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七章 航母
缴获航母仅仅只是战果的一部份。≯≧
偷袭日军地下工事的三营也献上了一份大礼……他们在坑道里缴获了两个完整的地下兵工厂,可以生产子弹和炮弹的兵工厂。当然,之所以能够完整的缴获,同样也是因为在兵工厂里干活的大多是其它国家的苦力,否则兵工厂里到处都是火药,随便引燃了都能将其炸个底朝天。
但那些苦力就算是为了自己的性命考虑也不会让鬼子这么做。
所有这些缴获的东西往哈尔西那一报,哈尔西都有些不敢相信了。
这其中尤其是那两个地下兵工厂……这兵工厂对美军来说没什么用,美国佬用的枪和炮都跟日军不一样,他们用不上同时也不屑用日军的弹药。
但是……
美军原本是打算封锁拉包尔等着拉包尔上的日军弹尽粮绝的,现在才知道日本人竟然连兵工厂都搬到岛上了,那如果真要封锁拉包尔等到日本人弹尽粮绝,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
接着哈尔西就把战果稍微整理了下,然后带着些犹豫给尼米兹。
哈尔西之所以“犹豫”,是他甚至都有些怀疑这战果是不是中国人在虚报战功了……他当然不是不相信中**队,而是这战果已经出他的想像了。
正如哈尔西所料想的那样,尼米兹很快就给他了个电报:“你确定你给我的是新一师在拉包尔上缴获的,而不是错把运输清单给我?”
“当然,将军!我确定!”哈尔西回答:“事实上,运输清单都没有这么长……”
这在尼米兹的指挥部掀起了轩然大波。
“上帝!”尼米兹在随后组织的海军将领会议上说:“他们缴获的装备足以装备一只军队,甚至还可以装备起一艘航母!”
“可是……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又有什么用呢?”史密斯中将看着清单说道:“我的意思是说……一艘日本人的航母,还有一百多架完好无损的各式战机,数不清的日式装备甚至还有兵工厂……就算是研究日军装备的优缺点,我们也只需要一架飞机及一段时间也就够了!接下来呢?”
史密斯中将这么一说,海军将领们就全都愣住了。
史密斯的话虽然没有说明,但他的意思大家却明白……要知道美国人的装备要比日本人先进得多,就连航母也不例外。那么……谁会去用这些航母和战机以及装备呢?难道还把它们全部销毁吗?
这其中尤其属那艘航空母舰,要知道美海军几次三番的想要击沉日军这艘“翔鹤”号航母而不得,此时甚至将俘虏了,却又要将其销毁?!
“能否将航母改装一下,为我所用?”有海军将领提议。
“改装难度只怕很大!”对航母建造略有了解的尼米兹回答道:“因为很明显的,日本人所用的通讯系统、武器系统、雷达系统等都与我军不一样,要改造的话,基本要把所有的这些都换掉,那耗费的时间和资金可能都要过建造一艘新航母的时间……”
尼米兹说的这个并没有夸大其词,因为此时,美国已经决定集中力量按照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的标准设计方案进行批量生产,这使造船厂能够采用流水线作业。此外,在诸如钢型和钢板、舰上设备、机械以及武器各等方面也都实行了高度标准化。高射武器的生产和装备也全部统一,于是极大的缩短的建造周期和建造费用,有几艘埃塞克斯级航空母舰甚至只用了14到16个月。
这也是美国能在太平洋战场占上风的重要原因之一……强大的工业能力。
虽然美军初期只有少数几艘航母可以使用,甚至还一度因为战损而到了没有舰母可用的地步,但美海军高级将领却从未觉得他们会输掉这场战争,因为他们清楚的知道一点……在工厂里建造的航空母舰很快就会出来了,而且还是成批量的,这就是埃塞克斯级航母,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就建造了24艘,如果不是因为战争打到1944年的时候,美国预估现役的航母已足够打败日本称霸太平洋的话,它的数量还会增加到32艘。
因此,改装“翔鹤”号对美海军来说就是件很不划算的事,甚至就算成功改装了,“翔鹤”号可能也很难融入到美军的作战体系中去。
“我有个主意!”史密斯中将说:“我们为什么不把这艘航母给中国人使用?”
“给中国人使用?”一名海军将领笑道:“你疯了吗?他们甚至没有多少会开船,就更别说开航母了!”
“何况他们还没有飞行员!”另一名海军将领补充道:“就算有战机、有航母,他们也无法形成战斗力!”
“我们可以让他们从中国派来!”史密斯说:“听说我们的飞虎队在中国培训了一批中国飞行员!至于船员,我相信中国人还是有这方面的人才的!”
闻言众人不由一愣。
“可是……中国人有什么理由会把他们的飞行员和船员送来帮我们打仗呢?”尼米兹问。
“将军,他们并不是在帮我们打仗!”史密斯解释道:“一方面,我们如果能在太平洋上迅击败日本人,对中国人也同样也有很大的好处,这可以减轻他们的压力。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说是把这些缴获的航母、飞机都送给中国人,甚至还可以多送他们几艘护航的军舰……”
“有道理!”尼米兹说:“这样的话,中国方面就没有理由拒绝,因为他们不但会在政治和军事上获得利益,还可以轻松的拥有一个航母战斗群!”
“是的!”史密斯补充道:“而且,中国人因为没有使用航母的经验,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配合我们战斗。于是,我们就很好的把这艘航母利用起来了!”
“不用改装,能够短时间形成战斗力!”尼米兹点了点头:“我赞同。”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