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零四十七章 平定扬州(78)
虽然现在距离那一天还很远,虽然这一天对他来说还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但是他必须要为自己抵达交州做好一切准备,只有这样当他抵达交州之后,才不会手忙脚乱,也才能站稳脚跟,并且像刘澜那样,有朝一日能够取而代之。
孙策有理想有抱负,当然更不缺少野心,若不然他也不会脱离袁术自立,而眼下前往交州,如果只想屈居人下,那就真的有点小瞧他了,可如果到交州只是为了取而代之,那他自问还真做不到如此厚颜无耻。
他是相国取而代之,甚至有一个阶段也真有点着了魔一样的想着能不能取张津而代之,可他如果真做了这样的事情天下的舆论都能杀了他,刘澜取徐州而代之的关键是陶谦病逝而张绣到现在都不敢轻举妄动,何尝不是因为刘表春秋正盛?
别说他没这个实力,就算有这个实力,那做出如此反复小人的事情来,也必然不被世人所容忍,到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甚至hi像对付袁术那样各大诸侯联手,打着为刘表报仇兴正义之师来攻击他,因为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掌握着舆论,到时候他只能成为过街老鼠。
这一点孙策深有体会,丹阳之战不就是这样吗,刘澜不就打着驰援刘繇的噱头,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让他始终处在舆论的漩涡之中,人人喊打,那时候的压力对他真的是太大了,好些年都没能改变,直到刘澜同样取代刘繇之后,对他不利的声音才算好转,但最后刘繇现身说法主动让贤才算平息此事,但刘澜趁人之危的名声也算是被坐实了。
当然孙策并不知道这些舆论战,往往背后都有指使,更何况所谓的话语权,亭里间在三老县城内在世家,所以当时对刘澜不利的骂声大多是出自他的对手,而袁术是最出力的那个,从刘澜在幽州到丹阳,骂了一个遍,在公孙瓒帐下时便吃里扒外,利用公孙瓒起势最后又一脚踢开公孙瓒,转而攀上了陶谦,极近阿谀之能事,却私底下暗中与徐州氏族苟且联姻,架空陶谦,夺其子陶商州牧之位,如今更是厚颜无耻打着救丹阳刘繇而最后却是他自己霸占丹阳,世上厚颜无耻者除此君无人可及。
虚伪无耻之辈,却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殊不知这世上最道貌岸然的无耻小人便是此人,风向转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而刘澜却只能让内卫处理他治下的言论,不可蔓延,至于其他地方,遥不可及,当然就算有内卫,也改变不了舆论的导向。
因为舆论的导向在袁绍、袁术和曹操们的手中,最多的人口、最多的氏族以及最多的士大夫,前面冲锋陷阵的,后面抛弓射箭的,这样的组合别说是刘澜顶不住,换成这世上任何人都得身败名裂。
当然这也就是刘澜,毕竟他再如何在舆论上针对他,只要在军事上无法战胜他,舆论战对他的打击并不能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当然舆论的压力也让更多想前往丹阳出仕的人才望而却步,可这个人数到底有多少呢?
或许刘澜一开始还真对自己被污蔑有点生气,但之后仔细想想,他们控制下的那些世家子弟就算自己没这些‘恶名’,也不会前来出仕,而他控制下的那些世家子弟,该入仕的早入仕了,犹豫不决者因此打消了念头可也只是少数,何况这些人大多都是丹阳的氏族,丹阳氏族,能出仕的如步骘们早就出仕了,不出仕那都是有别的心思,所以刘澜也早就把他们归入到了打击的范围之内,反正名声臭了,也就不怕再臭了,债多不压身,也不怕继续得罪人,更何况他深知一点,历史不就是任人打扮的小丫头?现在他的实力不是最强,影响力比不上袁曹,可如果哪一天他们两人败在了自己的手上,那自己背负的这些骂名,也就烟消云散,所以他压根就不会担心,更不会有什么身败名裂一说,有内卫在,他的治下对他不利的言论又怎么可能流传开来?
孙策和刘澜可用说都是受到舆论的打压,最初刘澜觉得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乃是袁术,但后来随着拿下寿春,越来越多的知情人成为俘虏,这些年袁术所作所为逐步被披露出来,他这才知晓原来与他所熟知的演义不同,孙策在前往丹阳时并没有与袁术撕破脸,相反他是打着袁术的旗号去帮舅父吴景的,所以他最初以为自己被抹黑和孙策被抹黑都是袁术在暗中作祟其实并不是真相,袁术真正做的事情,只是与山越人取得了联系,之后山越人祖郎的造反以及世家的反叛完全都是袁术一手促成,那么在张飞们在青州与后钱造反,从俘虏之中掌握了与许都有关的事实后,刘澜终于可以把这一切完美的联系在一起了,更明白了幕后的身影果来就是袁绍、袁术和曹操。
至于他们三人是不是暗中已经商量好,刘澜无法得知,但他却可以肯定这其中一定有人起着居中调节与安排的作用,要么三人不可能做到如此完美,配合的简直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
如果袁术是在丹阳煽动山越人和世家造反,那么后钱在青州的反叛以及世家与小吏们在广陵抵制义仓的实施则完全都是许都的身影,所以袁绍负责的事情那就一定是舆论,这只是刘澜自己的推断,不管对不对,有一定可以保证,那就是这一切肯定都是他们三人,如果猜测错了,那也一定是把曹操做的事情当做袁绍做的了,不过这些已经并不重要,因为不管是谁做的都已经不再重要。
从他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首先他们是以袁绍的舆论先行,对孙策和自己进行各种栽赃与诋毁,最初当天下舆论纷纷指向孙策的时候,包括刘澜在内都觉得这是人心所向,当时还真没有想过这是袁绍在背后从中作梗,甚至得知真相之后,还是有一些人会不理解,袁绍诋毁孙策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
虽然现在距离那一天还很远,虽然这一天对他来说还不知道要多长时间,但是他必须要为自己抵达交州做好一切准备,只有这样当他抵达交州之后,才不会手忙脚乱,也才能站稳脚跟,并且像刘澜那样,有朝一日能够取而代之。
孙策有理想有抱负,当然更不缺少野心,若不然他也不会脱离袁术自立,而眼下前往交州,如果只想屈居人下,那就真的有点小瞧他了,可如果到交州只是为了取而代之,那他自问还真做不到如此厚颜无耻。
他是相国取而代之,甚至有一个阶段也真有点着了魔一样的想着能不能取张津而代之,可他如果真做了这样的事情天下的舆论都能杀了他,刘澜取徐州而代之的关键是陶谦病逝而张绣到现在都不敢轻举妄动,何尝不是因为刘表春秋正盛?
别说他没这个实力,就算有这个实力,那做出如此反复小人的事情来,也必然不被世人所容忍,到时候一定会有很多人在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甚至hi像对付袁术那样各大诸侯联手,打着为刘表报仇兴正义之师来攻击他,因为他们站在道德的制高点,掌握着舆论,到时候他只能成为过街老鼠。
这一点孙策深有体会,丹阳之战不就是这样吗,刘澜不就打着驰援刘繇的噱头,占领舆论的制高点,让他始终处在舆论的漩涡之中,人人喊打,那时候的压力对他真的是太大了,好些年都没能改变,直到刘澜同样取代刘繇之后,对他不利的声音才算好转,但最后刘繇现身说法主动让贤才算平息此事,但刘澜趁人之危的名声也算是被坐实了。
当然孙策并不知道这些舆论战,往往背后都有指使,更何况所谓的话语权,亭里间在三老县城内在世家,所以当时对刘澜不利的骂声大多是出自他的对手,而袁术是最出力的那个,从刘澜在幽州到丹阳,骂了一个遍,在公孙瓒帐下时便吃里扒外,利用公孙瓒起势最后又一脚踢开公孙瓒,转而攀上了陶谦,极近阿谀之能事,却私底下暗中与徐州氏族苟且联姻,架空陶谦,夺其子陶商州牧之位,如今更是厚颜无耻打着救丹阳刘繇而最后却是他自己霸占丹阳,世上厚颜无耻者除此君无人可及。
虚伪无耻之辈,却装出一副正人君子的模样,殊不知这世上最道貌岸然的无耻小人便是此人,风向转变,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而刘澜却只能让内卫处理他治下的言论,不可蔓延,至于其他地方,遥不可及,当然就算有内卫,也改变不了舆论的导向。
因为舆论的导向在袁绍、袁术和曹操们的手中,最多的人口、最多的氏族以及最多的士大夫,前面冲锋陷阵的,后面抛弓射箭的,这样的组合别说是刘澜顶不住,换成这世上任何人都得身败名裂。
当然这也就是刘澜,毕竟他再如何在舆论上针对他,只要在军事上无法战胜他,舆论战对他的打击并不能造成任何实质性的伤害,当然舆论的压力也让更多想前往丹阳出仕的人才望而却步,可这个人数到底有多少呢?
或许刘澜一开始还真对自己被污蔑有点生气,但之后仔细想想,他们控制下的那些世家子弟就算自己没这些‘恶名’,也不会前来出仕,而他控制下的那些世家子弟,该入仕的早入仕了,犹豫不决者因此打消了念头可也只是少数,何况这些人大多都是丹阳的氏族,丹阳氏族,能出仕的如步骘们早就出仕了,不出仕那都是有别的心思,所以刘澜也早就把他们归入到了打击的范围之内,反正名声臭了,也就不怕再臭了,债多不压身,也不怕继续得罪人,更何况他深知一点,历史不就是任人打扮的小丫头?现在他的实力不是最强,影响力比不上袁曹,可如果哪一天他们两人败在了自己的手上,那自己背负的这些骂名,也就烟消云散,所以他压根就不会担心,更不会有什么身败名裂一说,有内卫在,他的治下对他不利的言论又怎么可能流传开来?
孙策和刘澜可用说都是受到舆论的打压,最初刘澜觉得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乃是袁术,但后来随着拿下寿春,越来越多的知情人成为俘虏,这些年袁术所作所为逐步被披露出来,他这才知晓原来与他所熟知的演义不同,孙策在前往丹阳时并没有与袁术撕破脸,相反他是打着袁术的旗号去帮舅父吴景的,所以他最初以为自己被抹黑和孙策被抹黑都是袁术在暗中作祟其实并不是真相,袁术真正做的事情,只是与山越人取得了联系,之后山越人祖郎的造反以及世家的反叛完全都是袁术一手促成,那么在张飞们在青州与后钱造反,从俘虏之中掌握了与许都有关的事实后,刘澜终于可以把这一切完美的联系在一起了,更明白了幕后的身影果来就是袁绍、袁术和曹操。
至于他们三人是不是暗中已经商量好,刘澜无法得知,但他却可以肯定这其中一定有人起着居中调节与安排的作用,要么三人不可能做到如此完美,配合的简直可以用天衣无缝来形容。
如果袁术是在丹阳煽动山越人和世家造反,那么后钱在青州的反叛以及世家与小吏们在广陵抵制义仓的实施则完全都是许都的身影,所以袁绍负责的事情那就一定是舆论,这只是刘澜自己的推断,不管对不对,有一定可以保证,那就是这一切肯定都是他们三人,如果猜测错了,那也一定是把曹操做的事情当做袁绍做的了,不过这些已经并不重要,因为不管是谁做的都已经不再重要。
从他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首先他们是以袁绍的舆论先行,对孙策和自己进行各种栽赃与诋毁,最初当天下舆论纷纷指向孙策的时候,包括刘澜在内都觉得这是人心所向,当时还真没有想过这是袁绍在背后从中作梗,甚至得知真相之后,还是有一些人会不理解,袁绍诋毁孙策这件事的意义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