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千二百七十五章 吹笛人

李落的猜测没有错,没挨到天亮,这一路上就接连遇上了五次围攻,皆是以往不曾见过的异兽,有形如野猪的妖兽,有其状如鼠,生两足,奔行极快的妖物,还有长着翅膀,像蝴蝶又像蝙蝠的古怪飞禽,一个个都有磨盘大小,尖嘴长爪,和妖狼不同,这种妖禽围攻李落的时候怪叫连连,吵的他心烦意乱,当真还不如和妖狼决一死战,至少耳根子还算清静。虽然都不知道这些妖兽的名字,不过总归有点兽样,L的那场围攻却是一群多足形如蜈蚣蚰蜒的妖兽,能在土中穿行,让人防不胜防,极难对付。李落身上的伤大半是被那群妖禽所伤,而血璃身上的伤痕多半是被这种蜈蚣所伤,还有一次,一条长三尺有余的蜈蚣爬到了血璃身上,盘在她怀里,张开满是带着倒刺的丑陋大嘴便要咬,咬的地方不说也罢,幸亏李落眼疾手快,将血剑塞了进去,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这一战,李落用光了身上最后的惊雷和纠声,勉强炸开一条路,仓皇而逃。

那缠人的笛声还在若即若离的跟着他,数次想要设计诱敌,只要没了笛声,就能解除后患,但是吹笛子的人生性极为谨慎,只是操控一众妖兽围杀李落和血璃,自己却躲在远处不露面,宁可等也不急,竟然比他还能沉得住气。

李落抬头看着夜空里数只宛若夜莺的飞鸟,怅然无语,如果没有这些眼睛,自己或许还有机会逃脱,但是这片绝地寸草不生,只要自己稍有动静,都难逃夜鸟的一双眼睛,这一战委实憋闷。不过数次试探之后李落了然于心,吹笛子的不止一个人,最少有三人,万幸的是这些妖兽不能群攻,如果妖狼和蜈蚣妖物混在一起,再加上一群妖禽,恐怕此刻两人只能剩下一堆碎骨头了。

放下背上的血璃,李落靠在一块大石上喘息运气,身前一片血污,身后倒是还好,有她为盾,确也没受什么伤。微微跳了跳眼皮,暗道一声惭愧,李落拆下衣裳,替血璃包扎了被极北凶兽咬破的伤口,血不见得流了多少,只是衣衫褴褛,总归有些不雅。不过大难当头,这雅与不雅着实没什么相干。

忍着痛,包好了身上四处深些的伤口,李落倒吸了一口寒气。凶兽不在眼前,但是却没有散去,那追命的笛声还在时有时无的响在耳旁,声音很细微,但是阴魂不散,自然也是须得稍事修整,再卷土重来。

摸了摸怀里,只剩下最后五颗火器,前途未卜,还不知道有多少凶险。李落看了一眼依旧不省人事的血璃,心中微微发沉,她的模样绝非是睡着了,不知道身患怎样的暗疾,这般颠簸可否会伤了她。不能再等了,时辰拖的越久对他们越有利,如果不能立断胜负成败,或许这一次的极北之行就到尽头了。

李缘夕教过他,刺客破围,战法就三种,第一种最简单明了,把埋伏的人杀个干净,自然也就没什么围困了,眼下李落自讨还是莫寻这个无趣的好。第二种,保存实力,且战且退,攻不过五成,寻找包围的破绽,远遁而去,至于遁走之后是打算再杀回来或者先避开锋芒,那就是进可攻退可守了。如果这两种都做不到,那就是做局的人实力远胜自己,这个时候便只能背水一战,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杀伤,撕开困局,突围而出。最后这一种,非到万不得已最好不用,用不好就是一个死,但九死尚有一生,总比温水炖青蛙的等死强上许多。

这第三种法子以伤换伤,以命搏命,李落用的比前面两种都好,大罗刀下最擅长的是杀人,而不是切磋。

似乎察觉到了李落心中涌起的缕缕杀意,鸣鸿刀也开始雀跃起来,只是那柄血剑有气无力的呻吟了一声,好似在耻笑这两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娃娃。李落也不气馁,展颜一笑,将血璃重新背负起来,心性使然,弃之不顾非是他的本性。

长出了一口气,李落眼神闪动,生死成败,便在这最后一战。环眺四下,极北的夜本来不甚黑,但是这里好像总是有一层雾,罩的影影绰绰,暗处的墨色一时浅一时深,也不知道藏了多少凶兽鬼物,张开獠牙等着两人自投罗网。李落轻轻一笑,又是一个危局困局,半生之中不知道遇过多少次,也不差极北这一遭。

意定之后,李落再无迟疑,留在石上地下的血迹也来不及掩盖,就算打扫干净,多半也逃不过天上那些妖禽的眼睛,既然如此,还不如放手一战,且看能撑到几时。

夜色既是凶兽和那些吹笛人绝佳的掩身法子,也未尝不是他的,鸣鸿锋芒内敛,刀芒不见,只有李落轻微的呼吸声和血璃长短不一的酣睡声,除此,再无半点动静。施展轻功身法,犹如一条以夜色为水,化身为鱼的游魂,游荡在这片莫名之地,可惜了,大罗鬼的面具不在,若是能带上,想来还能大涨自己的气势。

此行遇到的妖兽有四种,妖狼、妖鼠、妖蝠和形如蚰蜒蜈蚣的妖兽,最难对付的是妖蝠和可在地底行走的巨大蜈蚣妖兽,但说凶狠当属妖狼,而且这群妖狼最善围攻之法,应该最好驯化,不过早前一战,妖狼已被火器炸死炸伤了半数有余,剩下的不足为惧,不好说这些吹笛人还有没有留有后手,可以操持第五种妖兽,剩下的三种,大略就只有妖鼠容易应付,妖蝠和蜈蚣妖兽虽说诡异难防,不过这等妖物天生智力低下,不能像妖狼一般如臂驱使,多半时候都是单凭本能行事,倘若这两种妖兽能和妖狼一样进退有据,大概这会工夫他就只能操心还能活几刻了。

先破妖鼠,再寻吹笛之人。猎人和猎物的角色悄然有了变化,只是隐在暗处的吹笛人并没有察觉。