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六章 标语

决心一下,以京东东西路宣抚司名义下发的总动员令,立刻通过传音筒,逐级逐级下发到了全路的每一个州县,上面没有什么文字游戏,全都是最直白的语言,讲述了目前遇到的敌人是个什么规模,宣司为了达到战役的目地,需要百姓们做些什么,很难相信,官府会用宣讲,而不是强行摊派的方式,来执行一条钧令,这个认知,再一次让主管民事的李谦感到了新鲜。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是写进书里的一句话,其中应该如何断句,后世有很大的争议,但一般而言,多少含有一些愚民易治的思想,还是极为明显的。

民智究竟应不应该开?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要涉及到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要知道,这个时代的百姓,是以姓氏家族为群居的主体,同姓抱团排外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行为,他们可以眼红自家族中大户的土地田亩,但绝不会放弃整个家族的利益,坚冰的打破只能从外来者开始,他们大都来自于京东路的前方州府,以及徐州、海州等地,自然会与本地的百姓发生冲突,好在收缴自大户的田地足够多,这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种矛盾,而不至于将冲突波及本地的百姓,仍然小规模的矛盾依然无法避免。

很多时候,乡绅大户往往是村寨里的仲裁者,他们行使着封建社会最基层的行政手段,成为稳定统治阶级的基石,当这种基础被打破,就会带来一定的社会动荡,如何补上这样的空白,同样是新生的京东路政权,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于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被提了出来,联村自治,一个或是几个自然村,由所有的村民共同推举一些德高望重的人士,无论这些人识不识字,都可以对事务提出自己的意见,当有什么纠纷发生时,他们就会聚在一起,商讨、争论、讨价还价,从而解决基层官吏的缺失问题,这纯属一种无奈之举,也谈不上原始的民主选举,因为每一个被推举人的背后,都是一个利益团体,这么做只是给了这些利益团体的代表一个合适的参与机会,他的组成形式,更接近于在城市中广泛发展的行会组织,不管怎么说,有秩序总比没有秩序要好。

这些人同时也担负起了与官府沟通的责任,双方会就税收、民夫的征调、农田水利的建设、开荒、新到百姓的安置、甚至是粮价进行协调,当然也少不了各种扯皮,那种官府说什么就是什么,一出政策就能改变世界的理想状态,只存在于后世的YY中。

李谦已经适应了这种比菜市场还要热闹的大会现场,刚开始,经验不足的时候,还经常会苦口婆心地亲自下场劝说,到了后来,算是慢慢明白了,就算是告诉他们今天分钱,这些百姓也绝不会欢天喜地地老实排队,总要争出一个子丑寅卯来,否则怎么显得出自家的地位?

现在,他只负责督促钧令的发布,有时候太过复杂,会出面解释一下,至于执行的过程,就由这些人自行争论,反正最后总能达成一个妥协,如果当真僵持不下,代表官府的他再来说一句话,就会成为最终的结论,这种一言九鼎的感觉不要太好。

“诸位乡贤、耆老,元人此次来势汹汹,颇有一举荡平我京东路之势,此乃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故此,我等只有同心协力,才能共渡时艰,若是都推诿塞责,指望别人去拼命,那还有何人会出面,来保卫我等的家园?”

“宣帅说了,咱们不搞强征那一套,出人还是出粮,全凭自愿,若是所有的州府都不愿意出人,大不了,咱们拿粮食去外路召人,在我大宋,有的是肯为田地拼命的汉子,远的不说,两淮如今有多少人等着安置呢,到时候,哪个州府不愿出人,就安置到哪里去,本官将这话说在前头,就是不想让你们日后再来寻某,须得想清楚了。”

他的脸上挂着一种人畜无害的微笑,在这些田舍汉、老乡贤看来,根本就是不怀好意,嘴上说是不强征,可话里头句句透着威胁之意,官府的意思很明白了,出人的地方,少征或是不征粮,不出人的地方,除了出粮,还得负担日后的逃民安置,这让视土地如性命的百姓如何受得了,就算是荒地,那也是本乡的荒地,日后说不准就会开辟成良田,岂能便宜了外乡人?

人没了还能生,田地没了,可就真的没了,这个帐没有人算不过,按照官府的公示,一名乡勇相当于两名民夫,一名民夫就能免去十户的征粮,一个百户的村子,不过出十个民夫就能免征,负担并不算重,甚至比起元人来说,算得上很轻了。

很快,五万乡勇、十万民夫的名额就被各州府一抢而光,他们回去之后,还有一番争夺,确定每个县的数目,如此类推,一直落实到每户人家,眼见大事抵定,李谦才多少松了一口气,这一次的行动,是全路范围的大事,对他也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如今,整个京东两路的民政,全由他和一群各地征辟来的学子担着,这些人和他一样,都是边学边用,学以致用,根本没有半点缓冲的余地。

累是真累,从身到心,忙得吃饭匆忙,睡眠不定,可内心的满足感,却是实实在在的,有那么一刻,他都有种士为知已者死的感觉,当然这个知己,是那位巾帼英雄,还是当初饶下性命的年青宋人,就不得而知了。

如今的京东路,以济南、东平一线为前沿、益都、长清为边缘,益都以东直到大海的整个半岛都成为了大后方,宣司行辕就设在登州城,李谦除了权知州事,还是宣司幕下的参议,名付其实的民政第一人。

“这帮老汉,大字不识几个,说起话来头头是道,人口田户比衙中胥吏还要熟识一些,没有几分把握,想要折服他们,绝非易事,现在好歹他们松了口,咱们却不可懈怠,一定要趁热打铁,把事情做起来。”

“参议,你说吧,咱们要怎么做?”一个年青的小吏开口问道。

“一是去各州落实,让他们尽快执行下去,二是展开宣传攻势,每一个乡、镇、村、社都要刷上标语,标语要直白易懂,让百姓们一听就懂,这个无须我提醒了吧。”

“都是做熟的,哪用参议多说。”

一众吏员纷纷应下,这种标语就是一些鼓舞人心的话,从河北路开始,他们就一路刷下来,房前屋后,拿染料合成的墨水,用斗大的排笔往墙壁上一刷,就是一条,内容全由他们自己去想,并没有硬性规定,只是如果太过文纠纠,就会让人笑话。

“那就有劳了,待战事结束,本官再请诸位吃酒,今日却是不成了,即刻就要成行。”

随着他的指令,整个京东路全都动了起来,十里八乡锣鼓喧天,到处都是送人从征的人群,那些从各村各乡选出来的精壮汉子,带着一种骄傲的神情,在亲人的送别下往各州府集结,再统一由各州府进行装备,或是做为后备战力的乡勇,或是负责运送粮草辎重,京东大地的道路上,一队队的大车,被驱赶着汇成涓涓细流,奔向预定中的战役发起地。

当刘禹出现在登州是时,看到的,就是这样一付热火朝天的局面,到处都是浅显易懂的标语,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再也不是之前鞑子治下那种死气沉沉的样子。

或许百姓们不懂什么叫觉悟,但是对于分田置地的渴望,与二十世纪的华夏农民并无二致,否则为什么会将那一段历史,称之为“土地革命”呢?

在这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古国,只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泥土芬芳,才能让他们为之不顾一切。

“全民皆兵,保卫京东路。”

“打倒一切破坏份子。”

“从军光荣,逃役可耻。”

“坚决消失一切来犯之敌。”

“鞑子与狗,不得入内。”

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他倍感亲切,又有些陌生,仿佛那个火红的年代,就在自己的身边。

登州城内,秩序井然,商铺菜肆,挑担小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显示出一个城市良好的运行状态,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商业是城市的脸面,能够安安稳稳地做生意,就代表了百姓对于未来充满信心,没有担心战争会蔓延到这里来,而那些三五成群走在大街上的百姓,脸上大都洋溢着笑容,神情轻松地调笑、招呼,这便是最为现实的东西。

民心。

在走进宣司行辕的大门之前,八面照壁上贴着的钧令引起了他的驻足,看到上面的内容,刘禹才明白倒底发生了什么。

“不知上官到此,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正凝神细看的刘禹转头一看,一个襦衫士子朝着自己一揖。

“你是李”他一时没有想起对方的名字。

“李谦,小字受益。”

李谦恭恭敬敬地行了一礼,自我介绍。

▲手机下载APP看书神器,百度搜关键词:书掌柜app或直接访问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