是没地方种了。大概,穿越者中,也只有他才会有这么奢侈的烦恼吧。

发现了这么多潜力,两界贸易自然也做的红火起来。大量的酒、烟草、咖啡被买进来,这边丝绸、生丝、黄酒被卖过去,简直就像把大航海ol的加勒比搬去了东亚对面,然后直接开展贸易一样。这种贸易的红火,朱珏都有点担心,万一把天龙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就不好了。不过想想这边世界boss的情报能力和反应速度,他也不担心了,反正那边查过来的时候,自己大明那边的造反事业八成也搞定了。

朱珏也有意调控着贸易的规模,因为时间靠近明末时,他这边的需求会变,不能立刻开始培育海贼东海的市场,到时候肯定会乱。好在这个贸易规模也不大,而且一时也大不起来,慢慢培育就好。现在东海的海图也有了,又发现了一个坎大拿王国,可以作为粮食基地先慢慢培养着,甚至时不时的高价采购一番,种粮的人自然会多起来。

至于烟草,加勒比的烟草不是有毒的那种,那得是一堆东印度公司到了东南亚才开始弄起来的,现在的烟草,其实可以算是富人税了。没点身家的人也买不起,或者只能买最便宜的纯草叶,然后自己卷起来抽。只是大明的商税,实在令朱珏无言以对。

咖啡则是一种不错的饮料,反正是外面来的,据说有人买完献去宫里,隆庆皇帝还喜欢上了,搞得朱珏专门收购了一部分高品质的咖啡豆,通过高拱那边的官员献上去了。

高拱和徐阶斗的厉害,所以徐家这边遇到麻烦,高拱那边就有人来接洽,不指望能下多大的黑手,但也指望这边给徐家来几下狠的,狠狠打击一下徐家的嚣张气焰。

本来开海,跟西班牙、葡萄牙人打交道,烟草、咖啡就会慢慢进入华夏市场,朱珏也算是一起探了个路,至少皇帝对自己开海弄来的咖啡是有好感的。烟草,皇帝不咋喜欢,但顶多是加加关税,让西班牙人多出点血。

至于朗姆酒,那玩意本来就是甘蔗汁酿的,算是一种水果酒,真正喜欢喝酒的就把这玩意当个饮料,反正朱珏卖起来没啥心理压力。

两界贸易做的风生水起,郑家这边的肃清也开始了。

那些来投亲的,江湖人士,这边开始做背景调查。以前犯过法,或者出身有问题的,这边都没问题,主要还是找外面的眼线,这种就坚决干掉。无论是盐商那边的,还是徐家这种,反正这边贸易往来很大,一时间这些眼线也留心不到别的,趁机干掉他们也不太显眼。

加入世家的通通改姓郑,自家愿不愿意,还想拜以前的祖宗都随意,就是明面上统一都是郑家人了。

郑老实不是没请示过朱珏,是不是改姓朱,但朱珏略微了解之后,就给否了。

明朝朱是国姓,真要改也得从户部那边申请过去,然后通过宗人府才能改,所以后世的郑成功才是国姓爷,其实他也改姓朱了,应该叫朱成功。而且郑成功和传说中的郑和都姓郑,似乎也有点巧合,干脆就姓郑好了,将来或许还能和郑一官那边攀个亲戚呢。

反正经过这轮扩充,郑家实际人数扩大了近十倍。

人手多了,贸易自然规模也大了,海贼世界的海船增加了好几倍,免不了的,也开始遇见海贼了。

“培训的速度要加快,往道场那边送人的速度要增加到三十人一批,然后,让经销的商人可以来新复活节岛领货物,咱们自己的船暂且回收,等下一批青壮培训出来再往外跑,一批学员跟一艘船,要遇到太厉害的海贼,就把货给他们,遇到那种恶魔果实选手直接放弃。”朱珏也跟着改变了策略。

现在罗杰还没处刑呢,大海贼时代也没开始,东海就没几个海贼。开始是没办法,市场没打开,就得自己出船建商队,但现在市场打开了,还是让商人自己来,自己这边少牵扯人手好。

两界贸易,还是得分出重点,既然决定了先大明,那这边只要有必要的人手就好了。

重点还是大明的郑家,现在该建书院了,有了书院,当官的学子就能一批批涌现出来,郑家也能进入大明官场搅合搅合了。

眼看时间马上进入万历年,郑家也搞定了其他事,开始筹建书院了,这时竟还得到了徐家的帮助。

徐阶那是官场老油条,门生故吏不知凡几,他们愿意帮忙,这书院请老师就省事了。落第的秀才、举人呼啦啦的来了一大堆,就像当年船匠汇聚似的,郑家这边又热闹了一次。加上郑家有钱,书籍也是一批一批的买,虽没什么积累,买不到太多古籍,但买的勤,加上每次都不少买,书院的软硬件飞快的准备妥当,然后开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