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三国十大系列之三

三国十大妙答

作者:天狼欧阳杉

定义:所谓妙答,原是指在辩论过程中巧妙地回答对手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由于这些回答都是当场即兴发挥的,所以最能表现出人物的知识存储和临场应变能力,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三国时期是继东周列国之后又一个乱世,正是这种思维敏捷之人发挥的舞台。在《演义》里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经典妙答。

第十位:张松的“无敌之对”

张松访曹,本是弱国向强国求援,但曹操过于傲慢,于是张松很是杀了杀他的锐气,先是施展过目不忘的本领使得曹丞相辛辛苦苦写成的《孟德新书》付之一炬。然后又在曹操夸口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之时大浇而特浇了一盆凉水,历数了曹操在濮阳,宛城,赤壁,华容,潼关的种种惨状,末了还不忘加上一句:“此皆无敌于天下也!”差点没将曹操气得背过气去。将众多事实串联起来讽刺对手的谬论,此诚绝妙之答。唯一不足的地方是虽然嘴上痛快了,却险些引来杀身之祸。因此排在第十位。巧妙指数:5。5

第九位:陈登的“虎鹰之对”

陈登和他爹都是见风使舵之辈,然而能在乱世之中保持其“双重间谍”的身份倒也实属不易。比如他趁吕布有意降曹时在曹操那里拿了好处费,还得回来向吕布解释为什么没有他的份就要用一些智慧了。他巧妙地运用了两个比喻,说饥鹰饿虎只有空着肚子时才会伤人,如果吃饱了就会不思进取。也赶上吕布是个白痴,就被他简简单单地骗过去了。巧妙指数:6

第八位:刘备的“失匙之对”

刘皇叔不愧当世袅雄也!在曹操这只老狐狸的眼皮底下要想一点破绽不露是难而又难的。把闻言而失匙推说成闻雷而失匙,打消了曹操的戒心。刘备之对贵在借坡下驴,对得自然,对得机警。巧妙指数:6。5

第七位:诸葛恪的“劝酒之对”

诸葛恪怎么看怎么不象是愚腐木讷的诸葛瑾的儿子,倒颇有乃叔之风,小小年纪就知道往家里倒腾牲口。特别是在劝老顽固张昭喝酒时,紧紧抓住老家伙虚伪,要面子的心理,因张昭说喝酒非养生之道,指出姜子牙八十多岁仍指挥打仗,而张昭在打仗时在后,宴席时在前,何谈养之道。气得张昭无话可说,只得强饮。巧妙指数:7

第六位:钟会的“出汗之对”

钟会出身于文化家庭,从小受到的教育也不错,在其幼时面见魏帝时就表现出他不同于常人的气质。其兄是“战战傈傈,汗出如浆”,而他却回答“战战傈傈,汗不敢出”,充分显示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巧妙指数:7。5

第五位:贾诩的“立嗣之对”

在曹操的所有谋士之中,除了郭嘉就属贾诩了。在回答曹操立谁为嗣时先运用了欲擒故纵的办法,密而不答,然后巧妙地说了一句:“思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也。”因为袁绍,刘表都是因为废长立幼而导致灭亡,这样既避开了立嗣这个敏感的话题,又使曹操更好地理会自己的观点,实在是一举两得。巧妙指数:8

第四位:孔融的“了了之对”

孔融仿佛成了天才儿童的代名词,在有人认为他只不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时候,极切合时机地反击道:“君之幼时,想必了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其人极为下不来台。巧妙指数:8。5

第三位:邓艾的“凤兮之对”

又一个天才儿童,虽然因为口吃“艾艾”地被人瞧不起,但仍能保持自己的尊严。司马懿曾开玩笑地问他:“卿曰艾艾,实是几艾?”邓艾能马上回答道:“凤兮凤兮,故是一凤。”运用了《论语》里的句子类比,贵在其知识的合理运用。巧妙指数:9

第二位:杨修的“一合之对”

要说杨修不物正业,真是一点也没冤枉他:没什么事干什么要找领导的麻烦?曹丞相不过是写错个字嘛,也犯不着“一人一口”把他的点心给吃了。不过话说回来,这个回答真是巧妙之极。巧妙指数:9。5

第一位:秦宓的“天辩之对”

秦宓和张温的“天辩”在整部《演义》里是最精彩的辩论,我感觉要超过舌战群儒。因为舌战群儒中的诸葛亮多是以气质和强辩取胜,而秦宓则运用了所学的知识,巧妙地将对手的无理之问化解,解答了天头,天耳,天足,天姓几个根本无法回答的问题,而且能够在化解的同时维护己方的利场,最后再来个绝妙的反击,完成了这场精彩的辩论。巧妙指数:10

(张昭问:

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

孔明答:

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譬如人染沉疴,当先用糜粥以饮之,和药以服之;待其腑脏调和,形体渐安,然后用肉食以补之,猛药以治之:则病根尽去,人得全生也。若不待气脉和缓,便投以猛药厚味,欲求安保,诚为难矣。吾主刘豫州,向日军败于汝南,寄迹刘表,兵不满千,将止关、张、赵云而已:此正如病势赢已极之时也,新野山僻小县,人民稀少,粮食鲜薄,豫州不过暂借以容身,岂真将坐守于此耶?夫以甲兵不完,城郭不固,军不经练,粮不继日,然而博望烧屯,白河用水,使夏侯,曹仁辈心惊胆裂:窃谓管仲、乐毅之用兵,未必过此。至于刘琮降操,豫州实出不知;且又不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当阳之败,豫州见有数十万赴义之民,扶老携幼相随,不忍弃之,日行十里,不思进取江陵,甘与同败,此亦大仁大义也。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

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

这一段,问的淋漓,答得尽心,痛快痛快!)

前三国十大忠诚排行榜TOP10

忠诚(faithfulness),在三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难得,所以可贵。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在每个人都岌岌可危,自身难保的局势中,忠诚的英雄豪杰成了后辈景仰的对象。

忠诚,是一种特质的骨髓和血液。本排行榜仅仅列出了其中的十位人选,并且是一家之言。根据参照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前八十回。

PS:本文不光指对后汉,包括对魏、吴、蜀忠诚。

NO10董承

董承受血衣带诏,在曹操剿灭吕布,权势正大的时候临危受命,组织“七义灭曹组”,最终事情败露,慷慨就义。但他时任车骑大将军,理应出头。何况他是为献帝召唤,主动性欠佳。

董承忠诚指数:9。1

NO9关羽

忠义的偶像啊关君侯。降汗不降曹,五关投兄,麦城被俘。但是俺的感觉,他在曹操处待着几个月总是不能释怀。他在白马并不是死战最后被俘,感觉不爽。最后,孙权的劝降,主要是关羽骨子的高傲,不因为高傲,他会死的晚些。总的说来,关羽还是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至于威武不能屈么,嘿嘿~~~~

关云长忠诚指数:9。2

NO8周泰

濡须坞大战,孙权危急,东吴众多大将中只有作为三朝元老的周泰三冲曹营,救主于水火。最可敬的是身上伤“皮肉肌肤,如同刀剜,盘根遍体”。这完全需要一种强大的忠诚意志力支撑。

周泰忠诚指数:9。3

NO7张任

枪祖宗张任被逮雁荡桥,最后在刘备和诸葛的(许以重用)苦劝下,依然不降。在蜀中大势已去,将领皆降,尤其是严颜这样的老功臣为榜样,张任对刘樟确实忠心到了极至。

张任忠诚指数:9。4

NO6吉平祢衡

一个最具太医品质,一个最具侠客秉性。祢衡的博学多才让人倾倒,特别是击鼓骂曹让人觉得痛快淋漓,而这句“吾乃汉朝之臣,不作曹瞒之党,安得无头?”表示他的忠心,否者,以他的才干,可在杨祖德之辈之上。吉太医则更是备受残酷刑罚,依然不肯出卖盟友同志,最后撞阶,英勇就义。

吉平,祢衡忠诚指数:9。5

NO5典韦

英勇的典韦,力匹项羽的典韦,为了曹操的“性趣”,中了*计,死的最为悲壮。他对曹操的死心踏地,令曹操在后来的日子,经常在大众中无视屡次救他性命的曹洪、许楮之流,感叹典韦早死。可见典韦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

典韦忠诚指数:9。6

NO4张飞

张飞对刘备是极其忠诚的,他也最把忠诚挂在嘴里。吕布被他发明的“三姓家奴”羞辱,而在张飞的心目中,只要有不忠诚的现象,他就会马上翻脸。比如古城关羽,长板张飞。所以从张飞平时的心态、性格及表现,张飞的忠诚虽然没有体现的鲜血淋漓或者可歌可泣,但极具真实。张飞若不是心伤关羽之死,也不会死的如此冤枉!

张飞忠诚指数:9。7

NO3周公谨

这个可能争议很大。但是周瑜对孙氏家族可谓真是忠心耿耿。他陷害诸葛,一半原因可谓是嫉妒,但是也是为了孙吴的大业着想。诸葛要干掉他的原因,也是因为周瑜的忠心和才华。周瑜在东风未起时吐血,并且一直有吐血症状。这个症状一直都有,可见他自小就为了孙策乃至孙权,达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了。周瑜的忠心,是值得学习的。

周瑜忠诚指数:9。8

NO2王累

忠诚做到这样,不是被俘虏而死,也不是忠心护主而死,而是劝谏不成而自杀。王累比起黄权、田丰更是忠诚。因为君主并不信任他,他还能做到以死相谏。并且,他的死在当时,得不到刘樟的认可,不仅没有丝毫荣誉,说不定还被刘樟认为愚蠢,死后也没有好的安顿。王累,忠!诗证:“倒挂城门捧谏章,拚将一死报刘璋。黄权折齿终降备,矢节何如王累刚!”

王累忠诚指数:9。9

NO1孔明

不知道该怎么说,诸葛放弃山野的悠闲出来帮助刘备创业,到五丈原的尽瘁。从第一道出师表看,诸葛,确实也是够意思了。明知道一些人力不可为的事情,依然为了先祖、先帝的遗愿去努力。从功劳、奉献、索取、清廉等诸多方面分析,难为孔明了。并且,他死之前还不放心,安排了人事、行政、军事、经济等诸项安排,使蜀汉能够在国家支柱倒下之后坚持了这么久,实在没有话说了!

孔明的忠诚指数:10。

其实还有象赵云、黄盖甚至伏皇后等。这里就不一一细表了!

欢迎各位网友指正!谢谢。

诸葛亮10大接班人

蒋琬

第一位介绍的,是诸葛亮遗命中指定的治国继承人蒋琬。诸葛亮连年用兵,但蒋琬总能够足食足兵地供给诸葛亮的需要。难怪诸葛亮每与人语,便称赞道;“公琰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王业者也。”病重时,诸葛亮更秘密奏表后主:“臣若不幸,后事宜付蒋琬”充分显示,诸葛亮已视蒋琬为排名第一的接班人了。诸葛亮去世后,蒋琬几乎掌握了蜀汉军政大权。总帅诸葛亮新逝.蜀汉朝廷内外呈现严重不稳状态。承担高责任的蒋琬,冷静如昔,既无威容,也无喜色,一切行止和平日无异逐渐获得群臣的信任。蒋琬个性温和,思考力冷峻,从不情绪化,协调能力极佳,是一流的弱势领导者。其审慎、温良、谦恭的一面,比诸葛亮有过之而无不及。驻扎汉中期间,他数度派遣姜维北伐,但均无功而返。蒋仔细评估诸葛亮以来的北伐战事,认为之所以没有进展,主要在于道路险恶、运输很,困.因此认为不如由水路东下,进行水战,由汉江。河水袭击魏兴及上庸。却因宿疾复发,无法全力工作,乃派遣姜维为凉州刺史,负责西北区战事,自己到达东方的涪城附近,认真评估东向的可能性,不幸病情转剧,逝于涪城富乐山。

费伟

承续蒋碗的是诸葛亮指派的第二接班人费伟。这时候,诸葛亮已去世十一年。而后主刘弹及蜀汉重臣们仍依诸葛亮生前相命,任命费伟为蒋之继承人,由此可见蜀汉君臣对诸葛亮的敬重程度。在和东吴的谈判上,他所建立的功绩,更超越邓芝,连孙权都颇为折服,当场表示:“先生真是天下淑德,日后必成为。蜀国朝廷防股.恐怕以后不能常来我国。”井以手中常持的宝剑赠之。随诸葛亮北征,魏廷和杨仪交恶,连诸葛亮都束手无策,专靠费伟从中协调,使不致影响军机大事。诸葛亮死后,费伟任后军,不久便代替蒋用出任尚书令。蒋病重时,推荐费伟升任大将军,井录尚书事,作好接棒的准备。费伟记忆力甚强,把能过目不忘,因此工作效率极佳。军事大事虽多.但费伟却应付得很轻松,仍有空间和宾客饮酒值戏,从不耽误公事。有阵子,费伟公事出差,由董允代为尚书令,欲学费伟作民,十日内,竟然公事堆积如山,董允不禁感叹:”人的能力相差竟然如此悬殊,费公的能力实在远非我所及,三无拼着个工作,也得不到半日清闲呢!”费伟性谦恭朴素,家中从不植财,两袖清风,儿子皆布衣素食。出人常不跟随军骑,和一般小官员无异。延熙十一年,驻扎汉中前线,但他仍能有效控制成都军政大事。延熙十五年,正式开的,成为众臣之首,想不到正要发挥其才华、为国尽力之际,竟在一次宴会中酒醉,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而死。”

董允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曾写道:侍中郭攸之、费伟、董允等……,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至于创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伟、允之任也……苦无与德之言,则责莜之、讳、允等之但,以用其咎。这位诸葛亮眼中贤臣的过允,也是蜀汉后期的主要重臣之一。诸葛亮北伐时,后主刘禅还过分年轻,判断力不成熟,使以做事一向公正严明的董允,协助后主摒除*邪、并升迁为传中,领虎资中郎将,统率亲卫兵。郭攸之和费伟,性格较温和,故进谏纳言的工作,几乎全由董允负责,连后主刘禅都畏惧他三分。蒋琬进驻汉中后,成都军政大事由费伟负责,董允成为费伟最好的助手。刘禅宠爱宦官黄皓,黄皓陪慧反应灵敏常会卖弄小聪明,唯一治得了他的便是董允。终董允之世,黄皓之地位不过黄门丞,发挥不了影响力。

杨仪

诸葛亮病逝前线,对于驻守五文原的蜀汉大军而言,是个空前危机。主将去世全军士气势必低落,是否能安全地从敌军的监视下,脱险而退,便是诸葛亮临死前最为忧虑担心的事了。魏延气盖三军,姜维智勇双全,王平经验老到,费讳协调力佳,但诸葛亮认为他们可能都无力掌握大局撤兵的规划,需要审慎紧密的思考及行政能力,诸葛亮左思古想,最后仍然选定备受争议、人缘不佳的行政高手首席参谋杨仪。在北伐前线中,诸葛亮最需要的两个人,便是杨仪和魏延了。这一文一武之才几乎、是蜀汉北征军之宝,偏偏这两个人都情才做物,彼此争执得非常厉害。五丈原病重时,诸葛亮在衡量各方面得失利害后,仍派杨仪指挥共监督撤军工作,果然杨仪发挥了过人天才.领导蜀汉大军迅速脱离险既不过,也因而发生魏廷不服命令,兵败被杀的悲剧。但诸葛亮生前,对杨仪个性猖狭、与人不和的毛病深为头痛。他深知这种人只是高明的幕僚,但绝非优秀的领导人。因此他途命中安排的继承人,是个性豁达的蒋现。当他知道诸葛亮同意的继承人是蒋琬时,大为不悦,不但公开蔑视蒋琬,更为自己未拥实权,强烈地表达对诸葛亮的不满。杨仪的激烈反弹,立刻造成蜀汉新政权的不稳,蒋琬在无可奈何下,只好派遣和杨仪交情较好的费伟前往安慰。想不到杨仪见到费伟,感触更多,甚至目出恶言,略带威胁和埋怨表示:“当时丞相(诸葛亮)去世时,我如果举军投降曹魏;反而将会得到大功劳绝不会像现在一般的落寞;真是让人悔恨的结果呀厂费伟大惊,不敢隐瞒,立刻向朝廷密告。蒋藐琬惜杨仪功劳于建兴十三年。免其死罪,仅废为庶人,流放汉嘉郡。。想不到杨仪却认为是奇耻大辱,决心赴死,他变本加厉,上书公然指责朝廷不公平,词意相当强悍而不驯,蒋琬不得己之下,命郡令逮捕杨仪,杨仪在狱中自杀而死。

姜维

蒋琬和费伟虽前后出任大将军、大司马,但这两个人均为文官出身,又不像诸葛亮般的有第一线作战经验,所以严格上来讲,他们仅是蜀汉大军的名义统帅而已。因此,真正在后诸葛亮时代统领军队和曹魏大军拼战的,是和诸葛亮有正式师生之谊、也是诸葛亮兵法上继承人的姜维。在和诸葛亮深谈后,姜维大为感动,决心为光复汉室的大志而努力。‘诸葛亮北任期间,姜维是参谋本部地位仅次于杨仪的要员,由于他文武兼备,在战术规模上承担了更重要的任务。诸葛亮病逝后的撤军行动中,负责抵挡司马懿追兵断后重任的便是姜维。返回成都后,姜维受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实际统领诸军,进封为平襄侯。延熙元年,大将军蒋琬进驻汉中,姜维随传在侧,实际指挥军事作战,不久,蒋琬升迁大司马,姜维也以司马职衔,参与军政决策,井数度由祁山西战线,领军北伐。延熙六年,蒋防表姜维任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严然成为蜀汉北伐军团的总军头。这段期间,蒋碗和姜维配合甚佳,也是姜维最得心应手的时刻。蒋碗去世后,姜维迁升卫将军,和大将军费伟共录尚书事。姜维连败波山平原夷人、沈大将军郭准军团,声势大振。但费伟却以连年征战,蜀汉国力大损.反对大现模用军。姜维虽数度计划由凉州大军北伐,费伟常只批准一万以下的兵员而已,让姜维无法发挥实力。延熙十六年,费伟遇刺逝世,鹰派立刻掌有实权。连续三年,姜维三次对曹魏用兵,虽有小胜,但都因粮食运输困难,不得不撤军。十九年,姜维升为大将军,和镇西大将军胡济会师于土邦,共同北伐。不幸胡济迟至,致使姜维大军为魏将邓艾所败,死伤惨重,这是姜维北方用兵,首度严重挫折。隔年,姜维趁曹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叛,由秦川率军北征响应,曹魏大将军司马望和邓艾联手对抗,姜维力战无效,后闻诸葛诞败亡,乃领军退回成都。景耀元年,宦官黄皓专政,朝风败坏,人人自危。加上姜维经年出战,功绩不立。黄皓煽动后主刘掸,有意以右大将军间宇代替姜维。姜维乃长期驻扎汉中,坚守剑阁,对付曹魏南征军团的主力邓义及钟会军用。不久,邓艾果然为钟会所害,姜维更煽动钟会以益州牧名义,据守蜀中发动叛变但曹魏南征军团将领不支持,双方在成都发生争战,钟会和姜维双双遇害。据说姜维为乱兵所杀,对方剖解其尸体,见其胆大如“斗”,皆甚奇之。姜维之妻子家人,也同时遇害。

王平

街亭之役,是诸葛亮平生最大的一次疏忽,除了主将马遇处死以谢罪外,所有相关将领,包括诸葛亮、赵云、魏廷等都受到贬职处分。只有一名偏将,却因特殊战功而受到重用,那便是行伍出身。大字不识十个的王平。街亭大战,王平率领千余人马,鸣鼓自持,制造兵,张颌不敢逼,让蜀汉大军得以安全撤退汉中。王平以特殊军功,在一片贬职声中,加拜为参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建兴九年,诸葛亮四次北伐,令王平以副师围祁山。司马懿派张颌领大军攻打王平孤军,但王平率领南方少数民族组成的无当飞军,个个誓死如归,张恰猛攻不下,无功而返。诸葛亮能在和司马懿第一次对阵时,取得相当优势,王平以少数军力,牵制住曹魏猛将张颌的军团,居功厥伟。建共十二年,诸葛亮病逝五大原,在撤军行动中魏延作乱,奉命击质魏延军团的便是王平。王平以此功劳,迁升为后典军、安汉将军,不久更须汉中太守。建兴十五年进封安汉候,代替原驻守汉中的副车骑将军吴在,成为蜀汉前线军团的总指挥蒋流进驻汉中时,以王平为北征的前锋军团。延熙六年,蒋防率军退回港城时,拜王平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成为蜀汉汉中驻守军团的总司令。延熙七年,曹魏大将军曹莫率步骑混合组成十万大军,攻击汉中。蜀汉前线军团各将领陷人恐慌,只有王平镇静如常,指挥若定。费伟也由成部车大军来援,曹组无功而退。当时,王平在北方,邓芝在东方,马忠在南方,同时成为蜀汉政权的“铁卫”。王平是士兵行伍出身,无法写字,识字不超过十个,但口述作书时,却思维敏捷,颇有条理。他常令幕僚为他诵读《史记》和《汉书》,和别人讨沦时,也能知其大义。王平个性严谨,不苟言笑,经常从明到夕,彻日端坐,颇有耐性,而没有一般行伍出身将领的浮躁。只是用嫌小心眼,缺乏豁然大度的大将之风,可能与其学识不足有关。王平于延熙十一年,病逝于军旅中。

马忠

承续诸葛亮南中远征的战果,驻扎南方最有效、成为蜀汉南方国防铁卫的便是当年南征军团的统帅之马忠。马忠以政治手腕代替军事行动,使南中的稳定有了很大的进、诸葛亮之后世,南中再也没有重大的叛乱事件。延熙五年,奉命还朝,和大将军蒋共议军团大事,井加封为镇南大将军。延熙七年,大将军费伟北征,马忠以尚书事.留守成都,费伟回朝后,马忠再度回南中。十二年,病死于驻守营区内。马忠为人宽济而有度量,喜欢讲笑话,忿怒不形于色,处事上却果决能断。恩威并立,南中少数民族无不畏而爱之。马忠去世后,少数民族自动各依习俗为之家相流涕尽哀井为之大庙奉祀。

邓芝

诸葛亮执政后,蜀汉政权和东吴长期保持稳定性的和平,可谓东线无战事。不过,这个“无为而治”的功劳,应属蜀汉东战线防军团总司令邓芝。刘备去世后,奉命和孙和谈的第一个外交使节使是邓芝。由于他的诚意和机答,很快地解除了吴蜀间的敌意.孙权写信给诸葛亮表示:“和合二国,唯有邓生”。诸葛亮数度北伐期间,邓芝是厂重要治询意见的军团领柏之一,受任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诸葛亮去世后,邓芝迁开前军师前将军,领克州刺史。并接续李丰督守江州,和孙权有相当亲密的交往延熙六年,升为车骑将军,十四年病逝于东方前线。邓芝为将领前后二十余年,赏罚明晰,善恤卒伍,生活非常俭朴。一身之衣食均由官方薪给供用,终生不治私产,妻子有时都不免于饥寒,死时中全无余财。邓芝性刚直,不摆排场,很少主动和同烧来往,因此在官场上问显孤单.朋友不多,但他一点也不在意,我行我素,尽其职责在蜀汉官员中,只和姜维豪气和投,相互敬重。

张嶷

在王平、马忠、邓芝等第二代战将纷纷去世之后,和姜维共同撑掌蜀汉,主要是张嶷和张翼。张嶷协助南方少数民族耕种、畜牧、经营盐铁,改善其生活,对南中地区的进步和开发贡献良多,后主刘禅加封张嶷为抚戎将军。张嶷思虑周密,颇具见识,他曾劝大将军费伟,勿疏忽身边防卫,费伟不听,日后果然遇刺殒命。东吴太傅诸葛信(诸葛瑾之子)北伐曹魏,声势浩大,张嶷劝他谨慎,切勿骄纵,诸葛洛不听.不久便遭到夷族的惨祸。张嶷在南中长达15年,调回成都时,夷人依依不舍,挟谷泣涕,邑民率领随张嶷朝贡者百余人,朝廷加封为落寇将军。跟随卫将军姜维北征.以少数兵力,和月将余质交锋,虽歼灭了人多数统军,张嶷自己却因重伤,死于沙场上。南方越属郡夷人,闻张嶷死汛,无不悲位,并为之文庙祭祀。

张翼

张翼生性严峻,一板一眼,因此不得少数民族欢心,刘胃叛乱时,张翼虽有心严加惩罚,由于得不到地方长老支持,反而使乱事扩大。诸葛亮不得已,只好调马忠前来替换。马忠尚未到任时.情况日益恶化,部属劝张翼放弃职守,直接返回成现。但张翼正色表示:‘仪今天被调职,是因为自己缺乏力.怎能怨恨朝廷?如今代替者未至,更应严加守备、加强粮林应才对用!怎可因个人情绪耽误国家大事?”。马忠日后能轻易击溃刘胄,张翼充分的准备,也是主要原因。诸葛亮去世后,张翼更拜封前将军,爵关内侯。延熙元年,人为尚书,进封都亭候、征西大将军。张翼和姜维在军路看法上,有很大差异。姜维主张进取,急着季大军深人敌境;张翼较重稳健战术,反对过分轻进。双方还有争执,但姜维仍非常倚重张翼,常借其同往,张翼亦不得已而跟随之。蜀汉灭亡时涨翼和姜维奇于剑阁,不久,参与策反钟会之阴谋,却死于乱军之中。

三国十个第一

三国十个第一

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阴谋家、大军阀,要推刘焉,若说乱世一半是他造成的,也不为过。刘焉原为幽州刺史,看到乱相渐萌,就想到了篡权(他是宗室,有资格),连续做了三件别人不敢做的事情。第一件,他上书请求改州刺史为州牧。刺史是什么东西?不过中央监察官员,秩六百石,而当时一个太守就秩两千石。州牧是什么东西?地方行政、财政、军事全部一把抓,比现在的省长权力还大,除了由朝廷任命不世袭外,就等同于割据一方的诸侯王,而且秩万石或比公。按照后世的排法,就是一下子由从六品跳到了正一品!这不是开割据****之先吗?刘焉做的第二件事,是找个看风水的给他算命,那个骗子说益州分野有天子气(是说后来的刘备吧),他立码贿赂宦官,请求改官益州。第三件事,是到了益州以后,他派张鲁等人北上攻杀汉中太守,然后就让张鲁呆在汉中。张鲁什么东西?那是邪教五斗米道的主教,那个道的性质和张角的太平道没什么两样。张鲁一在汉中施行他的道法,成立独立王国,刘焉就有词了,说“米贼拦路”,从此不向朝廷进贡,而且天高皇帝远,他公然在成都用起天子仪仗来。真是个大野心家,除了没称帝号,他才是当时第一个僭位的大*雄!而且刘焉不光有野心,也真的有本事,把四川整治得沃野千里,各方士人来归,真是乱世中一方净土。可惜他的儿子多被朝廷宰了,唯独留下一个刘璋,又是软心肠、老好人,被阴狠无二的刘备夺了基业。刘焉父子手下的名臣,在刘备入川时候殉死的就不算了,光看刘备重用了哪些人,就知道人材有多多了法正、李严、黄权、刘巴、彭、吴懿、张翼、张嶷、严颜……

可惜刘焉起步早,死得早,否则别说刘备,就是曹操也未必不敢正眼看他的益州!

汉末三国唯一一个白手起家的,不是刘备是刘表。刘表是当时的大名士,“八俊”之一。时逢荆州大乱,袁术屯鲁阳、苏代领长沙、贝羽为华容长,各地宗帅群起割据。孙坚北上,先借口军士闹事,砍了刺史王睿(不是晋朝的王,是浚的异体字)。在这种局面下,刘表临危受命,单骑进了宜城,然后听了名士蒯越的建议,请五十五名宗帅来吃饭,一口气砍下五十五颗人头,荆襄悉平。这种胆魄和见识,真是百代少有!然后刘景升南抚夷越,东拒孙氏,北和袁曹,当起了他的土皇帝。为什么大家一看三国,荆州的人才那么多呢?很大一个原因,因为刘表会治理,路不拾遗,而且他本身是文化人,注重学术气息,所以连诸葛亮的叔叔诸葛玄都跑了去南阳躬耕。刘表手下人材济济,蒯越、蒯良、蔡瑁、张允,都是高才名将。谁说蔡张是垃圾?如果是垃圾,为什么周瑜着急要除了他们。刘表唯一的失策,就是文人气太甚,重感情,把个发小儿黄祖摆在江夏要冲上,黄祖一介老兵,要勇无勇,要智无智。刘表没有野心,也不想取天下,只想家族地方安康,所以错失了官渡大战的好时机,没能北伐,否则够曹操喝一壶的。刘表到了老年,更是因为两个儿子的家务事搞到头晕眼花,早早嗝屁了。如果他还在,我想曹操没那么方便拿到荆襄的!

汉末三国第一勇将是吕布,“马中赤兔,人中吕布”,那不是盖的。说吕布有勇无谋,其实历朝历代,为将者智勇要兼备,哪有光凭一杆戟就能闯天下的?吕布的智谋比起曹操来当然是小菜,可是比起其它豪杰来,就很了不起了。终究曹操打来打去,对磕过那么多势力,放眼天下,能被他当成真正敌手的实在不多。吕布是北方人,会玩儿骑兵,所以他被擒以后,对曹操说:“布将骑兵,公将步兵,天下可定也。”连曹操都犹豫。可刘备不是东西,想曹操再添个羽翼,哪还有我混的?就搬出丁原、董卓的旧事来,害得吕布掉了脑袋。其实丁原、董卓、袁绍、袁术驾驭不了吕布,曹操未必驾驭不了。曹操如果真的驾驭不了吕布,估计刘备不会说那种话。

吕布手下名将也多,第一是高顺,本来和陈宫同列,因为屡次犯颜直谏才被抹下去。成廉、魏续、侯成、曹性是勇将;张辽、臧霸是大将,后来入了曹营,都担当方面重任的。倒是陈宫不是东西,最早是叛了曹操,到了吕布麾下,又勾结郝萌想造反这是史有明文的。陈宫的能力也值得怀疑,起码被陈、陈登父子玩弄于股掌之上,这父子两个那叫一个强!总之,吕奉先是大将,设天下无曹操,也许他纵横一辈子,没人能拦(除非“小霸王”孙策,也许还有点戏)。可是他没有战略眼光,没有民政之才,没有天下的野心,所以也不过豪杰而已,不算英雄,起码不算大英雄。

汉末三国第一大狠人是刘备。有出苏州评弹讲张松献地图,说到刘备送张松回川,那个恭敬啊,张松很想把地图献给刘备,可是不好开口,刘备心知肚明,就是不肯先当恶人,非逼得张松卖主不可,这时候说书人就评论:“天下狠人很多,狠到刘备这样的,还不是太多。”刘备是真正的三姓家奴,先在公孙瓒手下,被派救援陶谦,陶谦感激不尽,请他留下,他一看此处薪水较高,就坦尔然之的呆了下来。后来陶谦死他有了徐州,收留吕布为爪牙,结果被吕布主客易势,悲悲戚戚投了曹操。曹操待他够好的了,得机会他又斩车胄反叛,打败后北投袁绍。袁绍对他也不错,可是他一看形势不妙,诡称骚扰曹操后方,逃到豫州去了。再被打败,再投刘表,刘表完蛋,依靠孙权,借了荆襄六郡,坚决不还。还什么“不夺同宗基业”,那都是小说里面瞎编的,其实他来劲着呢。益州有了,孙权索还荆州,差点火并也不肯给。你说这家伙狠不狠?

刘备治政一般,打仗不行,戎马毕生,就混个“老革”(老兵游子)的评价。可他最大的长处,一是识人,拔魏延、任黄权、托李严、论马谡,招子亮着哪;二是倔脾气曹操够势大吧,本事也大,天下莫当,只有刘备一个不服,屡败屡叛,就是不服!历史上的刘备不会哭,史书评价他喜怒不形于色,大家想象一下看。

汉末三国排得上号第一个造反的是韩遂。他本是西凉名士,被湟中胡人李文侯、北宫伯玉胁裹了起兵的时候,才刚黄巾覆灭那年的冬天。没两年,他就玩儿阴谋宰了李文侯、北宫伯玉,以及和他一起被胁裹当领袖的边章,公然拥兵十余万,进占陇西,又破汉阳。韩遂有人撑腰,那就是陇西的各部羌人,当时纵横关西,真是好威风好煞气。他还联合了同样造反的马腾,推个傀儡王国为主,向长安进军,结果被董卓打败,一怒之下废了王国,又打马腾。董卓霸了朝纲,也不敢拿他怎么样,只好空头支票招安了事,让他依旧当自己的羌汉土皇帝。曹操上台以后,马腾站不住脚,凄凄惶惶逃到内地,韩遂就策动马腾的傻儿子马超和关西各乱党合兵内犯。曹操可不是董卓,毫不惧怕,先宰马腾,再破马超。韩遂收缩回老巢,以为可以继续嚣张了,却被曹营骑兵第一的大将夏侯渊打了个半死。夏侯渊兵少,韩遂有众十万,洋洋自得地等对方上门送死,可是妙才果有妙才,先抄了羌兵的老窝,羌人思归,反倒带动韩遂前往曹军预定的战场决战。三十年的基业,夏侯渊数月平定,韩遂倒也得其所哉,被干掉的时候足有七十岁,所谓七十老贼古来稀是也。

汉末三国第一英雄变熊包的典型,是公孙瓒。公孙瓒年青的时候,有情有义有勇有谋,转战幽州各地,靠着完全一手组织起来的军队,与鲜卑、乌丸等悍战,胡人见之便怕。这家伙喜欢骑白马,还挑了三千英伟小伙儿,编成一色白马的亲卫骑兵,名为“白马义从”赵云原本就出身在那里。朝廷派刘虞主掌幽州,公孙瓒反感自己这个顶头上司,一个劲儿明争暗斗,因为刘虞结连袁术,他也就派堂弟公孙越南下。结果阿越跟着袁术,和袁绍打仗的时候丢了性命。公孙瓒迁怒于袁绍,发兵磐河那么大个袁绍都害怕了,马上把自己的渤海太守印信送给公孙瓒另外一个堂弟公孙范,可公孙范干脆带了渤海兵回头来打。公孙势力迅速膨胀,差点整锅端了冀、青、兖三州,袁绍没有办法,被逼到界桥决战。北方白花花的骑兵冲杀过来,那气势实足惊人,却被袁将麴义用牌兵轻轻巧巧破了。公孙瓒大败,从此头脑就开始发晕,一头缩进易京,造起高高的内城,铸上大铁门,把所有将领、谋士一律赶到外面去,里面只留侍女婢妾,外界传来的信件都装篮用绳索拉上城头。他说这是自己人生的退路,可以等到天下太平了再出来。这、这、这种愚行连普通的田舍翁都干不出来……最后被袁绍重重包围,他求来救兵以点火为号,袁绍先点火,结果公孙大败,自杀了帐。

从来自留退路也就是自掘坟墓,董卓就犯这错误,公孙瓒到临死前,连董卓都不如。

汉末三国第一个大野心家,要算袁绍。袁绍是四世三公的高门子弟,年青时候飞鹰走马、强抢民女,无所不为。灵帝驾崩,他作为大将军何进的第一亲信幕僚,出馊主意召董卓、丁原等进京诛杀宦官,结果是何进被砍了头,青琐门被烧毁,宦官被杀光,董卓进京废立天子,大汉天下闹得一团糟。朝堂之上,袁绍大义凛然,横剑和董卓对吹。一个说:“汝以为我剑不利乎?”一个说:“天下健者,岂止董公!”于是他因为自己的门第、声望,以及敢和董卓叫板,成为天下士大夫景仰的偶像,做诸侯盟主起兵讨董卓。董卓是没有讨掉,他先大杀盟友,夺了冀、青、幽、并四州。这种前后智愚大相径庭的行为,除了说他别有用心,存心要天下大乱,还能怎么解释?想当时坐镇邺城,号令天下,连天子在手的曹操都让他三分的气势,可有多威风。如果不是捧玉玺来投的袁术让刘备痛扁一顿,说不定他就公然改朝称帝了。

不过袁绍有野心,有本事,可是立场站错了。他本身是门阀贵族,靠的门阀贵族起家,结果却受门阀贵族所制。沮授文武全才,是他麾下第一人物,可是为了分权,拉个郭图、淳于琼和沮授并列那是一个伪君子和一个大草包!他也就敢杀杀麴义,杀杀田丰,真正高门第的审配、辛评、郭图,即使一班废物,也一个都不敢动,闹到最后官渡战败,加上诸子纷争,把个大好基业败掉了。可惜了为他战死和殉死的一批人才颜良、文丑、蒋义渠、高干、沮授……还是张、高览是聪明人,及早抽身投了曹操,成为魏国大将,青史传名。

汉末三国第一大逆贼,是为袁术。其实僭号称尊,不把大汉朝放在眼里的,满草莽都是,早在灵帝时代,句章许生就号过阳明皇帝(眨眼就被孙坚剿了)。更嚣张是宋建在陇上,竟然自称“河首平汉王”,足足三十多年,才被上陇击韩遂的夏侯渊捎带手平掉。可是真正汉朝公卿官吏出身,僭号不成到处奔蹿的,大概只有袁术公路一个。史书上说,袁术少年时候“以侠气闻”,似乎是个很有前途的公子哥儿。他是真正高门袁家大少,比起婢女生养、过继大宗的袁绍,总感觉有很大优越感,因此兄弟俩一直不和。董卓乱政,袁术跑到南阳,刚赶上南阳太守张咨被北上的孙坚剁掉了,袁术就占了南阳,有了根据地,再进军鲁阳,配合各路诸侯讨董。于是袁术长时间霸着南阳,让刘表老也统一不了荆州。袁绍为了对付这个不听话的堂弟,南结刘表;袁术的因应策略却是北连公孙瓒。你看这哥儿俩闹的!

袁术和孙坚关系很好,半盟友半上下级关系。袁术还派孙坚打刘表,结果文台中伏了性命。袁术收留孙坚的家小,他很看得起孙策这小伙子,并且委以重任,可有一样,从来不给伯符实际地盘。从这点上来说,他看人还是蛮有眼光的。后来袁术想北上陈留,立刻捅了马蜂窝,被曹操、袁绍联手,把他赶到了九江。明明自己实力在弱化,他却偏想到了僭号称帝,或者以为这样可以收拢人心吧。可是实际情况正好相反:他先后被吕布、曹操打败,孙策时已收江东,不救;他往投部曲雷薄、陈兰,不纳;被迫欲归帝号于袁绍,哀求收容,没走到地头就OVER了;妻子家小往依“故吏庐江太守刘勋”也不知道这个刘勋当袁术惨兮兮到处逃的时候在干什么。不过袁术虽然很惨,后代却很幸福。孙策破刘勋,收容了那批孤儿寡妇,袁术女后来入孙权宫当了妃子,儿子袁耀仕吴为郎中,耀女则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奋。

汉末三国第一个讲义气的诸侯,要算鲍信。史称鲍信“少有大节,宽厚爱人,沈毅有谋”。大将军何进派他个骑都尉的差事,让他回老家募兵,他一下子就拉起来千余人,可是才走到成皋,就听到了何进的死讯。他劝袁绍杀了刚进京的董卓,袁绍求稳健,不听他的,他就回乡,再振臂一呼,兵马云集,足足两万步卒,七百骑兵,辎重五千车。正好曹操起兵于己吾,鲍信就和弟弟鲍韬联络响应。当时大家可都看好袁绍,只有鲍氏兄弟认为曹操才是真英雄,只有他才能平定天下,“苟非其人,虽强必毙”。诸侯讨董,鲍信在汴水遭遇董卓主力,大败,鲍韬阵亡。袁绍等忙着内部火拼的时候,只有鲍信、曹操老老实实在地方上“合理”地发展势力。鲍信当时被表为济北相,大股黄巾入界,州牧刘岱不听他的话与战,败死,鲍信和陈宫等迎曹操入兖。曹操亲统千人,以身诱敌,不巧遭逢了敌军主力,鲍信拼死恶战,救了曹操,自己却横尸荒野。曹操惋惜得不得了,加上爱其才,念其德,对他的家属关怀备至。信子勋后来仕魏为名臣,《三国志》中有其传记。

当然啦,汉末三国第一个英雄人物,当属曹操。曹操真不是盖的,集天才的政治、军事、文学能力于一身。自古一代君主,而文人习气仍然浓厚的,唯有他和他儿子曹丕二人而已。至于李后主、孟昶之流,本身根本没有当帝王的素质,而乾隆别看留下的诗歌数量几乎是世界之最,质量可三流也排不上。挥动数十万大军南下,眼看天下已在囊中,还能吟出“月明星稀,乌雀南飞”这样的感伤句子,这种悲秋伤怀的文人习气,似乎和其雄才大略背道而驰,而又自然混合得天衣无缝。“建安七子”的领袖是曹丕,后台老板可是曹操,而且那帮家伙合起来,文学成就也比不上曹操。

曹操也不是一生下来就很强的,有个成长过程。想当初诸侯讨董,他为了振奋诸侯士气,冒死冲锋在前,结果被徐荣打得差点挂掉,回来一看,袁绍等人置酒高会,根本没被他感动。从此他就看透了这票贵族子弟,干脆分道扬镳,自己回老家陈留重起炉灶。可是此后不久又头脑发热,为了给老爹报仇而攻打徐州,被吕布偷袭了后方,险险连根据地兖州全部丢了。就在这个时候,救星出现了,改变曹操一生的两个人中的第一个荀,献上了行霸道的良策。

荀是士家大族出身,想扶助曹操成齐桓之业,挟天子以令诸侯,可是最终在曹操打击士家大族的风潮中被干掉。因为曹操那时候已经用不着他了,曹操认识了董昭改变他人生的第二个人。董昭劝曹操成王业,他说:“自古以来,人臣匡世,未有今日之功,有今日之功,未有久处人臣之势者也。”从此曹操从丞相往魏公、魏王去一路攀升,终于传给曹丕一个水到渠成的建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